陳耀先:從六方面加快發展資本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耀先,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進一步發展我國資本市場,要統一思想,提高對資本市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重要性的認識,徹底消除種種錯誤輿論的誤導,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使廣大投資者恢復參與資本市場的信心。

    陳耀先表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鬥目標。這一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實現這一目標,將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一個巨大的投資需求,也必然引起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我國的經濟總量也將會有很大的增長。這需要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籌措資本金,優化資金配置,調整經濟結構。

    他認為,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指導思想,妥善處理證券市場穩定和發展的關係。同國際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市場相比,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場交易、交收、自動清算撮合的技術能力,應當説具有國際先進水準。但我們的市場建設和管理水準確實與國際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市場差距很大,比如法規制度建設不夠,市場的結構不完整,市場發育的功能不全,金融産品不多,市場參與人的誠信不足,不能做到有效地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就要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在發展中通過改革的手段去逐步完善,並通過有步驟的開放,來借鑒國際上一些先進的做法和管理方式。

    關於如何進一步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陳耀先提出六點看法:

    第一,要提高對資本市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重要性的認識,統一思想,樹立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的信心。

    第二,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指導思想,妥善處理證券市場穩定和發展的關係。要在發展中通過改革的手段去逐步完善,通過有步驟的開放,來適應國際上一些先進的做法和管理方式。

    第三,要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握好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順序和方法。在這個問題上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既要實事求是,又要講求實效,做到趨利避害。鋻於我國資本市場是在國內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監管手段還不完全適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還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階段,因此,一定不能超越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階段和現階段的基本特點。必須適應金融市場整體對外開放的步伐,要有目標,分階段、有序地進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協議中的有關證券業開放的四項內容,充分考慮了我國證券服務業所面臨的外來競爭的壓力和承受力。當前首先是履行承諾,今後可以根據各方麵條件成熟情況,逐步推進適合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的內容和方式方法。

    第四、要積極而有步驟地完善資本市場的功能。要規範股市,完善債市,推進機構投資者管理,引進先進的市場遊戲規則,增加期權、期指,引導和建立融資機制、風險投資機制。當前,要在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特別要運用資本市場的功能,推進創業投資,推出創業投資的退出機制,吸引民間投資和外資,促進高新技術的孵化和成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五,要繼續貫徹執行"法制、監管、自律、規範"的方針,把加強證券期貨法治建設和監管工作、大力推動市場誠信、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提高上市公司規範化運作水準、不斷改善市場結構等舉措作為工作的重心。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到今天的經驗總結。作為市場的監管者,要把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作為主要目標,任何改革開放措施的出臺,都不能以犧牲發展和穩定為代價,要充分考慮中小投資者的承受能力,以確保社會穩定。當前證券市場與國際接軌也主要應放在加強證券監管的制度建設上,儘快適應國際會計規則制度及資訊披露的標準,以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的品質和監管水準。

    第六,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樹立證券市場參與人的信心。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建設、清理整頓和規範,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應當保持好、發揮好、監管好,使其有力支援經濟發展,這是穩定和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關鍵。制定政策要充分論證,瞻前顧後,要以確保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增強投資者的信心、促進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為目標,處理歷史遺留問題要積極穩妥,力求在規範中發展。要始終堅持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樹立市場誠信,逐步完善證券市場的組織架構。

    他表示,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很快,按目前的規模和經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很有潛力,也很有希望。十六大關於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與穩定發展的精神,是中國證券市場保持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動力,也將給證券市場的廣大投資者帶來信心。(徐霄 盧曉平)

    

    上海證券報 2003年3月7日


周小川:逐步拓寬貨幣資本市場聯繫渠道
劇錦文:資本市場對國企産權改革的影響
把脈資本市場 專家縱論股市全流通
企業年金有望資本市場試水 管理辦法起草完畢
中國資本市場需要穩固基礎
尚福林:資本市場很有發展前景
董輔礽:資本市場對經濟貢獻巨大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