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如何實現新的跨越

    主持人:吳京 鳴泉

    特邀嘉賓:

    鄭海航: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授

    賈春峰: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

    徐源:小天鵝集團公司副總裁

    製造業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體和支柱。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也牽引著製造業全球移動,而且這一移動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中國製造業成長的利器。目前,“中國製造”正在世界上逐漸崛起,彩電、洗衣機、紡織品等100多個産品産量進入世界前列。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許多産品的國際競爭力還不是很強,一些重要産品的核心技術我們並不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如何推進中國製造業發展,實現向製造強國的跨越?日前,我們特邀經濟學家和企業界人士就此進行了探討。

    製造企業的競爭已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主持人: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製造業的競爭有什麼新的特點?

    鄭海航:縱觀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歷史,我把它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經濟還處在短缺經濟的運作時期,什麼産品都好賣,蘿蔔快了不洗泥,有競爭也是用戶間的競爭,基本談不上企業競爭。第二個階段是90年代中期以後,由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由短缺經濟發展到相對過剩,競爭因而由用戶間的競爭變成廠商企業間的競爭,競爭強度也逐步增強。第三個階段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製造業的競爭也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如果説此前的産業結構都處在低端,低水準的重復建設難以避免,競爭還是國內競爭,那麼,進入21世紀,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企業的競爭已進入國際競爭階段。即使你的産品在家門口銷售,也同樣可能面臨著國際産品的競爭。因此,中國企業是經歷了一個由弱到強,由國內競爭到國際競爭的發展過程。

    主持人:中國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現狀如何?

    鄭海航:如果用指數計算,用中國産品的出品總量和世界各國的出品總量的比值計算,中國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從1990年至今,約提高了六、七個百分點。分行業看還有強有弱,但總的説來是在增強。不過,還必須看到我們的問題,一個是出口基本上是靠我們的勞動力成本低這樣一個比較優勢,所以我們在國際上才有一些競爭力。有競爭力的製造品主要在勞動密集型産業,如鞋帽、玩具,都是靠人工的。第二個是我們技術含量稍微高的一些産業中,産業結構也非常不合理。我們處在産業結構鏈的低端,美國、日本處在産業結構鏈的頂端(高端),他們的産品技術含量很高,而我們的産品技術含量很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再一個是許多産品我們都缺少自主智慧財産權。我們的電子産品,尤其是技術含量比較高一些的,絕大多數沒有智慧財産權。生産費了好大勁,但是自己沒賺什麼錢,讓外國人通過專利權把錢全拿走了。甚至技術方一卡,你馬上就沒法生産了。從企業競爭力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就是我國企業國際競爭的基本態勢。

    主持人:中國加入WTO對中國製造業同樣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挑戰的一面人們談得較多了,機遇體現在哪些方面?

    徐源: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很好的機遇。我認為,最大的機遇在市場。以家電為例,入世讓中國家電業更充分地面對全球1200億美元的白色家電市場。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磨練的中國家電業已相當成熟,入世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家電産業的速度必然加快。中國家電企業就是要把握住這個機遇,迅速長成“行業強、企業強”的骨幹。另一方面的機遇,就是外國人都開始把他們的家電生産轉移到中國。外國的加工業近年來紛紛向我國東部地區轉移。較之於20世紀80年代,現在是更高層次的“三來一補”了,從過去進入初級産品到開始進入比較高級的産品,甚至整機進入中國加工,更高的技術轉移過來了,這是發達國家,或者説是跨國公司按照他們的經營戰略和供應鏈需求來重組他們的組織機構。我們當順應這個潮流,抓住這個機遇,加強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是全面開花,還是重點培育

    主持人: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項數據表明,中國製造業目前至少已有80種(類)産品在國際上銷量第一。在這些方面,我們能否稱之為霸主地位?

    徐源:目前中國家電在世界範圍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並且已經登上了亞洲的霸主地位。小天鵝、科龍、春蘭、榮事達、格力、格蘭仕、新飛和海爾等8家已經躋身於亞洲20強,空調、冰箱、洗衣機佔據世界市場的1/5。中國家電正在向全球家電的龍頭挑戰。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鬥拉開之際,也許有人説中國家電早已過關,能抗衡國際品牌的衝擊。但是,我們與國際一流家電製造商比較,差距還是很大的,諸如企業規模上的差距,戰略策劃上的差距,品牌行銷上的差距,資源配置和渠道上的差距,等等。因此,我們充其量只能説是一個家電製造的大國,要確立強國的地位還要走很長的路。

    主持人: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搞全面開花式的提高,還是有重點的提高?

    鄭海航:這涉及産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按理説,全面提高我國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最好,但這是理想,不現實。現實的是綜合分析一下我們的優勢、劣勢、機遇、風險,來確定戰略重點。咱們總體比不過美國,但是,就像田忌賽馬一樣,講博弈論嘛,我的馬總體沒你好,我用我的三等馬對你的一等馬,我輸了,但是,我用我的一等馬對你的二等馬,我用我的二等馬對你的三等馬,我就兩勝一負,總體我贏了。所以在制定國際競爭力戰略時,要樹立保證重點的思想。日本也曾齊頭並進式地全面開花,以求追趕美國,效果較差。因為他的物質資源有瓶頸,優劣勢不一樣。現在調整策略搞重點化,著重集中在資訊技術、生命科學、環保、奈米技術等四五個領域,集中趕超。我們應當借鑒這些經驗,也應該按照這樣的思想去制定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戰略。

    主持人:從提高企業競爭力角度來看,做大做強是一個重要選擇。製造業如何做大做強?

    徐源:中國製造業要做大做強,首先要轉變觀念,按照國際遊戲規則辦事。目前,傳統的製造業很多是英雄創造企業,現在則要從傳統管理走到科學管理,從經驗管理走到規範管理,從人治走到法治,企業才能基業長青。我們小天鵝集團的企業文化裏寫得很清楚,制度第一,總經理第二。另一個就是戰略問題。我國的一些企業不是在太平洋裏翻船的,而是在陰溝裏翻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盲目多元化。我們的家電企業,白的搞黑的,黑的搞白的,大的搞小的,小的搞大的,很熱鬧。當然這是自由競爭,我不評價誰對誰錯,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每個企業應該自己掂掂份量,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當你自己清楚了,你就知道我該怎麼做。此外,還要解決好科技創新和人才問題。人才方面,我認為第一個是專業製造人才,第二個是管理人才。今後逐步要做到管理專家的專家來管理企業。人才一方面要引進,一方面要內部培養。文化要相容,形成一個有共同價值取向的群體,這樣才不至於帶來企業的大動蕩。

    為外國企業作配套産品就“低人一等”嗎?

    主持人:中國家電業的發展證明,和強手合作有利於提高本國企業的素質。但也有人説,現在的合作都是給人家生産配件或按要求做産品,低人一等,還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徐源:不要認為我們給別人做産品是低人一等。在與別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們能適應人家,做別人的産品,我們的水準也就相應能提高,是雙贏。在合作過程中,別人帶來的是更嚴格的管理。如果我們能與他們很好合作,説明我們能達到國際一流公司的製造水準。松下公司是世界一流公司,他在上個世紀50年代曾與菲利浦合作過七年,松下也沒認為給別人打工,有什麼丟面子。在這七年中,菲利浦前進了,松下也前進了。我們小天鵝集團在與國外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共榮。他怎麼做管理,怎麼生産,怎麼核定成本的,對我們是一個促進。目前,我們大批的産品就出去了,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很好。如果我們每個企業都像小天鵝一樣,都能接到這麼多訂單,我們的剩餘生産力就能發揮了。同樣,你的製造水準提高了,以後的産品就更可靠了,所以,這是一個在合作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合作的好機會。

    鄭海航:與巨人同行,是很有好處的。尤其是我們缺乏技術優勢的、技術較落後的行業,比如説汽車行業這樣做是有益的。現在國際上的汽車業已經非常發達了。我們跟別人差距非常大,這種情況下,我就主張,我們國內的汽車廠家,要選國外最先進的大的汽車公司合資,要他把最先進的技術、最先進的車型拿來我們共同生産,甚至把這個研發機構也搬進來。能跟國際先進的汽車廠家同步進行,這樣,雖然不是我自己的,但是我有份。

    中國産品“走出去”要注意解決文化障礙

    主持人:製造業産品競爭力的提高涉及到方方面面,賈教授能否從企業文化和産品文化的角度談談?

    賈春峰:如何提升中國製造業産品的競爭力,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除了要提高産品的技術含量、品質和服務水準外,還涉及到開發企業的文化力,提升産品的美譽度這樣一些重要問題。製造業産品同其他商品一樣,同樣應有兩個功能,一個是實用性的功能,包括品質、耐用性等,另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求。相應地,評判兩個功能的標準,一個是實用標準,一個是審美標準,或者叫美的文化標準。我們現在的製造業,往往只重視實用性的標準,而不重視美的文化標準,因而中國製造産品的市場佔有率就受到了損害。

    主持人:美的文化標準包括哪些內容呢?對中國製造業來説意味著什麼?

    賈春峰:主要包括産品設計的文化內涵及産品造型、外觀、包裝,乃至産品的促銷手段上的一些東西,它能滿足消費者的審美心理需求。我想這是振興我們製造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東西,是我們製造業企業在市場操作中值得重視的東西。21世紀的一個主導學科將是生命科學,對健康與美的追求,已經而且將進一步成為一種更大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家在産品製造上來滿足消費者的這樣一個追求。産品不僅要實用,而且要優美。同樣的品質,同樣的技術,誰的産品更富含美學價值,誰就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所以,企業美學和商品美學是中國製造業值得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這是我們討論製造業的時候,往往忽略的一個問題。

    主持人:有人認為,我們有許多産品現在只在華人文化圈或非洲等落後地區有市場,在別處不理想,主要原因不是我們的産品技不如人,而是文化方面的障礙。

    賈春峰:是有一個文化障礙問題。一些産品的包裝和行銷地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需求不一致,從而會造成滯銷。隨著我們加入WTO,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之後,這個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文化溝通的問題必須得到充分的重視。首先,要研究産品行銷地人們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需求。然後,把這些東西反映在你的産品設計、外觀、造型、包裝、銷售上,這樣,就溝通了。所以,入世以後,文化障礙和文化溝通的問題越來越重要。因此,開發文化力,提升美譽度,成為我們中國振興製造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

    主持人:中國製造品到國外應該注意些什麼?是不是還有一個如何適應人家的問題?

    徐源:是的。銷到國外的中國商品首先要考慮適應國外的消費者,而不要把外國人當成我們商品的適應者,否則,你的商品銷售肯定有麻煩。要廣泛了解調研商品銷售地國家的行情。以洗衣機而言,全世界的洗衣機有三大系列,我們是波輪為主,把波輪機賣到美國,賣到日本,人家不要,銷往那兒的洗衣機就必須考慮適應人家的情況。我曾在泰國工作了半年,走訪了幾百個泰國用戶,了解市場,跟泰國客戶進行良好溝通,從而真正掌握了泰國客戶想要什麼?現有産品存在的問題是什麼?如何改進?所以,小天鵝的産品在泰國就賣得很好。

    主持人:有人説,我們出口到東南亞、非洲的産品,沒有必要注重審美價值。

    賈春峰:這是一種近視、孤立、靜止的觀念。前面已説到,追求美和健康是21世紀人們消費的普遍追求,即使是經濟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亦如此。我們不能用靜止的觀點來看待發展的市場,市場就是在追求變化。我講過一個概念,叫顧客導向。有些市場單純地從市場調查中可能看不出來,而顧客導向則不同。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兩個企業分別派推銷員到非洲的一個地區考察當地鞋的市場。有一個推銷員回來,説這個地區沒有鞋的市場,因為這個地區的人都不穿鞋。另一個推銷員回來後,寫了一個報告説,這裡有一個巨大的鞋的市場,當地人不穿鞋,我們可以引導他穿鞋,需求量很可觀。高明的企業家能把顧客中的一種潛在的、朦朧的意念引導開發出來。而用靜止的眼光去觀察市場,那肯定是要吃虧的。

    《光明日報》 2003年2月18日


李壽生:製造業永遠是“首席産業”
理解中國製造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製造”需要從量到質的跨越
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還須闖“三關”
入世後我國製造業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的調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