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還須闖“三關”

    製造業對中國經濟在過去20多年裏實現持續增長起到關鍵作用;可以預計,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內,製造業的發展還將進一步引領中國經濟增長。不過,專家也指出,中國製造業仍處於粗放發展階段,要成為製造業強國還須闖過“三關”。

    在近日舉行的2002中國經濟增長論壇上,與會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就“製造業與中國經濟增長”問題展開熱烈討論。他們指出,製造業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所在,對吸納就業,推進城市化,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等極有助益。發展製造業不僅是中國的現實選擇,也將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已有100多種製造産品的産量成為“世界第一”,“中國製造”的産品在國際上逐漸崛起。

    參加本次論壇的各方專家同時提醒説,中國的製造業目前還處在粗放發展的階段。雖然“中國製造”的很多産品已經佔據世界總産量的很大份額,但不少産品的附加值較低。而許多技術含量高、品質要求高的産品,特別是先進的裝備工業設備仍然依賴進口,比如中國的鋼産量在幾年前就躍居世界第一,但大量不銹鋼和特種鋼材仍然依賴進口。所以,中國只是一個製造業大國,還不是製造業強國。

    中國製造業如何能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跨越呢?專家們強調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必須實現裝備製造業領域的突破。目前,中國機械裝備製造業生産能力利用率只有50%多一些,可是國內市場急需的許多重大技術裝備、專用設備、儀器儀錶等技術密集型産品每年卻要大量進口。比如,中國化纖製造設備進口量佔國內市場需要的80%以上;石油化工設備、轎車工業裝備、數控機床等設備進口量佔國內市場需求的70%以上。

    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中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掀起資訊技術産業發展的高潮,但中國是一個處在工業化階段的國家,産業定位不宜過於超前。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比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本身意義更為重大。一方面,應用高新技術産業對傳統製造業進行改造,可以提升傳統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吸納勞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傳統産業的不斷升級,也為高新技術産業本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第三,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促使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形成有效的分工協作關係,是提高中國製造業整體運作效率的重要途徑。大型企業的發展有利於擴大中小企業的投資空間,中小企業的配套服務對於大型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産率也有極大意義。中小企業由於經營相對靈活,技術創新動力較強,往往能夠成為大型企業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來源。另外,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中小企業對吸納勞動力也有特別的價值。多年來,製造業在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40%以上,中國50%的稅收也來自製造業。製造業不僅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業人口,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中也有將近一半流入製造業。

    這一現象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更為明顯。以江蘇省為例,製造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的份額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1年,全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3914億元,佔GDP的比重超過40%,工業製成品出口額佔出口總額的95%以上。

    新華社2002年12月24日


入世後我國製造業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的調整
我國將投資100億元實施製造業資訊化工程
專家觀點:中國製造業還在初級階段
世界通貨緊縮與中國製造業
研究揭開中國製造業神話面紗
國家資訊中心“入世”課題組盤點中國製造業一年得失
入世給我國製造業帶來了什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