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後我國製造業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的調整 
蘆艷榮

    2002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按照既定的時間表,我國全面認真地履行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在關稅、配額許可證管理方面,制訂出臺了多部實施管理細則。另外,在服務貿易、智慧財産權、投資領域,還修改和廢除了一批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法律、法規,一批新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在透明度領域,外經貿部通報諮詢局在去年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的當日已經開始工作,就中國所有有關或影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産權或外匯管制的法律、法規和其他措施的資訊向社會提供諮詢。

    無論是農業、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針對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在産業政策和産業結構上做了許多重大的調整,在不違背世貿組織原則的前提下,引導企業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增強企業競爭力。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性産業,製造業為今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製造業的發展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更加廣闊和深層次的階段。

    2002年我國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發揮價格、稅收、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所做的承諾,加速我國製造業的産業結構和政策調整。

    1、在國有經濟佈局調整中,以四大類不同的實施戰略應對受世貿組織影響不同的十大優勢産業

    對於受世貿組織影響程度不同的十大優勢産業選擇不同的實施戰略加以應對。針對服裝紡織業和消費類電子業具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産業。針對機械和重大成套裝備這樣比國外公司具有得天獨厚的國內競爭優勢的産業,實施“以我為主”的戰略,更大範圍地佔領國內市場。針對汽車、飛機製造業、石油和化工業、鋼鐵工業和半導體電腦及通訊産品業等具有高增長性,但又缺乏優勢技術的産業,實施“請進來”的産業戰略,通過引進技術和引進資本相結合,加上我們的創新,在學習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針對新型建築材料和環保産業這樣的産品,實施“有限目標”的原則,集中力量,按照一定的目標,搶佔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標準,爭取在一段時間內取得比較優勢。

    2、用高新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實現製造業結構優化升級

    現階段我國的傳統産業仍然是製造業經濟的主體,不少産業仍處在發展階段,部分産業甚至還有加速發展的態勢。為了順應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要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高技術産業,逐步形成我國高技術産業的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最近國家經貿委、財政部、稅務總局和科學技術部聯合公佈了《國家産業技術政策》,強調在發展高技術的同時,把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振興傳統産業放在突出位置。

    3、把培育大型企業集團作為製造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關係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通過兼併、聯合、重組等形式,使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重點培育30—50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我國經濟調整結構、促進升級的骨幹和依託。發展大企業和公司集團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存量調整為重點,創造條件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抓大”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扶小”,在加快發展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的同時,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建立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4、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西部地區主要集中力量做三件事情,第一要扶持優勢突出行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産品的深加工能力,形成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産品;第二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棉花、麻、絲、羊毛羊絨等特色經濟;第三要擴大對外開放,完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管理和品牌,利用地緣優勢,擴大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邊境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加強與西部和東部的合作,吸引東部的資金、技術和轉移産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帶。東部地區要瞄準國際先進水準,優先培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外向型經濟,廣泛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提高産業的國際分工地位。

    5、嚴格淘汰落後生産能力,疏通和逐步規範企業退出機制

    依法取締非法經營者,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是我國法制、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淘汰落後的生産能力、設備和産品的目錄》和強制性標準,主要集中解決三類企業的退出問題。在淘汰落後生産技術、産品和企業的同時,更加關注長線産品生産的擴張和重復建設問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行業結構調整的力度,限制一批供大於求産品生産能力的繼續擴張,引導這些行業調整産品結構,增加品種,提高産品品質水準和可靠性,轉化富裕生産能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鼓勵企業自主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6、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準。發展環保産業和新能源産業,積極推廣清潔生産,積極利用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實行多國別政策,採取多種貿易方式建立穩定的供應渠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資源豐富、投資環境好的國家去勘察、開發國內短缺的礦産資源,促進經濟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作者:國家資訊中心發展研究部)

    中國網 2002年12月10日


中國入世週年報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