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用市場經濟的制度安排建設小康社會

    現代經濟學和人類經濟史證明,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就是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動經濟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系列論述,事實上闡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制度安排。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所有制結構

    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然而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應當是什麼樣的所有制結構,卻一直是一個不斷探討和爭論的問題。理論的分析和實際的經驗都表明,在傳統的,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所有制基礎上是很難搞成什麼市場經濟的。幾年來,在社會各界,特別是經濟理論界的推動下,大家越來越認識到所有制結構調整的極端重要性,逐步認識到沒有所有制結構的科學調整,就難以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麼是市場競爭和市場選擇?市場是追求效率的,市場選擇包括著市場的肯定和市場的否定,即市場的淘汰。市場選擇的最大魅力,就是不僅可以使現有的稀缺資源,包括國有的和非國有的,得到最佳配置,更為重要的,它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的特徵和需求,把不同的經濟成份調節到一個最適合的比例和結構,在各种經濟成份各得其所的同時,使整個社會經濟充滿活力。

    即使是市場選擇,我們也沒有必要擔心國有經濟的地位。根據現代經濟學的分析,在市場經濟中確有一些事關全局,其他經濟成份作不好,也不願作的事,這就構成了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也是國有經濟相對於其他經濟成份的比較優勢。

    二、公平的市場和平等的準入

    長期以來,由於行業壟斷,行政扶持,我們相當多的特殊企業,在其既是政府部門,又是企業主管的保護之下,以其壟斷利潤掩蓋著低效,而且形成了行業之間分配的不均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特別是加入“WTO”之後,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三、確立按生産要素分析,確認各種生産要素存在的合法性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分配方式是不同的。計劃經濟必須按勞分析,這是因為計劃經濟下生産資料公有的,勞動者只有自己的勞動力,且物質沒有極大豐富,勞動尚未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因而只能按勞分配。按勞分配在當時的情況下具有激勵性和刺激性。

    然而在市場經濟下卻必須按生産要素分析,因為市場經濟下必須承認各種要素存在的合理性,保護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只有按要素的貢獻分配,才能使各種要素各得其所,才能夠解決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的動力源泉,使他們無後顧之憂的不竭努力,不斷作大,並最終服務於社會。如果不承認資本、技術、管理的貢獻,那就事實上扼殺了這些生産要素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從社會財富的增殖,從經濟的不斷發展來説,我們的社會不僅要保護勞動,也要同時保護資本、技術、管理等一切要素。

    四、效率優先、兼顧公開

    根據筆者的研究,效率與公平在經濟運作中是屬於不同層次的問題,效率屬於微觀經濟層次,公平屬於宏觀經濟層次。可見,社會分配中效率與公平的取向與經濟體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首先看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規定就是市場在社會稀缺資源的配置過程中處於基礎地位,是第一位的,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在市場配置基礎上的調控,是第二位的。當我們把市場放在基礎性的、第一位的時候,也就自然地把效率放在了第一位——這是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

    市場經濟下效率處於微觀層次,公平處於宏觀層次,其直接後果是社會經濟充滿生機,蛋糕做得大,可分配的財富增多,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生活水準都有可能提高。

    其次看計劃經濟。計劃思想淵源在於試圖通過計劃經濟,解決資本主義經濟所造成的巨大社會浪費,特別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因此,計劃經濟體制一開始就把社會公平問題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超過了效率。計劃經濟體制不僅在思想淵源上把公平置於首當其衝的地位,而且在實踐上也不能不是這樣。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五、保護私人財産,就是保護市場經濟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就當前來説,我們只有保護私人財産,才能解決市場經濟下企業不斷作大,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問題。如果私人財産不能得到切實的,有效的保護,有的人企業作到一定的程度就有了後顧之憂,就不願繼續作大,就會把財産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地區或國家。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的理論都強調對私人財産的保護,所有市場經濟的國家都一如繼往的保護私有財産。事實上,只有私人財産得到有效的保護,國家的財産也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原因在於只有保護了私人財産,才能建立起健全而有效的法律制度,以及以法律制度為基礎的法制觀念,於是,在人們心中才會有明確的産權界限和對國有財産的保護。(李義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1月13日


第三産業與全面小康
重視生活的“小康社會”
中國提出2020年小康社會總人口目標15億人
成思危:審慎看待經濟前景小康任務長期艱巨
全國人民生活小康水準的基本標準
解讀小康社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