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産業與全面小康

    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這一論斷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的過程,將是國民經濟“軟化”即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的過程。從國民經濟動力結構看,第三産業已經或將要成為GDP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我們應該據此扭轉國民經濟發展主要靠工農業推動的舊思路,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産業格局。通過積極發展第三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全面小康:國民經濟“軟化”過程

    這一過程在消費結構上將表現為實物消費比重下降、服務消費比重上升;在産業結構上將表現為第一産業比重下降、第二産業比重先升後降、第三産業比重持續上升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根據發達國家現代化歷程和産業結構演變規律可以預料,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是實現現代化的進程,它將是國民經濟“軟化”即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消費結構上將表現為實物消費比重下降、服務消費比重上升;在産業結構上將表現為第一産業比重下降、第二産業比重先升後降、第三産業比重持續上升。

    消費需求動力:服務消費品需求擴大

    從生活消費需求來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國民經濟和居民生活品質提高,將引起服務消費品的需求擴大,促進第三産業發展。

    首先,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的發展,將使全國更大範圍居民收入水準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恩格爾系數將可能下降到40%,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提高,居住條件大為改善,交通通訊消費成為持續增長的消費熱點,精神生活向健康與知識型發展,越來越多的邊際收入增長額將用來購買發展型和享受型服務産品。

    其次,收入水準的提高將使全面小康社會的閒暇時間的邊際效用增大,閒暇本身成為社會財富的內容,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需求對象;而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使工作時間減少,閒暇時間增長。這就引起以旅遊、文藝、康樂、消遣服務為産品的閒暇産業的發展。此外,全面小康社會富裕人口的增加,將擴大延年益壽保健服務的需求;知識經濟的發展形成對教育、科學技術服務的更多需求。第三産業將由此獲得發展的需求動力。

    生産需求動力:實物生産和服務生産所需服務型生産資料增大

    從生産需求來看,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正是經濟全球化日趨加強、勞動分工日益深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期,是我國加入WTO之後經濟進一步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産業結構升級優化的促進,將加強生産的社會化、資訊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這就會引起實物生産和服務生産過程中所需的服務型生産資料增大,促進第三産業的全面發展。

    因此,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將刺激我國第三産業發展,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産業格局。第三産業的發展,又從提高國民經濟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兩方面,為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提供條件。因此,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要重視工業化,而且必須推進第三産業的全面發展,提高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第三産業發展特徵的啟迪

    必須注意國民經濟動力結構的新變化,關注第三産業已經或將要成為GDP增長的第一推動力的新現象,扭轉國民經濟發展主要靠工農業推動的舊思路,通過積極發展第三産業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已在全國率先實現小康。相應地,第三産業快速發展,其産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在2001年分別比全國水準高68和53個百分點。廣東第三産業在實現小康過程中呈現的一些發展特徵,可以給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

    “工業立市”不是惟一的産業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産業以高於國民經濟的速度增長,比重大幅度提高。1978年—2001年間,廣東第三産業年均遞增145%(當年價,下同),高於GDP增長速度11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産業在GDP中的比例由298:466:236演變為 94:502:404。這提示:第三産業比重日趨增大是産業結構高級化的客觀趨勢,是經濟發展中的必然過程。因此,在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中,必須辯證認識産業結構高級化的規律,全面把握第一産業比重下降、第二産業比重先升後降、第三産業比重持續上升的産業發展走勢,重視並推進第三産業的進一步發展。對於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直逼50%的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市縣來説,如果還只把“工業立市”作為惟一的産業發展戰略,而不考慮第三産業即將超過工農業的經濟意義,那就會失之偏頗了。

    在全面小康社會,國民經濟的發展靠“第三産業”推動

    廣東第三産業對GDP的貢獻份額在80年代初期僅為40% 左右,到2001年已增大到516%,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按當年價算)。不過,第三産業這種略超50%的推動力地位包含了通貨膨脹因素,目前仍處於不穩定狀態。若按2001年可比價格計算,2001年第一、二、三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分別為197%、5832%、3971%,第三産業的推動力仍居第二位。

    儘管如此,數據還是提示:第三産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力與經濟發展水準正相關。在同一地區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或在不同經濟發展水準的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並不一樣。國民經濟的增長,在貧困階段,主要靠農業推動;在溫飽階段,主要靠農業和工業推動;在總體小康階段,主要靠第二、三産業推動;在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主要靠第三産業推動。因此,要辯證認識總體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社會中國民經濟主要推動力的差異,有針對性地採取新的發展思路。就目前的總體情況來説,在珠江三角洲和大城市,第三産業應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東西兩翼、粵北山區和中小城市,第二産業應是主要推動力。經濟發展水準已達到或超過目前廣東全省平均水準的地區,必須注意國民經濟動力結構的新變化,關注第三産業已經或將要成為GDP增長的第一推動力的新現象,扭轉國民經濟發展主要靠工農業推動的舊思路,通過積極發展第三産業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把發展第三産業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重點之一

    國內外資料顯示: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第一産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産業就業比重先升後降,第三産業就業比重持續上升。當上升的第三産業就業比重增長到與第二産業就業比重交叉時,第三産業就開始取代第二産業而成為吸納勞動力第二大的産業。已實現總體小康的廣東目前已達此時點,預示著全國各地在全面建設小康進程中,將或遲或早出現第三産業成為勞動力容量第二大的産業的前景。因此,應正確認識第三産業在就業結構中的這種變化,把發展第三産業作為解決我國失業問題的重點之一來抓。

    用動態觀點推進第三産業內部結構升級

    廣東第三産業四個層次即流通部門,生産、生活服務部門,居民素質和科學文化水準服務部門,公共服務部門增加值的比例,1978年為670:184:79:36,2001年演變為492:371:83:44。流通部門比例下降,其他三個層次特別是生産、生活服務部門比重上升,體現了第三産業內部結構升級優化的方向。這是因為:第一,在産業發展序列上,先行産業的“一枝獨秀”使商貿業在發展初期肯定佔有較高比重,隨著後發産業的興起,“百花齊放”使先行産業比重趨於下降。第二,在經濟發展水準低的時期,實物産品是居民消費的主要對象和社會生産所需的主要生産資料。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服務産品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生産社會化、資訊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提高,使生産消費中消費的服務型生産資料比重越來越高。這促使生産、生活服務業迅速發展,比重上升。第三,國民經濟發展到工業化階段,開始出現國民經濟“軟化”現象,在社會産品中,服務産品比重增大,實物産品比重下降,需要運輸和在商店交易的實物産品相對減少,導致商業、運輸業比重不可能隨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增大,而呈現增長—飽和—下降的趨勢。

    根據第三産業內部結構的這種變化走勢,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須用動態觀點推進第三産業內部結構的升級。一方面,要根據國民經濟總量中實物産品量的演變規律及其對交易運輸量的相應需求,適可而止地發展流通業。在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根據工農業産品交易量的增長狀況,推進流通部門的發展;在工業化的後期,根據實物産品比重下降,服務産品比重上升的狀況,適當控制、收縮流通部門的比重。另一方面,必須認識生産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比重增大是第三産業內部結構升級優化的重要標誌,採取積極措施推進第二層次服務部門的迅速發展。

    通過內涵提升和外延擴大推進新興服務業的發展

    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在第三産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保險業、不動産業、市場研究、諮詢、規劃設計、仲介、科技、法律、稅收、管理、廣告等新興的工商服務業對第三産業的推動力日益增加,而目前廣東第三産業構成中,這些行業的比重仍然偏低。另外,從就業來看,第三産業從業人員仍然集中在交通運輸和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行業,而金融保險、教育、醫療保健和科研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的就業比重不但沒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趨勢,這與第三産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不相符。

    確認戰略地位需更新觀念

    按照産業演變規律,經濟發展水準越高,居民越富裕,第三産業的發展水準就越高。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必然加強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根據廣東實際,促進第三産業發展需要解決以下幾個認識問題

    更新産業觀、産品觀和財富觀

    面對率先進入後工業社會的前景,廣東要適應第三産業迅速發展的形勢,在理論和觀念更新方面應走在前列。宣傳新産業觀、産品觀和財富觀。必須正確認識:現代産業包括有形産業和無形産業,無形産業比重上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産業高級化的重要標誌。現代産品包括實物産品和服務産品兩大類,服務産品是現代社會重要的消費品和生産資料。現代財富包括第一、二産業創造的實物財富和第三産業創造的非實物財富。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推進第三産業的現代化,建設提高經濟效率和生活品質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衡量指標:比重標準和每人平均標準並用

    各地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通常用第三産業就業比重、産值比重指標衡量第三産業的發展狀況。這兩個指標一般地説可以在總體上反映第三産業的發展狀況,但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因為比重僅是相對水準,反映的是三次産業之間此消彼漲的對比關係。假定某地第三産業處於落後狀況,而工業更不發達,第三産業因工業比重低就有可能佔較高的比重。因此,要全面衡量第三産業的發展狀況,除了使用相對指標即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外,還要輔之以絕對指標:每人平均服務産品佔有量和服務密度。

    每人平均服務産品佔有量等於第三産業增加值除以人口,可用來衡量第三産業發展的絕對水準。它可消除比重指標的不確定性。例如,有的城市每人平均服務佔有量大,但因為第二産業很發達,故第三産業比重就顯得小。如分析其每人平均服務産品佔有量,就可以確定其第三産業發展處於高水準。不過,此項指標也有缺點,就是不反映第三産業對第一、二産業的關係及其相互適應程度。

    服務密度等於第三産業增加值除以國土面積。與此對應的還有農業密度、工業密度,三者統稱産業密度。它們可用來分析第三産業與第一、二産業的空間佈局狀況和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産業不只是商貿、旅遊、娛樂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廣東在發展國際化製造業方面無疑將有更大發展空間。然而,這並非意味著可以放鬆對發展第三産業的關注。因為,現代化工業生産專業化、資訊化和國際化水準高,相應對産前、産中和産後服務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廣東發展國際化製造業,將為相應的生産服務業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日趨頻繁的國際商務活動將刺激廣東生活服務業的發展。因此,要充分認識第三産業為第一、二産業提供中間産品、促進工農業提高效率的功能。針對目前社會上相當多幹部群眾普遍把第三産業與生活服務業劃等號,把第三産業理解成商貿、旅遊、娛樂、消遣活動的認識誤區,要全面宣傳第三産業既包括生活服務業,也包括生産服務業,既為居民提供服務消費品,也為三大産業提供服務型生産資料。當前要特別強調第三産業為第一、二産業提供生産要素的功能。應利用中國加入WTO的機會,引進先進經營理念、技術和資本的契機,推動産品研製開發、資訊諮詢、生産管理、金融保險、證券服務、市場行銷、售後服務等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現現代化要求城市第三産業的比重更高

    隨著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加速,城市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廣東城市化水準的不斷提高必然要求第三産業加快發展的步伐。對於城市來説, 實現現代化要求第三産業的比重應該更高。因為城市是第三産業的基地,它集中了第三産業的大部分勞動力,提供大部分第三産業産值。此外,人口密度與第三産業的發展水準正相關。城市人口密度大於全國,服務需求旺盛,第三産業應該更發達。在城市化與第三産業的發展進程中,要注意3個問題:

    第一,區分國家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確定現代化的不同標準。一些地方以“一刀切”的方式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第三産業比重標準,以國家現代化的標準要求城市和農村的第三産業比重達到同樣的目標,實際上把大、中、小城市與農村都當作勻質對象看待,這是不科學的。它導致一些大城市以為第三産業發展得差不多了,離現代化僅有一步之遙,而農村地區則對實現第三産業的高比重目標感到無從下手,離現代化遙遙無期。

    第二,注意區分中國建制市與真正的城市,確定現代化的不同標準。我國目前建制市的概念混亂,實際上把城市與農村的混合體稱為城市,“建制市的管轄範圍”、以市帶縣的“市”、“市區”、“城市建成區”難以區分,與國際上通行的城市概念完全不可比。應嚴格地把中外城市比較限定在外國城市與中國城市“市區”的範圍內,才有可比性。

    第三,城市現代化要求的第三産業比重應該高於國家現代化標準的20%—30%。國家基本現代化要求第三産業佔GDP50%;城市基本現代化則應達到60%—70%。

    撰稿:李江帆 中山大學中國第三産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魏作磊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人民網 2003年1月10日


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區別
朱慶芳:全國各省市區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程度的綜合評價 
成思危:為全面小康建功立業
陳東琪: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什麼樣——訪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賀鏗
什麼是全面小康 曾培炎李榮融解析經濟熱點
第三産業成為近時期中國再就業行動主攻方向
上半年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達40%
行業分類標準重新修訂 重點突出第三産業
梁中堂委員:重新審視第三産業發展問題
解讀小康社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