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進球:市場經濟與誠信原則  

    改革開放後,我國漸漸走上了市場經濟道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高效率使中國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逐步提高。與此同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不少令人擔憂的問題,其突出表現是一些人道德淪喪、非誠信行為盛行,大大降低了市場交易的誠信度,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了市場經濟制度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正確認識市場經濟與誠信的關係,在市場交易上如何維護誠信原則,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辯證認識市場經濟與誠信的關係

    關於市場經濟與誠信的關係,存在兩種對立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必定是誠信經濟,因為誠信是維持市場有序運作的基本機制,一個沒有誠信機制的社會是不可能有真正市場經濟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誠信與市場經濟風馬牛不相及,市場經濟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動機的經濟,只要有利可圖,市場主體就會不擇手段,誠信原則必將遭到踐踏。我們認為,上述兩種觀點均有偏頗,應辯證地認識市場經濟與誠信的關係。

    首先,自發的市場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産生非誠信行為。這是由市場的自發性和市場主體的趨利性特點所決定的。市場機制是一個分散決策的機制,受“看不見的手”調節,每一市場主體都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交易中千方百計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市場的自發運作過程,客觀上存在投機獲利的可能性,敏銳地捕捉商機,果斷實施投機戰略是商人的天性;還由於市場交易各方客觀上存在資訊不對稱,掌握完全資訊的交易方採用矇騙手段達成交易防不勝防。本文這樣提出和認識問題,並不是否定市場交易中存在大量誠信行為,而是要揭示市場的自發過程必然伴隨著非誠信行為,我們絕不能無視這些現象的存在。

    其次,市場的博弈過程又是一個不斷抑制和排斥非誠信行為的過程。市場交易中的非誠信行為需要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去抑制,市場制度作為人類有效的經濟制度之所以能保存下來,就在於市場力量能不斷抑制和排斥非誠信行為,不斷為自己開闢道路。市場的功能可概括為:分散的決策結構能使生産者和消費者對市場供求作出靈敏的反應,較好地實現供求平衡,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動力結構有利於發揮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生産技術、生産組織和産品結構的不斷創新,從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以價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資訊結構能使每個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和經濟組織獲得簡潔、清楚和有用的資訊,並加以充分利用從而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以競爭為核心的協調結構,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來實現經濟過程的均衡。顯然,這種分散決策的市場機制要達到有效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功能,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有明確的排他性的産權安排,賦予市場主體獨立的決策權;(2)有明確的保護市場主體利益的制度安排,排斥各種非經濟強制手段對個人利益的剝奪;(3)有統一、開放、競爭的市場體系,價格資訊成為影響市場主體決策的基本資訊,作出購買或出售商品決策取決於商品價格,作出勞動決策取決於工資率,作出投資決策取決於資本收益率等;(4)有公平的交易規則,市場主體之間是平等自由的交易主體,沒有身份和地位高低之分,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利用強制和暴力,不能憑藉非經濟和經濟優勢去達到不公平交易的目的。為此,首先要建立和健全適應上述要求的法律制度,通過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市場秩序;同時,必須始終堅持誠信原則。

    市場經濟採取自願平等交換方式,是一種形式平等的經濟。“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要求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能獨立自主地作出經濟決策,所有市場主體的行為都是自願行為,堅持等價交換,沒有非經濟的強制;市場經濟的平等性特別強調機會均等,要求社會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進入市場的機會是平等的,獲取收入的機會也是平等的。只有這樣平等性,才能充分調動每一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潛在的能力充分發揮。要實現平等性,除了法律賦予每個市場主體平等權利外,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市場主體之間能以誠相待,誠信交易,任何一方的欺詐都將導致交易關係的最終消亡。

    市場經濟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信用經濟。市場經濟之所以能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就在於其信用制度的形成和維護。信用制度的産生,大大拓展了資本的空間,也加強了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聯繫,但信用危機將導致整個經濟危機,為此,維護信用制度就成為市場經濟能否迅速發展之關鍵。只有市場主體都能自覺維護其信用制度,才能保證信用關係的穩定性,減少信用風險。可見,沒有誠信原則就沒有市場經濟秩序,就沒有市場經濟效率,也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生命力。“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既是千古經商法則,更是市場經濟有序運作的內在要求。

    總之,市場經濟與誠信的關係是辯證的,市場的自發性和市場主體的趨利性會導致非誠信行為産生,市場運作的平等性要求和信用關係的維護和發展又會抑制非誠信行為的蔓延。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誠信機制

    要實現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和高效運作,必須建立市場經濟的誠信機制,在全社會形成維護誠信的有效激勵和約束機制。

    (一)形成有效的博弈規則,構建誠信的制度基礎。市場經濟發展史表明,在本來不相識的人之間建立相互信任關係是交易範圍擴大和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交易規則的形成是建立和維持信任關係的關鍵。這種博弈規則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須體現:當事人履行契約比不履行契約更有利可圖,人們為實現交易帶來的長遠利益能抵擋短期機會主義行為的誘惑。為此,(1)要建立穩定的連續的交易關係;(2)要有公開、有效的資訊傳遞機制,包括建立資訊披露制度、交換制度等;(3)要有嚴格的産品責任和懲罰機制,市場主體的明示和默示擔保(承諾)都必須承擔責任。

    (二)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打造誠信的組織基礎。市場組織化程度的高低與誠信沒有必然聯繫,但對誠信關係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要構築誠信的組織基礎,必須提高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首先,要確定企業(公司)在現代經濟組織中的核心地位,賦予企業獨立的“人格”,使其成為信譽的載體。其次,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核心是強化企業資産的個人責任。如果國有企業仍然是負盈不負虧,企業破産由國家承擔有限責任,就無法構築誠信機制。同時,要賦予國有企業平等交易權,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第三,要大力發揮仲介組織作用,構建仲介組織的自律性機制和監管體系,從重從嚴懲處仲介組織的非誠信行為,使其真正成為“誠信”的重要載體。

    (三)依靠科技進步,構築誠信的技術基礎。現代科技對防偽鑒偽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傳統的交易主要是憑藉個人的經驗來鑒別真偽,造假售假防不勝防。伴隨著科技進步,傳統的經驗防偽逐步被現代科技防偽所取代,造假市場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依靠科技防偽是建立誠信機制的重要途徑。為此,首先要加強防偽科技研究,培養更多的防偽人才,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要設置防偽專業,培養防偽鑒偽的專業人才。第二,加快防偽技術的産業化進程,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防偽産業鏈,使防偽産業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要增強企業的防偽意識,企業要舍得花本錢推廣和使用防偽技術,把維護企業的聲譽和智慧財産權放到競爭的突出地位。

    (四)加強公民道德修養,營造誠信的社會基礎。誠信機制的建立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關鍵就是要加強公民的道德修養和公民的道德建設。為此,首先要加強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水準和素質修養,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善於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樹立正氣,抑制邪氣。第三,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重視大眾媒體、文學作品、輿論宣傳對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

    (五)加強法制建設,改善政府管理,夯實誠信的法治基礎。建立市場經濟的誠信機制客觀上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法律支援體系和科學的政府管理體系。為此,首先要健全法律體系,對各種非誠信行為有明確的法律規範、限制和懲處,做到有法可依;同時要加強經濟司法,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其次,要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對某些非誠信行為,法律調整的力度是有限的,就要通過建設政府的行政監管體制進行有效監管和處罰。第三,要樹立政府的誠信形象,各級政府和領導要率先垂范,帶頭講誠信,堅決克服“浮誇風”、“數字出政績”、“指標出政績”現象;要加大防腐倡廉的力度,嚴肅懲處各種腐敗行為。

    (作者係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

    《光明日報》 2002年8月13日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理論創新系列之十四) 
龍永圖:市場經濟中品牌和信心最重要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市場經濟不容信用缺失
朱鎔基:繼續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中國追求市場經濟化和産業結構合理化
李嵐清:深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李融榮:整頓市場經濟秩序 嚴懲違法犯罪活動
市場經濟需要道德和法律雙重規範
李金華:預算執行審計要為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保駕護航
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
道德建設:市場經濟的一種支援性資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