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追求市場經濟化和産業結構合理化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第143名正式成員。10月17、18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13次部長級會議在上海召開,中國作為東道國提出應當進一步推動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11月6日,在斐濟召開的第5次東盟(ASEAN)中國首腦會議上,朱鎔基總理強調要推進中國ASEAN自由貿易區(FTA)的創設進程。

    在亞太地區,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到國際貿易體系之中。在加入WTO的今天,中國此舉的目的何在?

    加入WTO是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果

    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存在著以WTO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框架和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為代表的區域性合作框架。不管參加哪個國際貿易體系,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參加國必須是市場經濟體制。

    眾所週知,20多年的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1978年到1984年間,農村和城市國有企業率先引入被稱為“承包制”的市場因素。1987年,對外開放地區從原先的四個經濟特區擴大到沿海的大城市。隨著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第14屆黨代會上提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市場的開放開始真正擴展開來。90年代,在改革方面,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引入財政金融政策等措施推進了市場化進程;在開放方面,積極引進外資,提高技術水準,以服裝等紡織産業出口為中心的工業化發展迅速。此次加入WTO正是這些年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果。中國入世談判之所以歷經15年漫長歲月,也是因為市場經濟的建立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原因。

    中國加入國際貿易體系,意味著:中國要在制度方面除去“計劃經濟”要素和“中國獨有”的因素,還必須遵照國際通行的市場經濟規則來完善國內經濟體制;産業方面,在商品、服務等所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競爭,參與不分國界的國際産業結構重組。換而言之,中國所追求的是利用國際貿易體系來確立本國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産業結構的高度化,從而實現持續性的經濟增長。

    從建立市場經濟基礎到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如前文所述,中國能否遵照國際通行規則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入世談判中最大的焦點。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制定計劃來管理生産、分配和價格。為了使國家和生産主體成為一體,國有企業從事生産,決策權留在國家,這種非市場運作方式導致經營不清晰。在農村地區,人民公社時代的公社大隊企業作為鄉鎮企業雖有所發展,但另一方面其作為農村最基層行政機構的色彩較濃,與我們所説的“企業”還相差較遠。

    在中國,以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中心,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等各種所有制企業同時存在。政府要對其進行管理,例如機械産業由機械工業部來管理,各個政府部門按業種對企業進行分別管理。而在地方保護主義下,各個地方政府又對企業套上了很多限制。其結果是主管政府部門與企業形成縱向關係,地方政府與企業間又是橫向關係,縱橫交錯的網狀關係使政策施行變得非常複雜。

    但是,在90年代的改革中,國有企業、鄉鎮企業為首的集體企業開始引進股份制經營方式,現代化企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政府部門也開始撒手放開對企業的管理。不分所有制、一律進入市場上參與競爭的“企業”開始增多。隨著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市場日益走向統合,各級地方政府也難以繼續對本地市場的採取地方保護主義。這樣,中國經濟逐步具備了市場經濟的基本特點。

    儘管如此,仍然不可否認國有企業或是國家作為大股東的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仍然享受著優惠待遇,特別是在購買進口原材料、能源、運輸、通信等基礎設施使用、出口許可等方面。此外,地方政府著重考慮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在進出口方面給予當地企業優惠政策,政府徵收費用“不透明”、各地貿易政策不同等問題仍有存在。

    此外中國還有法制不健全、法律間存在相互矛盾、執法不當等問題,“人治”方面還有改進的餘地。

    這樣,雖然市場經濟的基礎得以到建立,但中國的市場經濟的一些部分距離WTO的要求還相距較遠。加入WTO後,相信中國的市場經濟將得到進一步完善。

    被保護産業面臨嚴峻局面

    加入國際貿易體系的第二個作用是在國際産業結構重組的框架中,中國的産業結構也能得到改造重組。

    在亞太地區,中國的服裝、機械、化工等勞動密集型産業擁有比較優勢,而NIES(新興工業國家地區)的機械、運輸工具、ASEAN的服裝、電子機械産有一定優勢。日、美等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則在本地區具有競爭力。1995年以後,以家電為代表的中國電子機械産業發展迅速,以加工組裝為中心的勞動密集型機械産業正在趕超ASEAN。事實上,中國生産的服裝、家電、摩托車等産品正在席捲亞洲市場、甚至是發達國家。

    另一方面,中國的産業所需的許多原材料和零部件都是從外國購入,隨著加入WTO後關稅降低、非關稅壁壘被拆除,中國缺乏比較優勢的産業將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接軌,缺乏比較優勢的産業將會衰退,具有優勢的産業會進一步壯大。但也可能由於外資流入,缺乏比較優勢的産業通過技術革新使競爭力得到提高。當然相反的情況也可能發生。

    關於加入WTO後中國的産業的前途,一般認為紡織、服裝産業是最大的受益者,受到保護的汽車産業、一部分農業部門(食用油、小麥等)將受到衝擊。農業部門受到衝擊後,將産生270萬剩餘勞動力,其就業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但由於紡織、服裝産業會新增240萬個的就業崗位,兩者足以相抵。就地區來看,以廣東為首的沿海省份由於佔據了對外貿易的很大部分,將是加入WTO的受益者,而以農業為中心的內陸省份會受到較大負面影響。

    從勞動密集型向高附加值型轉變的必要性

    中國正在期待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朱鎔基總理領導的國有企業三年期的改革雖有成效,但許多國有企業至今仍苦於高額赤字,國有企業的重組改造在國內也成為一大課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對於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正在削弱,通過入世後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來淘汰落後企業,可以説也是中國政府的一個目的。

    在産業結構方面,為了使經濟獲得持續發展,有必要轉變單純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結構。在服裝、家電組裝加工等具有代表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中,應當在産品開發等高附加值方面追求突破。這樣的産業結構高度化也將通過貿易,在國際性的産業結構改造重組中得到推進。

    WTO談判新一輪迴合開始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為了使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産業結構高度化這兩大目標在國際貿易體系下能夠順利實現,中國必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該體系之中來。

    

    日本《世界週報》2002年1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