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招阿拉伯人恨

唐志超

    “911”事件後,鋻於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許多成員和不少塔利班外籍士兵的阿拉伯穆斯林身份,以及圍繞關於美國將要擴大打擊範圍的種種説法,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及其走向引人矚目。美國是否需要重新審視、調整對待阿拉伯世界的政策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美阿關係分成三個等級

    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追溯起來只有短短不到百年的歷史,而真正的美阿關係則開始於二戰後。二戰後,特別是在冷戰時期,美國開始以西方盟主身份,一方面排擠老殖民者英、法兩國,同時與蘇聯爭奪全球霸權。阿拉伯世界逐步成為美蘇爭霸的重要舞臺,阿拉伯國家或被迫倒向某一方,或保持中立。但總的來講,由於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和蘇聯的攻勢,在相當長時期內,美國基本上處於守勢。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與埃及等國關係不斷改善,美國優勢地位增強。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為美國單獨主導中東事務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改變了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

    從關係緊密程度看,目前美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基本上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如埃及、約旦和沙特,它們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所依賴的戰略盟友。埃、約屬阿拉伯“溫和國家”,與以色列實現了和平。沙特則因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和“伊斯蘭盟主”身份而備受美國青睞。第二類是伊拉克、敘利亞、蘇丹和利比亞等被美國視為“支援恐怖主義的國家”,不僅被美國列入“無賴國家”的黑名單,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裁。其中伊拉克是美國的“主要敵人”和重點打擊對象。第三類是科威特、卡達、阿聯酋、阿曼、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等海灣和北非國家。它們與美國、歐洲的關係較為密切,在政治、經濟和安全等方面對美國有較強依賴,但出於多種原因並未受美國特別重視。它們佔阿拉伯國家的多數。

    從軍事上看,美國在沙特、科威特等國建有軍事基地,在海灣地區設有中央司令部,並與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埃及等多國訂有軍事合作協議,還定期與埃及、約旦和海灣國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不少阿拉伯國家將安全寄託在美國身上。政治上,海灣戰爭後一些阿拉伯國家進一步向美靠攏,有的國家看美國的臉色行事。從經濟上看,美國已經上升為阿拉伯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和重要投資、援助來源。

    “他們為什麼恨我們”

    儘管美國總統布希一再強調,反恐戰爭“不是針對穆斯林的戰爭,是對恐怖主義的攻擊”,但這似乎絲毫不能減弱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緒。在美國人看來,自二戰後,阿拉伯世界針對美國的各種敵意行動一直接連不斷。

    美國人對阿拉伯人的反美情緒感到迷惑不解。美國《新聞週刊》2001年10月15日刊登了一篇題為《他們為什麼恨我們》的文章,稱“屈辱、衰落和絕望是阿拉伯人憎恨美國的原因”。美國人認為,自己在歷史上,“既未像英、法等歐洲國家對阿拉伯人進行過殖民統治,更未參加過十字軍東征”,反而在“推動阿拉伯國家的非殖民化、經濟現代化和維護中東和平與穩定等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阿拉伯人強烈的反美情緒儘管可能跟美國和以色列的特殊關係有點關聯”,但“其主要根源卻在阿拉伯世界內部,在於阿拉伯人對自身在世界現代化和全球化高速發展中所處邊緣化地位的悲哀”以及對“西方世界及其擁有的財富懷有很大的不滿、怨恨、妒忌和敵意”,在於“阿拉伯政府的專制、無效和腐敗以及經濟、社會問題的叢生(如貧富兩極分化、高失業率),民眾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産生不滿,在於遍佈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部族、宗教和文化等矛盾和問題。”

    但在阿拉伯人看來,美國人是咎由自取。阿拉伯世界的立場和觀點是:巴以問題以及美國庇護以色列是恐怖主義産生的深刻根源,反對美國搞雙重標準;民族抵抗運動和爭取民族獨立不是恐怖主義,反對美國將真主黨、哈馬斯等列為恐怖組織;美國及西方對伊斯蘭教懷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將伊斯蘭與恐怖主義、暴力相等同,有意製造文明衝突;反對美國在未找到確鑿證據前就倉促打擊阿富汗,並將戰爭擴大到中東如伊拉克;主張由聯合國領導,反對打恐為美國獨家操縱。

    幾大癥結煽起反美情緒

    自從美國發動反恐戰爭以來,不少人都在掂量美國對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儘管近來美國媒體上不斷有文章表示要“以‘人權’和‘民主’來對付‘恐怖主義’”,但還是應該從軍事、政治和經濟方面綜合剖析美國對阿拉伯世界的政策。

    首先,美長期支援以色列並在巴以問題中偏袒以方是美阿關係的最大癥結。許多美國人都對以色列的生存權利有著“堅定的道義上的同情”。時至今日,美仍每年向以提供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以及1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阿拉伯人認為,正是由於美國的金錢和武器,猶太人才得以長期霸佔阿拉伯領土和聖城耶路撒冷,阿拉伯人才會蒙受如此奇恥大辱。拉登在“911”事件後多次表示,“911”針對的是美國支援以色列的政策,是對美國長期偏袒以色列的報復。

    其次,美國堅持在中東地區的長期軍事存在,使許多阿拉伯國家感到威脅。90年代,美國打著聯合國旗號長期制裁伊拉克、蘇丹和利比亞等國,並在沙特等國駐軍,頻繁軍事襲擊伊拉克,進一步刺激了阿拉伯人的強烈反美情緒。目前在沙特還駐有美軍7000人左右。拉登本來同沙特王室關係密切,但由於他堅持反對美軍留駐沙特,最終被沙特驅逐到國外。有人認為,沙特守護著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麥地那,在一些穆斯林看來讓美國在沙特駐軍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尊。一位美國的伊斯蘭學者説,如果設想一下教廷處在阿拉伯軍隊的保護下,那麼阿拉伯人的心態也就容易理解多了。

    美國推行的自由經濟模式,沒有給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帶來好處。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摧毀了阿拉伯國家的傳統經濟,使許多農民淪為城市中新的貧困階層。開羅、卡薩布蘭卡等大城市的郊區擠滿了貧民。由於伊斯蘭教中有濃重的社會公正含義,因此這種不平等現象引起了許多穆斯林的反感。

    美國想改弦易轍

    “911”事件後,美國國內部分人對美國的阿拉伯政策進行了反思。有人認為,美國在阿拉伯世界實際上沒有真正的朋友。美阿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相同點。2001年12月24日出版的美國《新聞週刊》甚至打出了《如何解救阿拉伯世界》的標題,以求尋找擺脫仇恨的途徑。也有人指出,是美國一味維護阿拉伯國家的“獨裁和腐敗”政權才有了今天的報應。還有專家指出,巴以問題實際上是阿拉伯人仇美的根源,美國應從“911”事件中汲取教訓,改弦易轍,改變庇護以色列的政策,要保持公平和中立。

    另外,美國媒體還認為,對待阿拉伯國家的策略中至關重要的是“文化戰略”。有文章指出,“美國必須幫助阿拉伯國家進入現代世界”。持這種觀點的人指出,要為溫和的穆斯林組織和學者提供經費,在阿拉伯世界宣揚新鮮的思想。

    此外,美國人還説自己在對待薩達姆的政策上也存在“問題”,應該調整政策,集中力量向薩達姆施壓,在軍事上遏制他。前不久,布希和他的國家安全班子在白宮開會,討論對付薩達姆的“兩手政策”,即一方面加大對反薩達姆組織的資助,另一方面聯合西方盟友打擊伊拉克。

    頭上還是懸著劍

    可以預測,未來美阿關係特徵是“不變中有變”。“不變”的是美國仍在中東居主導地位,無人能撼動;“變”的是美阿關係將進入新一輪的調整期,出現一些新的變數。具體説,美國會充分利用“911”事件所提供的良機,在阿拉伯世界進行分化和拉攏,乘機收拾伊拉克等反美國家,馴服蘇丹、葉門等國,鞏固親美政權,進一步確立美國的優勢地位。在未來的日子裏,美國將以“推進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制度”、“經濟自由化改革”為重點;在把反恐上升為美國中東政策的中心內容,將反恐戰爭擴大到阿拉伯國家的同時,美國很可能適當推動中東和平進程,以緩解阿拉伯人的不滿,創造有利的反恐環境。但正如某些輿論指出的,若美國不從根本上改變其對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可以預料巴以問題將仍是美阿關係的夢魘,恐怖主義也將繼續成為懸在美國頭上的一把利劍。▲

    《環球時報》 (2002年01月10日第三版)


美沙關係金權交織 沙特王室索賄醜聞大曝光
美國防部公佈神秘錄影帶 阿拉伯人稱其為贗品
阿拉伯人在美國
美國與阿拉伯世界宿怨何時休?
如美打擊其他阿拉伯國家 沙特稱將支援阿拉伯兄弟
只因機長起疑心,三名阿拉伯血統乘客被逐下飛機
美國的反恐怖戰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