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教育能為北京奧運做什麼

    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一次成功演練,北京大運會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成績值得肯定,但也留下許多寶貴的啟示,7年後的北京奧運會畢竟不同,我們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教育能為北京奧運做些什麼呢?

    消除語言障礙學校教育擔重任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語言無障礙是任何國際性活動成功的最起碼保證。大運會的翻譯工作主要由志願者承擔,共提供了43種語言的翻譯服務,許多小語種也招募了合適的志願者。志願者的工作總體上是出色的,但由於缺少對國外運動員所在國的了解,事先的專業培訓不充分等,交流中還是出現了語言障礙的一些問題。大運會後,某西方通訊社這樣評價,北京要辦好奧運會,消除語言障礙是有待解決的迫切問題之一。

    到2008年,面對來自那麼多國家的那麼多運動員、官員、相關人員及遊客,北京能做到語言無障礙嗎?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蕭鳴政教授認為,學校教育在這方面應當擔起主要責任。

    他説,大語種如英語,應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普及,因為現在的小學或初中生,7年後就是高中或大學生,正是奧運會志願者的主體力量。可以考慮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抓起,三年級以上重點抓好口語,改變過去啞巴式英語、過分強調語法教學的做法,基礎英語與實用英語並重。其次,奧運會是世界性的盛會,運動員來自不同國家,也要求志願者掌握的外語語種結構要合理,這方面高等教育應擔起重任。在摸清各國運動員數量多少及體育實力強弱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在高校中有針對性地作好第二語種的培訓,採取措施,鼓勵大學生掌握多種語言,熟悉語言國文化。同時,各高校要做好對一些關鍵行業,尤其是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和服務業人員的外語培訓工作,提升他們的平均外語水準,滿足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對語言無障礙的要求。

    建設人文北京市民素質教育常抓不懈

    “人文奧運”是2008年奧運會的目標之一,對於北京,這固然體現在城市環境等硬體上,更體現在承載並展現著現代人文精神的北京市民身上。至於北京人的素養,大運會開幕之初,就有外國記者驚訝于北京街頭亂闖紅燈、橫穿馬路等現象。有的領導還總結了北京人隨地吐痰、加塞兒、髒話、計程車宰客和拒載等12個小毛病,説是“小毛病”,卻反映了部分北京人素質建設的大問題。

    北京市有關部門年初曾作過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民對自身素質也不滿意,對自身知識水準、舉止和語言文明三項的評價偏低,五級分制內均低於2.9。而在被問及改變這種情況的有效辦法時,近半數北京市民表示“提高教育水準,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

    因此,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任勞凱聲建議,“建設人文北京”可以考慮作為這幾年北京市民教育的總目標,並從提高人的素質入手。他説,應首先樹立具體的市民教育目標:一是“以人為本”的意識,這應是人文奧運、人文北京的本質意義,應成為一切工作的第一目的;二是“包容”意識,多元文化共存,不能對“老外”比對外地人好,對城裏人比對鄉下人好;三是“社會公德”意識,不要再隨地吐痰、扔垃圾,不要再闖紅燈,不説髒話多做實事……

    媒體擔負重任社會化教育總動員

    建設人文北京,提高市民素質,如何來實施呢?勞凱聲強調要樹立一種大教育觀,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社會化教育總動員,媒體、學校、社區等各方形成良性互動。

    媒體應承擔重要的責任,做好思想動員和引導工作:要充分介入,加大宣傳力度,激發千萬市民的參與熱情並轉為行動,造成強勁的輿論聲勢、文明風氣和氛圍。大運會期間,北京海澱區委開展的對市民的社會化教育值得借鑒。海淀報、海淀有線臺針對大運會開闢專欄或專題,引導、激發市民的參與熱情;區文明辦印發《爭做文明北京人》等手冊,倡導文明言行;全區600多所市民文明學校與各正規學校聯動,通過主題講座、展覽、演講比賽等,進行文化、文明知識教育;組織近200多名社區群眾成立文明監督員隊伍,維護公共秩序,勸止不文明行為;組織包括學生在內的團員青年開展“海淀青年展風采”教育活動,組成志願者服務隊,做語言陪同、導遊、導購服務。社區、學校是塊,區委領導、媒體宣傳是條,條塊結合,協調配合,全區上下掀起了人人宣傳、文明參與大運會的熱潮。

    2008年奧運會給北京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未來幾年,北京可以投鉅資建設北京,可以組織起充足的志願者大軍,可以使北京擁有更高的科技、環保水準,但如果沒有北京人優良的整體素質這個基礎,再好的北京也只能徒有其表。舉辦最好的一屆奧運會,建設人文北京,構建有效的社會化教育網路至關重要。

    《人民日報》 (2001年09月21日第八版)

    

    

    

    

    




欲借奧運春風 旅遊網站乍顯生機
教育為何要適度超前發展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
數字鴻溝:全民教育面臨的挑戰——九國教育部長會議綜述
農村初中引入“綠色證書”教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