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寫在《人文知識讀本》出版之際

    像德國這樣具有發達人文傳統的國家,為什麼會産生法西斯主義?像日本這麼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為什麼會出現法西斯主義?美國校園裏那麼多的暴力行為發生,本質上就是美國獨尊技術知識教育,缺損人文教育的惡果。那麼,我們中國——

    我們面對的兩種教育

    教育,不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初級教育,它的對象都是人。而人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不是一張白紙,一無所有地進入接受教育狀態。有些知識,是人一齣生起就要學習的,慢慢地成了人自身的東西,比如有關生活的知識,如何照料自己,如何學習表達,等等;有些知識,是人所不具備的,需要通過學校教育來獲得,比如數理化、歷史地理等等;也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存在於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過教育被喚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涉及到人文學科的教育。

    我常説青少年面對三個世界:生活世界、知識世界和心靈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過家庭與社會來完成;知識世界的教育可以由一般學校來完成;而心靈世界最複雜,屬於終生教育,可以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來逐漸完善。這並不是説,沒有受人文教育的心靈就不完善。所謂的心靈世界的認識及其完善性,是一步步深化的,它主要是通過文史哲等人文學科的學習與熏陶。我以自身的經驗而言,十幾歲時讀了小説《牛虻》,根本讀不懂其中複雜的人的感情世界,只是覺得小説裏的紅衣大主教蒙泰裏尼是個很痛苦的人,因為他有個私生子,礙于道德不能承認,內心裏充滿懺悔。我記不得當時懂不懂“私生子”這個概念,但心裏充滿疑惑,對蒙泰裏尼很同情,總覺得一個人年輕時的一個偶然愛情事件,不應該用一輩子的痛苦來懲罰。從這部小説我朦朧地懂得了人的痛苦是怎麼回事,後來我對於人的痛苦和懺悔問題的理解,最早就是從這部小説意識到的。青少年首先從文學來認識人的心靈世界,但隨著慢慢地深化,就會涉及文史知識與哲學,進入整個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本來就是幫助人認識自我,由此及彼,再推向整個人性的問題和社會的問題。

    因此,我認為學校教育應該包含兩種,一種教育是堅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知識積累,積累的過程是灌輸性的,這些知識本來存在於人的生命意識以外,通過灌輸把它送入人的主觀世界裏去,使人慢慢變得豐富起來;還有一種教育,是以人為能動的活的生命體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用過去的説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與知識的因素不一樣,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內的東西,知識是人的生命以外的東西。當然,人不會一齣生就意識到“我是人”的問題,“應該怎麼做人”的問題是道德範疇的問題,我們能吃能睡還不能説是個合格的人,還必須要有一種良知來支撐自己的行動,這樣一種良知是通過點點滴滴的教育來把它喚醒。光靠科學技術的訓練無法完成,光靠金錢權力也無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長期熏陶和教育。

    這兩種教育,前者姑且稱作是技術知識教育,具有工具價值;後者姑且稱作為人文教育,更重於精神價值。兩者從方式到形態都不一樣,並非是完全和諧的,如果對人文教育也採取灌輸性的知識教育的方法,有時反而壓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於人文知識的教育,文學、歷史、倫理、哲學等人文學科知識都有專門的課程設計,但人文知識如果不與真正的人文精神聯繫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條,脫離實際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種後果:學生把知識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卻越來越遮蔽了。這並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結果。

    人文教育的困境

    其實,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存在,它與所謂的全球性的現代化進程的關係一直處理不好。整個世界潮流就是強調技術知識教育,國家對教育的要求指標充滿了計量化的特徵,這當然會把科學技術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後果則很少有人在考慮。2000年浙江省金華市一個中學生不堪教育壓力殘殺母親的事件,不僅僅在中國發生,外國也是有的。美國校園裏那麼多的暴力行為發生,本質上就是美國獨尊技術知識教育,缺損人文教育的惡果。還有日本,人文教育的危機相當嚴重,我與一些日本的有識之士討論這個問題時,他們都是心抱憂慮的。有一位六十年代的左翼知識分子直接地對我説,日本的知識分子已經整體上失敗了,所以人文教育不可能沒有危機。我看到過一則報道,日本幾個中學生向老師借錢,老師起先也借給他們,後來老師不願借了,他們勒索不成,居然把這個老師活埋了。我不知道這個事實與金華的那個弒母者有什麼區別?灌輸式的人文教育沒有把人內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喚醒,反而把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壓抑了,扼殺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對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愛變成了恨,友誼變成了殘暴。由此而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産生,一部分有力量的學生就可以任意欺淩弱小學生,所謂的“小霸王”的現象在日本中小學裏極為嚴重,其結果是少數男生跋扈飛揚,大部分男生都唯唯諾諾,法西斯的因素把人性真善美的因素壓抑住了。日本經濟高度發展了,人性力量反而薄弱,反而法西斯化。並不是説日本人都要法西斯主義,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正氣抬頭,知識分子人文精神強大,即使有個別政客壞種也成不了氣候;只有當民族的正氣不抬頭,知識分子的良知受到傷害,大多數人在權力面前都唯唯諾諾明哲保身,壞種一旦竊取權力就會呼風喚雨、形成氣候。而這樣的人文狀況,多半是與人文教育的失敗聯繫在一起的。為什麼會失敗?又往往與國家片面發展經濟,從而忽視或者掩蓋了人文的危機有關係。

    民族的瘋狂往往是由民族的奴性開始的,而奴性是人性壓抑的後果之一,這與人文教育的不健康和整體性失敗關係密切極了。我一直想要研究這麼一個課題,像德國這樣具有發達人文傳統的國家,為什麼會産生法西斯主義?像日本這麼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為什麼會出現法西斯主義?為什麼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蒸蒸日上的時候,會爆發文化大革命?這與經濟發展、教育實踐有什麼關係?知識分子的良知如何在日甚一日的權力運作下步步退縮,直致毀滅?這些問題,在我看來都與人文教育的失敗有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發憤圖強、臥薪嘗膽的歷史階段裏,往往要求萬眾一心,集中追求同一個現實的目標,比如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準、稱雄世界等等,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在教育上會有意無意地壓制另外一些因素,當國家舉出一面旗幟要大家朝一個方向跑的時候,會以一種傾向掩蓋另外一種傾向,會遮蔽甚至失落某些暫時不需要的東西,比如人文精神。因為人文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顯現出來。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體發現就來不及了,已經無法阻止邪惡的爆發。

    我在不久前聽説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説”節目報道了兩位科學發明家,一位科學家的所有科學發明都與市場需求掛鉤,認清市場、申請專利,現在已經積累了幾億財産;另一位科學家也一直在搞科學發明,但他從興趣出發,不考慮市場的需求,雖然成果纍纍,卻一貧如洗。我不想對這個節目和這兩位科學家作什麼評論,只是感到有意思,這兩位科學家的道路,有點像我們今天討論的技術知識教育和人文教育。前一位科學家肯定是社會的成功人士,他的所作所為會得到全社會的鼓勵;後一位科學家的命運,則有點像人文學科在今天的處境,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喚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種根據興趣愛好支配下的勞動行為,一種心靈世界的多樣化,一種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這些目標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但人性向自由的追求,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目標,只有人是有意識地追求自由的動物。人類從原始社會到今天,發現了那麼些科學成果,推動了物質文明,是為了什麼?最終的目的不就是要人更自由、人性更完善麼?如果站在人文的立場上看,所有的物質文明、所有的科學發明,都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象徵。人不可能達到永恒的自由,只能通過階段性文明發展來證明自己是否自由。以這樣一種標準來看,這兩位科學家的道路正是我們當前教育的二律背反,我們現在比較重視教育適應市場,努力使教育直接轉換成市場成果,卻看不到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在於培養人的人格和精神,喚起人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不僅是人文教育最根本的價值所在,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場。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體現

    接下來的問題是,人文精神是如何體現,如何獲得的。其實,什麼是人文精神真是一個難題,很難説得清楚。每個時代的人文精神不一樣,在古代,可能儒家的那一套就被認為是人文精神,在今天理解就不一樣。古代知識分子認為世界有一樣至高無上的東西,那就是“道”,“道”壞了,天下就大亂了,黃宗羲、顧炎武都表達過這樣的意思。現代社會當然沒有了這個“道”,但人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對個性充分發展的嚮往、對社會正義的探索、對人與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們通俗地稱為“良知”的因素,大約永遠不會消失的。尤其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結構裏,由於國情不同,各個國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需要我們人文學科的各個領域的專家來結合實際狀況努力探索,我覺得所謂理論創新正是體現著這種精神。

    人文精神是可以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實踐來逐步探索體會的。中國進入世界經濟體系大約是不可逆轉了,我們已經走到WTO門檻上了。但是,我們的人文教育是否也必須進入西方的模式,也必須把技術精神和科學精神絕對化,而使我們本來的人文教育傳統毀掉?人文教育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也面臨著巨大危機,人文社會科學也面臨著萎縮的結果。所以,我覺得今天在全球性的經濟體系下討論人文學科教育,最重要,也是當務之急的問題,就是如何在西方強勢話語下堅持民族的多樣性和自主性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恕我直言,我們從事人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因此,我的看法是,越是在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時候,人文教育的地位就越是重要,沒有人文教育不行,只有灌輸式的壓抑人性的人文教育也不行。那種以工具價值為主體的知識教育與以人格培養為目的的人文教育不是平等的,而是人文教育要高於知識教育,從根本上制約教育。這才是“教育的對像是人”的主要意義。如果問我,理想中的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我毫不猶豫會説,在中學和大學裏,人文學科的教育都應該擺在首位,貫穿到一切學科(當然是包括理工科課程)的教育中去,應當在接受了必要的人文的美學的教育基礎上,再來學習具體的科學技術知識和社會應用性的知識。當然,培養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培養一個合格的知識分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是很難教條地理解,人文教育也未必就一定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文精神,但反過來理解,如果沒有人文教育,就更加喪失了人文精神獲得的條件,這是一個通過實際的操練慢慢培養人文精神的途徑。如果少了人文教育作根本,不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民族的不健全。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人文教育的位置,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主義。講教育就一定要講理想,搞教育的不講理想,還有哪個行業來講理想?也許,今天我們講的教育理想有點脫離現實的實際狀況,但是今天做不到的理想,不能證明明天也做不到。人文精神就是要促使人們永遠不滿現狀,永遠地提出問題,不斷改善我們的教育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是世界性的問題,中國當然也在其中。但不能因為我們今天窮,還在發展中,處於這樣一種處境,就只能認可現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國國情本身在不斷變化,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是個高瞻遠矚的人,要看到十年、二十年以後的中國國情是什麼。今天我們教育的十幾歲的孩子,將在十幾年以後的社會上發揮作用,如果我們現在不負起這個責任,十幾年以後就要出問題。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養,沒有理想就連人格也談不上,這樣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我們今天討論作為教育靈魂的人文精神,就是為我們提供思考未來的思路與眼光的,所有學科中唯教育最與未來聯繫在一起,與理想聯繫在一起。

    《人文知識讀本》的設計和目標

    本書正是在上述理想主義的精神鼓勵下,嘗試給高中學生設計的一套人文知識教材,分四個單元,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人文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第一單元是“從讀書進入廣闊天地”;第二單元為“讓心靈向美和藝術敞開”;第三單元是“用一生寫一個人字”;第四單元是“我們生活在傳統中”。分別以讀書、藝術、人生、傳統為四大關鍵詞。前兩個單元各分18章,適應18周課時,每週兩課時,一節課講述課文,另一節課為討論或教育實踐。這套教材反對以灌輸知識為宗旨,強調啟發性與應用性,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可以聯繫實際、融會貫通,應用到具體的日常生活當中去。所以,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準備時用大量的課外讀物來補充。後兩個單元各設計15章和12章,以結合人生經驗和大量閱讀,自學為主。

    讀書是培養人文精神的基礎,如何讀書,是任何一個學生進入人文學科的必由之路。第一單元先從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著手,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讀書觀念和方法,開闊思路擴大眼界,倡導真正的愛讀書和會讀書的好習慣。當然,讀書僅僅是手段,通過關於讀書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藝術是培養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階;藝術與審美活動緊密相聯,最感性也最有趣味。第二單元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熟悉藝術的基本特徵以及各類藝術所創造的美的境界。為了引導學生接觸各門類的藝術,教材較多介紹了欣賞藝術的方法,但是,真正培養對藝術的鑒賞力,還是需要大量的藝術實踐,如帶領學生去賞聽音樂、品味繪畫、閱讀文學、觀摩戲劇等等,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從事文藝創作的活動,只有大量的實踐性的課外藝術活動,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審美能力的效果。

    人生是培養人文精神的第二台階;一個人、尤其是一個知識分子的人生實踐,正是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的具體顯現。第三單元把人生列為人文知識教材實際上就是倫理學的教育,它關注的是人如何認識自我、愛的意義、人性上的弱點、人際關係,以及人的生態問題,等等。人生問題不僅是異常豐富、充滿變化的,而且是可以用來回答和解釋具體現實生活的。説到底它仍然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使自己成為一個完滿的、豐富的、高尚的人,所以與那些死板的教條的所謂道德教育不同,本教材的倫理教育充滿了對人生實際問題的解釋與引導,真正的學習方法還是應該把理論結合每個學生的人生實際狀況,放在具體的現實環境中加以討論。

    傳統是培養人文精神的第三台階;也是最抽象最艱澀的理論問題。人文精神離不開傳統,這是人所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我們今天如何來認知傳統,如何把傳統與現實結合起來,建立起當代人的精神家園,是人文精神最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第四單元著重探討的正是人與傳統的關係,也就是對人文精神的歷史、現在與未來的發展過程的尋思。這裡涉及大量的歷史、哲學等學科的知識,也涉及當今的許多問題,需要有比較成熟的文史修養的基礎,才能逐步進入這個領域。這部分比較艱深,如果學生的準備不夠,也可以暫不學習,但作為一門課程的最高階段,仍然需要學習者有充分的思考。

    由感性到理性,但始終不要脫離你對生活的真實感知;由具體到抽象,但永遠不要放棄有血有肉的生命體驗;由書本到人生,但最後再返回更高層次的書本,在精神傳統中尋求自己的“家”。這是學習這本教材的基本途徑,希望廣大教師與學生在應用這本教材的過程中,共同探索出一條人文教育的實踐道路來。

    《中國教育報》2001-09-06

    

    

    

    

    




數字鴻溝:全民教育面臨的挑戰——九國教育部長會議綜述
華爾街的中國女孩談美國大學教育
農村初中引入“綠色證書”教育
讀書人的精神與風度
他們為何不擇校——看日本的平等教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