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 找錢能手 斯坦福大學一年花20億  

     斯坦福大學是美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位於加利福尼亞的矽谷地區。學校的校園加上周邊綠化帶大得驚人,在歐美大學裏也稱得上是環境好的。我們在學校裏找地方得用地圖,問路沒人能説得清。但我們在這兒想找個地方停車,就像在大城市一樣難,雖然有露天停車場,還看見幾座多層停車樓,依然不夠。

    斯坦福大學在校生約有1.5萬人,光研究生就有8000人,教職工加起來約1萬人。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一年要花掉20億美元,2002年至2003年度的預算準確點説是21億美元。僅工程學院,全年的預算就高達1.88億美元。問題是,這麼大的開銷,如果吃老本,斯坦福家族的那點家底早吃光了,因此必須有更多的財源不斷補充。那麼錢從哪兒來?

    斯坦福是私立大學,原則上説,政府不給學校一分錢。那麼靠收學生的學費?不是。全校的一多半學生有各種獎學金,博士生基本上沒有自己花錢念的。還是看看校方公佈的細賬吧。以工程學院為例,1.88億美元的收入來自於以下幾個渠道:學校直接撥款約4000萬,會員費(據介紹是學校董事的贈款等)約1900萬,私人和公司贈款(含斯坦福家族捐款的利息)約1800萬,專項用款(指學校教授幫助社會上各種單位從事專題研究的經費)2200萬,政府基金佔最大頭,約8900萬。

    政府基金的門道最多。據介紹,美國政府實際上每年給大學花很多錢,但不是直接撥給學校,而是設立基金,由各大學通過競爭取得。通常大學裏每一個教授、副教授都得去社會上找錢。一個教授按規定可以帶15個博士生,但他從學校裏得到的經費也就夠養兩三個,其他學生的經費,都得靠他本人去找。為此,他就得成立個什麼中心,研究幾個有影響的課題,並且寫出報告,向政府基金或是其他基金及大公司要錢支援他的項目。如果他申請不到錢,他的教學將很蕭條,如果他是副教授並且連續幾年找不到錢,這將作為“間接標準”影響他晉陞正教授及終身教授,直接標準依然是他發了幾篇學術論文等。據介紹,成功的教授都是找錢能手,這兩者往往是統一的,因為為了找到錢,他必須有名望,有重頭的論文支撐他的名望,同時,他還能夠準確把握社會的需求,拿出過硬的研究課題。

    一旦教授有了錢,他就可以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自由支配使用這筆錢,“招兵買馬”請助手,帶更多的研究生幫助他完成課題。因為這些人的工資甚至學費都得由他出。我看了校方公佈的支出項目表,分為四大類:教師工資、職工工資、福利和辦公費。其中工資福利佔了絕大部分。

    這樣“逼”教授們出去找錢好不好呢?斯坦福大學美亞技術管理中心主任裏查德戴舍爾認為,美國大學的做法至少比日本大學要好。因為找錢的過程就是與其他大學競爭的過程,誰的項目好,誰的名氣大誰就能拿到錢。作為日本問題專家,他認為日本大學教授就缺少這樣的競爭和壓力,研究方嚮往往一成不變,而美國教授的研究要活躍得多,受政府需要的影響很大,往往是政府需要什麼就研究什麼,甚至有的教授出現了“轉行”。另一方面,他介紹説,學校不是“逼”所有的教授都出去找錢。有些文科專業本身就是純學術的,如歷史系等,而它們又是一所大學必不可少的專業,費用就得完全由學校負擔,學校還要創造條件,使他們與其他專業保持交流,以期産生學術的火花。

    斯坦福大學與哈佛等著名大學一樣,屬於美國的“非營利性組織”,簡單説,就是學校不準賺錢,有營利也不能分掉,只能用於下一年度的開支。美國的“非營利性組織”很多,還有專門的法律。這種組織包括大多數私立學校、醫院,還有各種協會,也包括很多社區管理組織,它們實際上負擔了部分政府本應管的事情。雖然斯坦福大學作為“非營利性組織”不能賺錢,但教授是可以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的,比如搞各種諮詢、做報告等。這些屬於教授的個人行為,與申請基金不一樣,與學校無關。而基金雖然由教授支配,但要入大學的賬。教授的工資大約相當於大公司僱員的一半,但教授的福利好、工作穩定,而且也有很多掙“外快”的機會,比如,斯坦福大學新聞學院一位教授説,他出去做報告每小時的身價是250美元。因此,名牌大學教授的位子永遠像一塊強大的磁鐵吸引著社會上的優秀人才。(胡錫進)

    

    《環球時報》 2002年8月22日


歐美同學會出書介紹留學人員貢獻和成就
尋找差距提高教學水準 日本實施學習指導計劃
普林斯頓大學處於不敗之地的秘訣:求精不求大
辦學方針與眾不同 法國“企業之家”量身塑人才
德國嚴把民辦高校品質關 盈利與人才培養兩不誤
俄羅斯高教有喜有憂 高等教育更加大眾化
留學生在德表現兩極分化 留學德國須慎重
中學生猛撲留洋潮 專家談低齡留學利弊
他們的留學生涯
海外留學博士為江蘇吸引海外人才獻策
"911"事件後外國學生將留學視線從美國轉向加拿大
首屆"日本留學考試"競爭激烈 中國留學生積極應考
教育部公佈一批國外正規高校名單
名校抬高入學門檻 申請哈佛需有作文成績
赴加留學須出具經國家“學位中心”認證的文憑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