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文憑“注水”  

    據説關於假文憑,是今次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而這裡所謂的“假”,不光是小痞子在各個大學門口叫賣的那種假,更包括真的大學頒發的名不副實的真文憑。這兩者通稱“注水文憑”,但是後者的欺騙性和危害性較前者為大。

    王可植代表説,富商花錢買文憑,官員以權謀私要文憑,很多人不費吹灰之力撈到了碩士帽甚至博士帽,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他的話在代表中引起共鳴。一些代表和委員紛紛譴責“變味的文憑熱”,批評“以文憑論成敗”現象。

    我認為他們的揭露和批評是實事求是和中肯的,但是他們似乎忽略了造成“注水文憑”氾濫的另一面,一個關鍵的方面:大學。

    文憑熱、 以文憑論成敗,是社會的世俗,我們且不論其成因,在某種意義上説這也是不無道理的。一個單位招攬人才,在不了解對象其他情況之時,也只能先 “唯文憑”,看標簽,否則你讓它以什麼“論成敗”呢?文憑熱,在一個絕大多數人沒有高檔文憑的社會裏,也並非壞事。問題在,這個熱是不是變了味。

    假文憑,當然是百分之百的假。南郭先生的假文憑不必説了;一個人哪怕真有能力,哪怕是為實現抱負而迫不得已,他弄個假文憑至少是不誠實、不道德的。但是這個假不難識別,只能糊弄別人于一時。可怕的是真文憑而“注水”,弄成一個“真中假”,一個“無解的假”。這樣的假即使日後發

    現了,人家也不好説它就是假,持假者還要一本正經打著“真”的招牌繼續假下去,因而其危害更甚。

    現在我就要明知故問:這“真中假”是怎麼來的?此前批評“注水文憑”的先生,對各種買文憑、撈文憑者痛斥有加,是完全應該的;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放過了批發這種“商品”的老闆。説富翁拿錢買也好,或者官員以權撈也罷,那都是買賣。對一樁投機倒把的生意,怎麼只數落買方的不是,而把賣方看成甚至像一個受害者呢?這個賣方,就是咱們的大學。

    在中國寫文章往往要不時加一個“但是”來説明,我就加一個吧——但是,我説的不是所有大學,我也不是説大學的所有文憑都是出售的,更不是説所有在職進修者的文憑都是買來的。

    我説的這個“賣”,當然不包括給正規的合格畢業生,以及雖然非正式入學但卻達到畢業標準的各類學習者發文憑;甚至連人們習見不察的註冊學生“嚴進寬出”現象,我們暫且也可以模糊過去,不稱之為“賣”。我所説的,完全是指把堂堂大學的文憑“賣”給名不副實的大款,或者“換”給裝

    模做樣的官員,任他們去招搖撞騙。

    一些大學生、研究生對小痞子賣假文憑和投機者買假文憑痛心疾首,説這對於他們這些經過了十八年寒窗的學子而言,太不公平。這些娃娃不知道,那些浪蕩富翁和草包官僚拿著貴校的真文憑,對於學子們來説,就更欠公平。假文憑是受到普遍譴責和提防的,富翁和官員的“虛假真文憑”卻是令大多數蒙在鼓裏的人甚至明白人艷羨的。他們在競爭中有既定優勢,再加一個閃光的文憑,無異於如虎添翼,往往使商業對手因崇拜而上當,或被上司因不察而施以重任。是誰給了處心積慮的富翁和官員以如此憑空得來的榮耀和階梯?是學子們的母校。所以這個公平,説到底,還是要到學子們的母校那裏去討。糟蹋自己的牌子,造成文憑的質的混亂,我看這現象頗透出學校出賣自己學生的意味。學校有沒有必要在這方面反省一下?

    某大學近日對一個抄襲教授做了嚴肅處理,很好。但是,為什麼學校自己發現不了這樣的問題?自己沒有發現或視而不見,但據説這位教授的剽竊問題早有人揭發,為什麼當時仍無人過問?事情鬧大了才亡羊補牢,雖然值得肯定,但總給人異樣的感覺。還很有一些大學也涉及教授抄襲問題,一直

    遲遲不予處理,是何道理?所謂學術腐敗,現在揭發出來的,也僅僅是冰山之一角。斯文掃地,要到幾時?

    同理,我們還可以問一下:某些大學都給哪些未經用心學習和嚴格考試的大款及官員(也許還有各類明星)頒發了蓋著本校大印的堂堂正正文憑?校方對此做何感想?如今要不要治理一下?

    假如現在某單位有一個在職博士畢業者,神氣堂皇得很,但是同事們最清楚他“攻讀”期間其實幾乎一天課也沒上,而工作中他離一個博士的水準相去甚遠,屢屢失職,那麼我們先放過這個人,且追究一下賜給他博士帽的那個大學的責任如何?我們寄希望於精英成堆的高等學府。將“注水文憑”

    從源頭堵死,豈非事半功倍之舉!(王乾榮)

    《北京青年報》2002年3月11日

    

    


我國學位認證工作步入規範化、制度化
生意越做越大 文憑販子道“行情”
一所高校竟有5名學生會主席 “摻水”履歷現形才市
以色列百餘高官涉嫌假文憑
究竟誰為假文憑開綠燈?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6種“洋文憑”學歷不被認證
高校學歷遭遇“打假風暴” 十年來的文憑均要驗明正身
上海建成全國高校學歷證書版本的認定系統
治理假文憑:利劍為何尚塵封
現行法律如此漏洞:檢察院拿假文憑販沒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