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和張江園區:兩大矽谷誰佔上風

李光耀

    有句話説“龍吟風鳴”,其意是龍在咆哮著飛向天空時不甘落後的鳳凰也鳴叫著飛翔。也可以説是比喻為中國未來的IT産業進行競爭的北京中村和上海浦東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而言的。

    中關村和張江中科技園區,從誕生起完全不同。

    中關村是在沒有具體藍圖的情況下進行建設的,而張江一開始把建設國際性IT園區作為目標。一般來説,把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所在地海澱區叫做中關村,但是實際上中關村科技園區分散在5個區域。

    中關村的前身是,于1988年國務院決定在北京大學周圍住宅區建設的“北京市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是動遷住宅樓建設的開發區,因此地皮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開發中每遇到地皮不足的困難,就臨時決定徵用周邊地區作為開發區。因此,中關村不是連成一片的園區,而變成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如今的模樣。

    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于1992年把原先是濕地的浦東地區作為地皮開發的。在25萬平方公里(約83萬坪)的像圍棋盤似的園區上縱橫交錯的公路延伸著。把這個園區分為5大片,各片入住同一行業的企業和研究所。

    上述脫胎的差異,導致進住兩個開發區企業性質完全不同的結果。在中關村主要進住的是“草根型”的風險企業,隔一棟樓就能看見“創業院”的牌匾。其原因是,由於當初就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試驗室風險企業建設的IT園區,如今仍然繼承著大學生研究員的創業傳統。

    受這種傳統的影響下,從大學或者研究所實驗室起步成長的國內IT企業自然而然地成了中關村的老資格企業。可以説聯想、北大方正、北大青島和清華東方是代表性的例子。

    豐富的研究人力吸引著跨國企業研究與發展(R&D)中心等陸續入住中關村。中關村主任牛近明自豪地説,“美國微軟(MS)繼西雅圖和康橋後把第三個R&D中心設在了中關村,這足以説明一切”。

    與此相抗衡的張江園區的實力也不可不覷。張江園區與中關村不同,把勝負賭在超大型企業和引進外資上。去年“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引進16億美元的台灣資金,作為單一企業創下了中國第一名,“上海弘力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日本和美國聯合投資14億美元啟動計劃項目的半導體公司。今年3月台灣和日本電子公司承諾要投資4億美元在園區內建立一家“泰隆半導體”,而瑞士羅氏、德國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國制藥公司的進軍,也開始明朗化。

    IT觀察家方興東比喻説,“如果説中關村(R&D)是頭大,而手腳小,那麼張江園區是手腳大,卻頭跟不上”。這就是説,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IT業將會出現由中關村帶領研究和開發、由張江園區把已開發的技術轉換成技術産品和企業化的兩套馬車。

    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大勢將會傾向於張江園區一邊的看法佔上風。張江不僅有雄厚的資金,而且附近有蘇州、杭州等製造基地。事實上,最近在中關村被認定為具有相當技術力的風險企業,由於抵擋不住這種誘惑搬遷到上海的情況也不少。

    人民日報 2001年11月26日

    


中關村換血:一邊裁員一邊求賢
中關村海外“搶”人
中關村緊缺藍領白領
IT經濟疲軟 中關村冷清
裁員風暴襲擊中關村
中關村企業為何難長大?
裁員風起 中關村最後堡壘被攻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