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西部大開發: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有新思路

薛亮

    西部地區具有深厚和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農牧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加快西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們適應新形勢,提出新思路。

    充分認識目前面臨的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創造了基本的條件。但由於自然、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治理和建設難度很大。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佔其土地總面積的60%以上,土地荒漠化面積佔其土地總面積的22.1%。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準比較低,與東、中部存在較大的差距。1999年全國農業總産值構成中,西、中、東部地區分別佔17.4%、34.1%和48.5%。西部地區每個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農業産值僅為全國平均數的62.6%,不到東部地區的一半。西部地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為全國平均水準的71.6%,只有東部地區的一半。可見,東西部地區的差距最根本的是農村的差距,西部經濟落後的關鍵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落後。為解決這些問題,應切實加強西部地區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

    當前,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問題,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發展的潛力巨大,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農業實現了農産品供需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十五”期間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進一步深化,所有這些,為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新的空間。

    明確發展的基本思路

    西部地區具有鮮明的自然區域經濟特點。以400毫米等雨量線為界,可以把西部地區劃分為兩大片。該線以西以北地區,包括陜西北部、甘、寧、青、新、西藏北部以及內蒙古中西部,屬於乾旱半乾旱區,為溫帶、寒溫帶氣候,光熱資源豐富,自然植被以草為主。發展草原和草地畜牧業、旱作節水農業和特色農業具有優勢。該線以東以南地區,包括陜西南部、川、渝、雲、貴、西藏東南部,屬於濕潤半濕潤區,為亞熱帶、熱帶氣候,水熱資源充足,適於植被生長。發展節水灌溉農業、農區畜牧業和熱帶、亞熱帶特色農業及水産養殖業具有優勢。加快發展西部農業和農村經濟必須充分尊重這一自然經濟規律。

    加快發展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基本思路,應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方針為指導,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和尊重經濟規律緊密結合,在發展目標設定上,要大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品質和效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著力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應認真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既要扭轉過去為了生存而破壞生態環境的局面,又要防止單純強調生態建設而忽視農民生計的問題。在發展重點上,應根據西部特點,除了做好全國統一部署的工作外,下大力氣加強草原生態、特色農畜牧業、農業基礎設施等建設。在發展模式上,應對傳統的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進行深刻變革,走依靠科技和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子,實行集約化經營,實現高起點和跨越式發展。

    突出發展的重點

    加快發展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應突出抓好以下六個重點:

    (一)切實加強草原保護和建設。由於過去大量開墾草原、過度超載放牧等原因,造成了草原退化日趨嚴重,嚴重地威脅著當地廣大農牧民的生存和發展。加快草原保護和建設已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的當務之急。目前,應切實加強草原建設和改良,抓好牧草良種繁育和草地生態環境預警等支撐保障體系建設以及草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力推行草地承包經營,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建設和保護草地的積極性。加大《草原法》執法力度,依法保護草原。力爭在“十五”期間初步遏制西部地區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勢。

     (二)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産品加工業。西部地區地方特色農産品生産的歷史悠久,優勢獨特。從近年來的實踐看,西部地區發展“陽光農業”、“綠色農業”、“旱作農業”、“生態農業”等潛力很大,效益很好。應充分利用西部地區光、熱等資源優勢,在保持傳統優勢産品生産的同時,面向東、中部地區和國際市場,加快發展優質高效農産品的生産,重點建設優質棉花、糖料、蔬菜、花卉、水果、中藥材和煙葉等七大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同時,應改變西部地區過去只提供廉價初級農産品的做法,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實行農業産業化經營,把特色初級産品變為特色加工産品,實現特色農産品的多次轉化增值,形成區域經濟支柱。

     (三)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林還草是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應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先行試點,逐步推廣。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首先應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宜灌則灌,有的地方則須自然封育。同時應尊重經濟規律,注意保持或開闢新的農牧業生産門路,確保農牧民在退耕後生活水準不下降,經濟收入有來源,能夠安居樂業,調動他們退耕還林還草與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四)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乾旱缺水和水資源利用不科學,是制約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和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不足,解決水資源緊缺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大力發展經濟成本相對較低、水資源利用率高的旱作節水農業。西南地區雖然水源比較充沛,但相當一部分丘陵、山地沒有灌溉條件,也經常受到乾旱的威脅,應積極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適當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同時,應大力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發展旅遊觀光農業。

     (五)加快發展畜牧業及畜産品加工業。西部地區是發展畜牧業的優勢地區,但應轉變觀念,調整畜群品種結構,改革傳統養殖方式,提高畜牧業發展水準。牧區畜牧業的發展應做到草畜平衡,實行舍飼與放牧相結合,建設基本草場,實行劃區輪牧。農區畜牧業的發展應在穩定生豬生産的基礎上,利用農區豐富的秸稈資源,發展秸稈養牛、養羊。在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特色禽類飼養。繼續加強畜禽良種體系和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畜産品加工業,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

     (六)切實加強以基本農田建設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是西部大開發的基礎,也是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的前提和保障。西部地區發展糧食生産的主要目標是保障口糧自給。解決口糧自給的關鍵是在一些糧食生産條件較好的地帶,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地區、陜西關中地區、寧夏河套灌區等地,建設穩産高産基本農田,發展“噸糧田”,建立糧食區域平衡基地。同時,繼續加強良種繁育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等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準。加快農産品産地批發市場和農業市場資訊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品質監測體系和農業標準體系。

    作者單位:農業部發展計劃司

    

     《人民日報》 2000年10月08日

相關新聞

我國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曾培炎就退耕還林還草問題答記者問

農業比原子彈更重要——謝國民談“新世紀興農之道”

中國對農業結構實施重大調整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