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北”較勁“雙三角”?

“振興東北”是2003 年的焦點事件,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因為從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崛起,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西部大開發後,此次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可以説是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第三步棋”。

面對“新東北”的振興,同為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的長三角、珠三角工業,又將作出怎樣的反應?

在高度關注和積極出謀劃策的背後,長三角珠三角隱約感受到壓力與挑戰。

高淵:對於振興東北戰略的啟動,長三角地區的人都投以高度關注的目光。我注意到,此間輿論對此反應可以説亦喜亦憂。高興的地方是,在經歷長時間沉默,並承受了國企改革的陣痛後,東北終於又要踏上復興之路了。所以,很多人都在聯繫自己的情況,為東北重振雄風出謀劃策。

比如,上海的媒體表示,儘管在經濟形態、産業結構等方面,上海與東北存在差異,但同樣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今日所面臨的不少問題,20年前的上海也曾經歷過。他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現在的東北是10多年前的上海,都有著很好的工業基礎,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就是發揮不出來。這不僅僅是現在東北和當時上海的自身問題,更是體制問題。上海這個中國最老工業基地的脫胎換骨,靠的就是改革。用上海人的話説:“上海的成功經驗,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借鑒意義。”

與此同時,也有一種隱憂在蔓延。因為眼下的長三角,其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是要建成中國的製造業基地。而現在振興東北的核心,其實就是促使這個改革開放前中國最重要製造基地的復活。這可能與長三角形成競爭之勢,成為長三角的強大對手。

韓建清:廣東輿論在論及東北時,也是大多以出主意為主。

一種觀點認為,東北三省産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不在於減少重工業,而在於優化重工業的産品結構,在於增強重工業的競爭力。看上去,這似乎與珠三角正在推行的重工業化有競爭之勢。但珠三角有著廣闊的市場,可以用市場培育原材料、裝備工業。也就是説,珠三角有市場優勢,東北三省有發展基礎優越的優勢。

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東北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不是條件問題,而是體制、機制與人的思想觀念問題,是在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如何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培養和增強競爭意識、競爭本領的問題,是克服畏難情緒、樹立信心的問題。這方面正是廣東的長處,因為有了這個長處,廣東與東北三省的相互合作有了更大的空間。遼寧省省長薄熙來在接受廣東一家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太歡迎廣東的民營企業家參與遼寧的國有企業的重組和改造,沒有行業限制。廣東企業到這裡來,無論大小都可以找到投資機會,如果説一個蘿蔔一個坑,那我們這裡是坑多,這也可叫做虛位以待吧。”

而類似長三角的擔憂,在這裡也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畢竟在珠三角的發展規劃中,製造業也是佔據了主導地位。

核心矛盾不同,製造業發展階段和基礎也有一定差異,“新東北”難與長三角珠三角形成正面交鋒

高淵:擔憂是很正常的。因為東北重新成為經濟發展的焦點區域後,必將成為外資關注的重點。更重要的是,東北可能會受到一些政策傾斜和支撐。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在新一輪國際製造業轉移浪潮中,東北很可能成為又一個接納轉移的“大胃王”。所以有些人認為,這很可能削弱長三角對外資的吸引力。

但我覺得,這種擔憂可能又是很盲目的。要知道對方會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關鍵是先弄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然後再作判斷。

韓建清:回顧珠三角産業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好的輕加工業,使這裡迅速走過了工業化的前中期階段,成長為全球製造業基地之一,並創出了連續20多年高速增長的世界經濟奇跡。按照經濟學家的觀點,廣東工業總體上還處於以輕工、紡織、食品、電子(主要是組裝)等行業為代表的輕加工工業為主,以鋼鐵、石化等行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以汽車、造船等行業為代表的高加工工業,以電子資訊設備製造業為代表的技術集約型工業等為輔的多元共存的階段。

不過,近年來,珠三角工業升級正在穩步提速,從以輕工為主向重化結構演進的趨勢進一步加強。來自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勾畫出輕重工業在調整中的變動軌跡。近兩三年來,廣東重工業增速穩定地高於輕工業增速達幾個百分點。2002 年,全省完成輕工業增加值1877.99 億元,重工業2346.55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2%和16.9%。重工業增加值在2001 年首次超過輕工業,2002 年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5.5%。有關人士稱,廣東工業生産向著重化結構演進的趨勢進一步強化,到“十五”期末,廣東工業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的趨勢是,珠三角産業正在升級,重工業化傾向明顯。

高淵:轉過頭來看長三角。今年夏天用電特別緊張,就從一個側面再次顯示:長三角正在迅速邁向製造業基地。近兩年來,承接國際産業轉移、接軌上海,成為區域合作中的新趨勢,長三角各城市都紛紛提出要做製造業基地。今年以來,浙江的省級“五大百億”工程開始啟動,一大批基礎設施和大工業項目相繼開工,工業園區、製造基地蓬勃發展。城市化、現代化帶動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産業發展及水泥、有色金屬、鋼鐵、化工、建築材料等相關行業的生産不斷增長,都成為主要用電增長點。與此同時,江蘇和上海也在醞釀工業的新一輪發展藍圖。像蘇南昆山、江陰等城市,正在成為被國際注目的“製造業明星”。

韓建清:現在,市場的壓力,要求珠三角必須實施産業升級,走一條從“加工工業”到“重化工業”,再進一步演進到“高加工工業”,乃至升級到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知識、技術集約化産業。國際産業轉移的趨勢,也要求廣東人抓住國際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實現産業的再一次升級。廣東人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産業提升:用我們的需求市場培育我們自己的原材料、裝備工業。

高淵:長三角的注意力更多偏向高新技術産業,並力圖突破産業趨同的問題。兩個三角洲的關鍵優勢,在思維方式和體制。這與擁有現成重工業基礎但遭遇體制瓶頸的東北相比,核心矛盾不同,製造業發展階段和基礎也有一定差異。從這個意義上看,説“新東北”必然與長三角珠三角形成正面交鋒的説法,有點牽強。

如果東北成為新的世界裝備製造業中心,無論對中國經濟,還是長三角珠三角的區域發展,都將形成多贏局面

高淵:站在長三角看東北振興規劃,其著眼點首先應當看清全局和局部的關係。

近些年來,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獲得了長足進步,中部地區則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産業轉移過程中明顯受益。東北沒有任何理由沉默下去,因為中國經濟還有一條短腿,即重工業還需要補上,而從歷史上看,這卻是東北之長。

從産業的發展規律看,各國經濟基本上是沿著“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高新技術産業—服務業”的軌跡向前發展。在這條産業轉移的鏈條上,中國正在發展重工業這個階段,重工業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重工業發展基本是處於一個自發性、分散無序的發展狀態,技術水準和産品檔次都難以有效提高。如果沒有強大的重工業作為脊梁的話,中國人夢寐以求的“世界工廠”地位將永遠無法真正確立。所以,振興東北,重建中國重工業基地,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韓建清:中國的陸地版圖好像一隻雄雞,位居這只雄雞頭部的東北三省,因強大的工業在新中國的建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它被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漸漸地甩在了後面。如今,中央吹起了振興東北的號角,東三省也在摩拳擦掌,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全局而言,這就多了一個火車頭。

高淵:更重要的是,只要處理得好,東北振興對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還會起推動作用。因為三者各有各的優勢。像浙江和廣東,重工業基礎不如遼寧好,但它們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經驗,值得遼寧學習借鑒。而以遼寧來説,本身擁有很多大型的重工業企業,如機車、造船、鋼鐵等,在引進外資上就要儘量發揮這些大型重裝備企業的作用。

從另一個層次上看,東北的崛起對這兩個三角洲也是一種促進。長三角珠三角發展重化工業的先天條件不如東北,如果東北能真正吸引全球重化工業向其轉移,將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基地。由此産生的集聚效應和産業鏈效應,無疑將使長三角珠三角受益匪淺。

韓建清:從世界範圍看,東北也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界裝備製造業中心。可以説,這無論對中國經濟,還是長三角珠三角的區域發展,都將形成多贏的局面。 (孫源)

《華東新聞》 2003年09月24日


東北“招商錯位”出現四重四輕
陳耀:振興東北要有八個轉變
“振興東北”警惕新一輪趕超
老東北將是新的經濟增長極
毛壽龍:振興東北成中國最新政策興奮點
資源枯竭企業老化 東北現象體制轉換成本巨大
《光明日報》:市場不相信“曾經”
溫再興:鼓勵用外資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
珠三角、長三角、東北三大製造基地角逐世界加工業的轉移
《半月談》:振興東北:“共和國長子”重振雄風憑什麼
東三省吹響振興號角 磨拳擦掌革故鼎新再輝煌
專家認為:東北農業有望成為外商投資新熱點
“東北虎”何日重現王者風範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