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東北”警惕新一輪趕超

編者按:目前,“振興東北”已經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振興東北”不僅是東北人的心願,更是全國人民的願望,因為它的發展關乎著中國經濟的全局。東北曾經受益於國家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同時也受累于趕超戰略所遺留下來的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産業、産品和技術結構。在“振興東北”的實踐中,我們需要警惕新一輪的趕超。

東北問題的根子在體制

主持人(記者劉海燕):9月10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問題,提出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主要任務及政策措施。今年以來,溫家寶總理幾次到東北視察,希望東北老工業基地、往昔的“共和國裝備部”能重煥青春。我們記得,1978年時,遼寧、黑龍江和吉林的每人平均GDP僅次於三大直轄市,改革開放20多年後的今天,東北三省不僅被廣東等東南沿海幾省超過,自身還出了不少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東北三省目前的困境?

林木西(遼寧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首先是體制問題。東北最早進入計劃經濟,最晚退出計劃經濟,受計劃經濟影響比較深,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東西在人們頭腦裏根深蒂固。比如廣東、溫州人做事,只要國家沒説不行,就敢嘗試、就敢幹。東北人不同,只有中央的紅頭文件説這件事可以幹了,才敢幹。在東北,人們説的更多的是就業,而南方人講的更多的是創業。東北人挂在嘴邊上的是“上班”,“上班”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一個企業裏做,不僅自己要做一輩子,子女還要接班。過去鞍鋼流行“單鋼”、“雙鋼”的説法:一家中一個人在鞍鋼上班叫“單鋼”,這家人的生活就能維持,兩個人在鞍鋼上班叫“雙鋼”,這樣的生活就很不錯了,讓人羨慕。人們就是靠著企業生活。所以企業一旦要破産,一旦要發生什麼變化,人們的反應就很劇烈。

現在東北的國企比重很大,據2002年初步統計,東北三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依次為:黑龍江89.34%,吉林77.8%,遼寧62.7%,均高於全國的52.8%的平均水準。在國企問題上,東北可以説得之於大也失之於大。過去東三省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排到老大,就是靠這些國有大中型企業。現在東北經濟出現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們。原來東北的計劃經濟體制最完善,體積最龐大,慣性也最大,要調整肯定也最難。

林毅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大家所忽略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之前的發展,受益於國家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改革開放以後,則受累于趕超戰略所遺留下來的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産業、産品、技術結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迅速在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重工業體系,舉全國之力,推行了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東北三省是實施這個戰略的主要基地之一,特別是重型裝備製造業、精密儀器製造業、兵器工業、化工業、汽車製造業、造船業等資本密集的企業,大都集中在東北三省。這些大規模的投資使東北三省的發展水準在改革開放前僅次於三大直轄市,居於全國的前列。但是,這些在趕超戰略下建立起來大量的資本密集型國有企業,現在看來不太符合中國比較優勢,這樣的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缺乏自生能力的問題,使東北三省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以後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制約著東北經濟的發展。

主持人:最近幾年一些投資東北的項目,比如樺林集團的子午胎項目、吉化的高碳醇裝置項目、都失敗了,“傷亡率”似乎比較高,外界有“東北項目怪圈”的説法,問題出在哪?

林木西:“項目怪圈”這個説法不是很客觀。哪個地區都有失敗的項目,東北也有搞得很好的項目,比如鞍鋼的改造就很成功,寶馬汽車馬上也要在瀋陽下線了,不能以點概面。不過,東北的産業結構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東北裝備製造業很發達,但缺乏為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生産配套元器件、零配件的中場産業。東北可以造大的機床、大的電機、大的變壓器,但和它們配套的零部件、原配件生産沒發展起來,不具有成套生産能力。這可能是一些很好的項目沒有成功的原因。

不過我覺得很多企業沒搞好關鍵還是體制問題沒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要不為什麼許多企業領導在東北幹得不好,到了南方就幹得很好呢?體制問題不解決,東北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不要在“振興東北”的旗號下發動新一輪的趕超

主持人:80年代後,我國的各個地區都面臨著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問題,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的轉型期似乎長,困難也多。

林木西: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東北的好多地區經濟結構存在問題,比如大慶、撫順等許多城市都屬於資源型城市,整個城市的經濟都圍著自然資源轉,人們靠資源吃飯,工人的産業技能也都與之有關。資源枯竭了,以前又沒做過準備,這

時候城市産業再轉型當然很困難。第二個原因就是對東北基地改造的投入仍然不足。東北是重工業基地,重工業是典型的高投入、高産出行業,國家“一五”、“二五”期間對東北的投入力度很大,但以後投入就少了。有人可能要説了,為什麼光指望國家的投入,不依靠自己的力量?計劃經濟時期,東北企業為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自己留下的很少。近二十年,東北為東南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也做出了不少貢獻。比如在建寶鋼的過程中,不管是資金、技術還是人員,鞍鋼都給了很大的支援。東北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他把“弟弟妹妹”拉扯大了,付出很多,現在自己有病了,卻突然不是公費醫療了!如果這時國家不給予一定的財政或政策支援,費用全部讓東北自己掏,要醫好病恐怕很難。

林毅夫:不管在哪些地方,有一些投資失敗的項目是很正常的。但有一點我要提醒大家,不要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旗號下,發動新一輪的趕超。各級地方政府尤其要避免以揠苗助長的方式發動和鼓勵當地企業進行産業、技術趕超,再創造出新的不能自生的能力。一定要按照市場的需求選擇産業、選擇項目。

東北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

主持人:在“振興東北”的實踐中,人們普遍意識到,發展裝備製造業是東北的比較優勢,而裝備製造業屬於資本密集性産業,這是不是意味著國家又要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怎樣才能使這些投資得到合理的配置?

林木西:“九五”期間,國家為西部大開發投資6600億元,有人測算,東北要完成改造需要超過一萬億元的投資。國家會有一定的投入,但肯定不會這麼多。何況東北的復興與西北大開發又不同,西部還處於經濟發展的初步階段,東北已經有了很好的積累,我們不能只靠國家輸血,還要增強自己的造血能力。

我覺得今後東北的發展還是要立足自己的優勢,發展重化工業。在發展過程中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引入更多的民營資本、跨國資本,減少國有經濟比重,把競爭性行業推向市場;第二,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拉長産業鏈,做好産業升級。産業升級對外要承接好發達國家的産業轉移,對內把資金密集型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很好的結合起來。東北産業工人很多,單純強調知識經濟也不見得正確;第三,健全創新機制,鼓勵體制創新、企業制度創新;第四,擴大開放。學會跟世界産業鏈單元更好地銜接與合作。

林毅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東北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裝備製造業體系,專家們認為東北利用現有的比較優勢發展裝備製造業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東北在今後的發展中要按照市場的要求解決國有企業自生能力的問題,政府應該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為符合比較優勢企業的發展提供最大的空間。

中國經營報 2003年9月16日


科協年會舉行專場報告 國務院專家給東北支招
老東北將是新的經濟增長極
毛壽龍:振興東北成中國最新政策興奮點
資源枯竭企業老化 東北現象體制轉換成本巨大
《半月談》:振興東北:“共和國長子”重振雄風憑什麼
中央啟動“振興東北”戰略 現在闖關東時機已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