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虎”何日重現王者風範

    當年資源豐富的東三省是中國工業的搖籃,如今卻被人譏諷為“生銹地帶”。

  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省GDP是廣東的2倍,而現在廣東是遼寧的2倍。昔日笑傲群雄的“東北虎”怎麼了?

  觀點摘要

  □振興老工業基地要有新思路,振興的核心或關鍵首先在於轉型,其次是穩定,再有是開放。

  □要振興東北經濟,必須要加快開放步伐,消除地區壁壘,加快東三省經濟分工和合作,建立統一市場。既要反對“塊塊專政”,又要反對“條條專政”。

  □深化體制改革是振興東北的重要前提。一是繼續調整所有制結構,鼓勵、支援和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二是推進和規範中型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解決東北地區國有企業資産的“冰棍”現象。三是應補充東北等老工業基地養老和失業的社會保障基金的不足。四是深化改革應以政府的廉潔為必要條件。

  特邀嘉賓

  胡鞍鋼 中科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呂政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待遇的專家。

    “東北虎”為何打蔫

  記者:東北老工業區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省GDP是廣東的2倍,而現在廣東是遼寧的2倍;1980年黑龍江省的GDP與東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當,現在為其46.2%,每人平均GDP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東北虎”為何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處於下風?

  呂政:東北經濟與過去在全國經濟的地位相比,與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區經濟發展勢頭相比確實落後了。今天東北老工業基地面臨許多困難,導致這些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後遺症。例如國有經濟的比重過高,非國有經濟發展滯後,國有企業改革面臨難題比較多;其次,一些資源開髮型城市和工礦區經過長期開發出現資源枯竭,新的替代産業又沒有發展起來;再次,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的束縛,缺乏市場經濟所必須的自立創業精神和參與競爭的進取精神。

  應該看到,當前東北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不是條件問題,而是體制、機制與人的思想觀念問題,是在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如何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培養和增強競爭意識、競爭本領的問題,是克服畏難情緒、樹立信心的問題。等待外援,指望中央政府的財政撥款,只能緩解暫時的困難,並不能解決經濟發展的根本矛盾。轉變思想觀念比政府的資金扶持更重要。

  在新中國工業化初期,東北為我國國民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要看到,在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通過工農業産品剪刀差的政策,為工業發展積累資金,並集中國家財力,優先發展東北等地區的重工業。可以説,東北支援了全國的發展,全國也支援了東北的發展。只強調某一方面,則是片面的,就可能産生埋怨情緒,産生等待中央政府還歷史欠賬的依賴思想。

  記者:有觀點認為,重振東北經濟的最大障礙不在資源、資本和技術,而在於體制的落後和市場經濟觀念、體制的發育不良。您對此怎麼看?

  胡鞍鋼:我們發現東三省的人力資本水準都不同程度地高於浙江和廣東,也明顯地高於浙江溫州地區。主要原因是人的觀念、人的思想解放程度,特別是市場經濟意識、競爭地意識都遠不如浙江溫州人。溫州人可以走遍全國、全世界,吃苦耐勞,具有創業精神、冒險精神、競爭精神,而東三省許多長期在國企或國有單位的幹部、職工意識仍然相對保守,相對落後,相對封閉,這本身就束縛了企業、個人、單位的發展。許多人具有勞動能力,也存在就業機會和崗位,但等分配、依靠國家,伸手要收入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

  呂政:市場經濟的運作要受價值規律這只無形的手支配,而思想觀念和地區歷史文化傳統則是另一隻無形的手,在地區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高速增長,1978年每人平均GDP只有300元,2002年則超過14000元,經濟總量上升到全國第四位。浙江的經濟發展也並不是中央政府對其實行了傾斜政策的結果。

  浙江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在下述條件下實現的:第一,浙江省沒有發展現代工業的礦産資源;第二,改革開放以前,國家沒有在浙江發展大型工業,因此浙江的工業基礎薄弱;第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也沒有對浙江實行什麼優惠政策,除了鎮海石化和北侖港以外,中央政府沒有在浙江投資建大項目;第四,浙江企業的發展主要靠自身積累資金,沒有大量依靠銀行貸款;第五,浙江沒有大量外資進入,主要是當地的獨資民營企業,在出口貿易中,以一般貿易為主。浙江在上述“五個沒有”的條件下,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靠的是浙江人的創業精神,他們不怕千辛萬苦,不辭千山萬水,不以利小而不為,哪有市場,哪有商業機會,哪就有浙江人的足跡。

  搞市場經濟,必須有這種商業進取精神。世界上從來沒有救世主,擺脫困境、發展經濟,也必須靠自己。不應把振興東北經濟的希望寄託在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上。

  重振雄風潛力何在

  記者:東北經濟雖然面臨很大困境,但東三省的工業化程度和GDP佔比並不低,“東北虎”依然有自己的優勢,我們該如何看待目前東北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位置?

  胡鞍鋼:東北一直在全國經濟格局中佔有重要的位置。1978年東三省GDP佔全國GDP總量在13.5%,1992年下降至10.9%,2002為11.33%。從人口規模來看,2002年東三省總人口為1071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的8.3%,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消費市場。許多日本、南韓企業都非常羨慕這一鄰近的大市場。

  呂政:從90年代初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來,東北經濟實現了較快增長,經濟結構逐步得到調整,絕大多數城鄉居民的生活水準有了顯著改善。2001年與1991年相比,全國GDP平均每年增長9.92%。同期遼寧、吉林、黑龍江GDP分別增長了10.34%、13.4%和9.4%;2001年全國每人平均GDP為7500元,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每人平均GDP分別為12000元、7550元和9344元,按可比價格計算,1991年到201年年均增長了7.54%、12.6%和8.7%。這説明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長與全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同步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

  記者:東北老工業基地自身有哪些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可以利用呢?

  呂政:東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具有顯著優勢。東北具有全國大多數地區發展經濟難以企及的條件。該地區的經濟優勢主要表現在:

  自然資源豐富。在目前全國已探明的主要礦藏儲量中,東北地區的鐵礦石儲量佔22%,石油儲量佔45%,原煤儲量佔10%,金礦、鉬礦、鎳礦和鋁土礦都居全國前列;東北地區的森林面積8.67億畝,約佔全國森林面積總和的50%;

  東北地區具有完整的重化工業體系和配套能力,石油開採、石油化工、鋼鐵和有色金屬冶煉、重型機械製造、發電設備製造、造船、機車、汽車和飛機製造、機床製造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工業在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

  東北地區具有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鐵路營業里程佔全國的18.3%,鐵路的密度是全國平均密度的2.17倍,公路通車里程佔全國公路總里程的8.8%,大連港和營口港的貨物吞吐量佔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的8.8%;

  東北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水準和科技力量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該地區人口總數的48%,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近10個百分點。東北地區每萬人中在校的高等完校學生比全國平均水準高40%。東北地區有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為215.18萬,佔全國的9.9%,而且東北的人口城市化程度要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0個百分點。

  國企改造如何借力體制創新

  記者:東北國有經濟的比重很高,這在計劃經濟時代日子很好過。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過高的國有經濟比重反而成了累贅。換句話説,振興東北經濟的成敗,關鍵在對國企的改造和改制或者説是工業轉型。對此您怎麼看?

  呂政:深化體制改革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前提。東北的國有經濟比重高,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問題多,是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需要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任務:

  一是繼續調整所有制結構,鼓勵、支援和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東北地區發展民營經濟的目標首先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民營經濟的發展既可以使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獲得再就業的機會,又促進國有企業減人增效,甩掉冗員過多的包袱,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發展民營經濟,既要靠經濟主體自主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同時需要政府寬鬆而又規範並且一視同仁的政策環境。

  二是推進和規範中型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解決東北地區國有企業資産的“冰棍”現象,即在不改制的條件下企業的資産逐漸成為無效資産,改制過程中有容易出現國有資産流失問題。權衡利弊,應當兩害取其輕,既要改制,又要規範,出發點是有利於救活企業。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經營者適當持大股,其他員工也參與持股,但辦法、過程和結果都應當透明。

  三是補充東北等老工業基地養老和失業的社會保障基金的不足是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的重點。從道理上講,因為傳統體制下企業的利潤都上交財政了,當時沒有建立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事實上是還歷史欠賬。但是這需要有一個時間界限,中央政府對社會養老和失業保障基金的補貼範圍應以1986年改變企業用工制度為界,因為在此之後企業已開始推行養老與失業的社會統籌。

  四是深化改革應以政府的廉潔為必要條件。要糾正這樣一種錯誤認識,即腐敗是改革必須支出的成本,腐敗有利於搞活經濟,腐敗才能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做出“大手筆”。當然,腐敗問題不單單是東北的問題,但出現慕綏新、馬向東這類腐敗問題對當地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和社會穩定具有更大的破壞性。

  胡鞍鋼:我認為,振興老工業基地要有新思路,振興的核心或關鍵首先在於轉型,其次是穩定,再有是開放。

  所謂轉型是指從傳統工業化模式轉向新型工業化模式,從資源、資本驅動的工業化轉向技術、知識驅動的工業化,也包括利用豐富的勞動力驅動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和服務業。我在2002年1月去我的出生地鞍鋼調研時就提出東三省老工業基地、老工業企業要加快轉型。

  過去幾個世紀人類發展與現代化實質就是不斷轉型,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又從工業社會轉向服務業社會。在過去20年又發生新的社會轉型,即向知識社會轉型。所謂向知識社會轉型,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社會,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家庭,無論是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都可以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訊密集型方向轉變,既便是一個農民也要更多的使用知識、技術、資訊,或者説比以往更密集地使用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發明出來的技術,傳播出來的資訊。

  作為以傳統工業為主的東三省和企業同樣也有條件,有機會、有能力向知識密集型社會、知識密集型産業、知識密集型企業轉型。

  如何構建穩定開放的大市場

  記者:東三省本身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從地理位置上來説,離日本和南韓都很近,但東三省一直沒能構建起有影響力的大市場,這也反過來制約了東三省的經濟發展,對此您怎麼看?

  胡鞍鋼:要振興東北經濟,必須要加快開放步伐,消除地區壁壘,加快東三省經濟分工和合作,消除地區壁壘,建立統一市場。既要反對“塊塊專政”,又要反對“條條專政”。

  “塊塊專政”已經成為全國和各地區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制度瓶頸和體制性障礙,“塊塊經濟”已經是效率低下、成本過高、自我限制的經濟。國際學者發現,1987-1997年期間,隨著國際貿易量的上升,中國省內貿易量也上升,但省際貿易量在下降。這説明,中國的國際一體化程度在逐步上升的同時,國內市場分割有加強的趨勢。國內學者也發現,國內市場分割加劇導致資源配置産生扭曲,國內一體化程度下降效應對每人平均資本有負面作用。這也是中國始終未能發揮巨大的統一的競爭的國內大市場優勢的主要原因。

  東三省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2002年總人口1071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的8.3%,相當於兩個多南韓總人口,GDP佔全國總量的11.3%。振興老工業基地三個省要通盤考慮,現在要把東三省的經濟整合提到議事日程,強化對內開放,促進地區分工和專業化,重新進行産業整合和企業重組,形成區域性大市場,主動融合於全國大市場。消除地區貿易壁壘,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擴大規模效益,降低各方交易成本。核心要建立統一的市場,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相對分工的市場,更加專業化,儘快建立一個制度化的東三省合作機制。可以參看西南模式,模式是“輪流坐莊,一票否決權”。現在應該搞兩個層次,一個是研究層次,另一個是政府行為。搞一些論壇、聯席會議,在不同地區輪流召開。聯席會議就是要解決當地一些公共産品,跨區域型的,比如鐵路、電力等等。東三省可以輪流坐莊,將來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合作大於競爭,另外還要加強與內蒙古的經濟合作。

  開放的另一層含義是對外開放,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這就需要加快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進程,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推動貿易便利化,服務便利化,特別時旅遊服務便利化。振興東三省老工業基地關鍵是開放,開放戰略是優先戰略。我在考察了東北亞之後,2001年初提出的“3+1自由貿易區(FTA)”構想,就是中國、南韓、日本加上香港構成一個貿易自由區的設想。我8月份提出了“10+1FTA”的設想,考慮西部大開發怎樣利用東南亞市場。新一屆政府在推進3+1貿易自由區方面,要加快進程,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現在日本甩開我們先和南韓談,而南韓想和我們談,現在“3+1”時機已經成熟,“3+10”的時機也在成熟。如果早日實現“3+1”,顯然給東北地區帶來空前的機會。東三省要關注“3+1”的談判,更要加強研究,確定各省在區域合作中的分工和定位。而不是在某個地方建個特區。能不能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是關鍵。中國要加快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程,全方位地降低關稅,貿易便利化,服務便利化,減少投資或市場準入障礙。

  巨大的就業壓力怎樣化解

  記者:積極搞好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保證,一方面,大面積國有企業下崗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民營經濟不發達又難以吸納足夠的勞動力,這個難題該如何解決?

  胡鞍鋼: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轉軌時期,經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就業總量減少階段,摧毀的就業崗位高於創造就業的崗位,東北現處在這個階段。第二階段為就業總量變化不大階段,摧毀的就業崗位等同於新增就業崗位。第三階段為就業總量增加階段,就是摧毀的就業崗位低於創造就業的崗位。沿海地區現處在這個階段。當前東北處在歷史上比較困難、艱難、痛苦的階段,因此也就導致出不管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發展戰略,就是創造就業優先戰略。

  增長模式轉換引起的就業問題,帶來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東三省正處在一個大規模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階段期,現存在三大特殊人群(實際失業人群、生活困難人群、離退休人群)數量巨大。東三省城鎮就業人數佔全國總量比重為8.76%,但離退休人員佔了全國總數比重的15.7%,這説明退休人員比例遠高於就業人員比例,這就形成了養老保險費的缺口,而且缺口越來越大,收不抵支。

  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應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千方百計創造就業,促進勞動力轉移。一方面,應以非正規就業為主,就是靈活就業。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勞務輸出,要把勞務輸出作為一個重要任務來對待。換句話説就是實行“以勞動換資本”的發展策略,即利用外省來為本地區人口和勞動力創造就業崗位,來創造本地儲蓄和資本來源。政府要創造一些良好的就業環境,這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同等重要,為他們勞務輸出服務和人力資本投資。

  第二,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持社會穩定。從全局來看,中國社會不穩定主要是東三省不穩定,東三省不穩定主要是幾大人群的不穩定,幾大人群不穩定核心問題是社會保障“缺位”。社會保障問題不是要不要搞的問題,而是如何實行的問題?我認為還要深入研究,一是能否建立新的社會保障制度?花錢要買機制。二是否是“可持續的、激勵相容”的制度?花錢要買好的機制。三是否是不影響創造財富的動力?花錢要買有利於人們創造財富的機制。例如退休年齡延長,實行有條件的社會保障,規定領取退休金的條件是什麼?都需要深入仔細地研究。

  發揮優勢如何才能做大做強

  記者:溫家寶總理提出,繼續從戰略上調整産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國有經濟結構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線,適合東北的産業結構應該是怎樣的呢?所有制結構和國有經濟經濟又應怎樣進行調整呢?

  胡鞍鋼:我認為要逐個分析,對不同省、不同城市、不同産業、不同企業要具體分析。從國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城市是有生命週期的,一個産業和企業也是有生命週期的,不是能人為救活的。比如一汽正處在生命週期的旺盛期或迅速成長期。但煤炭和其他一些産業進入衰退期。美國過去十年,拉斯維加斯增長最快,就是因為博彩業的發展,人口增加了一倍。而匹茲堡現在已經蕭條了,總人口下降了,鋼鐵業衰退了。新型的工業基地的出現,有替代性和轉移性。老工業基地振興不是所有老工業都振興,要有選擇性,要有所不為再去考慮有所為。社會保障的安排要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思路相匹配。今年中央已把老工業基地問題提出來了。從各省的角度應該拿出一系列方案。如同西部開發要有新思路,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要有新思路,要突破自我,借鑒各國經驗和各地經驗,不能重復走東部地區發展道路,要有特色,要發揮比較優勢。

  呂政:發揮優勢是東北地區産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原則。東北地區産業結構調整要著眼于把具有區域優勢的産業做強做大。在討論東北經濟結構調整時,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東北的重工業過重,輕工業短腿,因此結構調整應當向輕工業傾斜。事實上,重化工業規模大、配套能力強恰恰是東北的優勢,是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區所不具備的。放棄或不重視自身的優勢,去發展競爭力顯著低於江蘇、浙江和廣東的産業,在戰略上不具有合理性。從我國産業結構升級的客觀趨勢和國內供求結構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仍然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産品進口的比重高。我國的輕紡産品進入門檻低,早已出現過度競爭,産品供大於求。東北地區産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不在於減少重化工業,而在於優化重化工業的産品結構,在於增強重化工業的競爭力。

  調整産業組織結構是振興東北機械裝備製造業的重要措施。東北地區機械裝備製造企業由於“大而全”,實際上是“大企業,小規模”,即企業的員工多、設備多、佔地多、廠房大,但生産規模小。由於專業化分工程度低,産品另部件配套的自製率高,因此批量小、設備和工時利用率低,必然導致産品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要改變這種用小農經濟的小生産方式搞現代大工業的狀況,必須通過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對現有生産能力進行重組,以主機廠為龍頭,眾多專業化、標準化的另部件廠為其配套。機械裝備製造業做大做強,必須建立在大量小企業做專、做精的基礎上。軍事裝備製造業的調整和寓軍於民體制的形成也必須走這條道路。

  東北地區另一個産業優勢是農業資源條件好。東北輕工業的發展應把農副産品深加工作為重要産業。既可以供應國內市場,又可以擴大對日本、南韓和俄羅斯的出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打造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記者:振興東北經濟被看作是我國繼實施沿海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的第三步棋,您如何看待這一戰略部署?

  胡鞍鋼:我認為這第三步棋對中國經濟至少有五大好處:

  第一,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我們把全國31省、市、自治區放在世界206個國家或地區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中國,四個收入組”。例如:上海、北京為世界高收入組,每人平均GDP國際美元(實際購買力評價)居世界第49位和第64位,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2.2%。上中等收入組,例如天津、浙江、廣東等,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21.8%。下中等收入組,例如山東、黑龍江、河北等,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21.76%。低收入組,例如內蒙古、甘肅、貴州等,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50.57%。

  當我國綜合國力明顯提高、經濟實力不斷上升後,不僅要解決東西差距,也要開始著手解決南北差距問題。使各地區既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又能融合到全國市場中去。

  第二,有利於增強國民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如果我們能夠幫助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轉型的話,就會産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消費來源,也會大大促進整個中國經濟的增長。

  第三,有利於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有助於提高國有經濟的國內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第四,有利於提高我國産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孔雪松 楊光)

 浴火重生  

  一提起東三省,記者耳畔就情不自禁地響起《太陽島上》那歡快的樂曲。哈爾濱的夏天,美麗的太陽島,更有神秘的長白山……東三省,那一片神奇的黑土地,不僅資源豐富、風景迷人,她更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然而,當東部沿海地區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迅速崛起的時候,東三省失去了她原有的魅力。

  東三省今天面臨的尷尬,正是計劃經濟的典型後遺症。

  東三省重振雄風,要克服的困難會很多,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振興東北並不比西部大開發來得輕鬆。和東三省相比,西部工業好比是一張白紙,一切都會顯得更加從容。但東三省卻無法超脫:大量的國有企業,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建設的重工業,推倒重來太可惜,國家輸血卻無異於飲鴆止渴。

  當年的光環很快黯然失色,這是東三省始料未及的。而最大的障礙還不僅於此,長期以來計劃經濟形成的制度桎梏和思想觀念的束縛,才是最難攻克的堡壘。

  一家上市多年的東北上市公司,不僅有好項目,而且國家貸款貼息、債轉股、技改投入的好政策一項沒拉下。可是,上市圈來的錢很快就花完了,高管人員走馬燈似地出國考察,買回來的設備沒法用,幾年下來就成了一堆廢鐵,企業陷入嚴重虧損的困境。爭項目跑貸款,國家的錢不要白不要,助長了企業不找市場找市長的依賴情緒,而體制漏洞外加某些地方政府行為的扭曲,更使大批國企缺乏競爭力,從而陷入工廠停工職工下崗的窘境。

  振興東北,離不開經濟轉型,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制。要讓國企在市場中找回失去的信心,就一定要打破現有的條條框框,讓國企真正按照現代企業的規律去運作。

  鳳凰涅,浴火重生!我們期待著“東北虎”早日重振雄風。(雨木)

中國證券報 2003年8月21日


專家解讀溫家寶東北行 更深層改革全面展開
《國際金融報》:新東北肩負怎樣的使命
中央啟動“振興東北”戰略 現在闖關東時機已到
溫家寶:振興東北具有戰略意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