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的土地能容納多少農牧民

    地球的土地上能養活多少人口,這是一個經濟學長期爭論的話題。十五世紀歐洲的重商主義經濟學家們認為,人口多,則財富多。到了古典經濟學家們那裏,像威廉配第、魁奈、斯密等也認為人口和土地是生産財富的必要條件。後來,從華萊士到馬爾薩斯,提出人口是以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等生活資料則以算術級數增長,最後,土地等資源將養活不了快速增長的眾多人口。

    如果當今世界上沒有發展工業,或者沒有出現如此多的城市和城鎮;或者將目前在工業和城市中就業和生存的人口全部再返回農村,農村中的耕地和草地肯定養活不了全球鉅額的近60億人口。因此,我們將這個話題的範圍縮小,即中國的耕地和草地到底能容納多少農牧民人口,怎樣才能保護我們的耕地和草地?

    1949年解放時,農牧村人口為48402萬,其中農民人口46059萬人,有耕地150534萬畝,每人平均耕地3.26畝;估計天然草地面積53億畝,牧民人口2500萬,每人平均草地近226畝。2000年時,耕地大約為142400萬畝,農民人口76700萬(除去在城鎮務工的6300萬非城鎮戶口人口),農民人口增加了36640萬,農民每人平均耕地下降到1.86畝;天然草地46億畝(含退化草場8億畝),牧民人口在4000萬左右,增加了1500萬人,牧民每人平均草地約下降為90畝。農民每人平均耕地和牧民每人平均草地佔有量都大幅度減少。

    由於農牧業技術的幾次革命,如雜交選優、基因培育,加上化肥、激素、農藥、水利、機耕機收、排澇等農業生産條件的改善,農業産品的增長解決了農牧民的溫飽問題。1978年時,我們有溫飽困難的2.5億農村貧困人口,到2000年為止,減少到了3000萬以內。農業技術進步緩解了人口增長與土地有限之間的矛盾。從1997年開始,我們還遇到農業産品,特別是糧食過剩的局面。看來目前的農牧區中再增加一些農牧民人口,現有的耕地和草地還會養得活他們。

    有學者據統計數據計算,我國每平方公里133人,日本是336人,南韓是470人,英國是245人,德國是236人,因此,我國的人口密度並不大,我們的土地上還能養活人。但較大的區別是,我國的人口65%在農牧區,而這些國家只有10%以內的人口在農村。過去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好像是城市把生態環境搞得很糟,城市是生態環境的萬惡之源。實際上這些國家的人口集中到城市中後,生態環境得到了恢復和改善。城市和城市的企業中就業機會也要遠比農村多,勞動生産率比農村高,且人民生活水準也得到提高。而我們國家城市人口只佔35%,按以前的看法,似乎生態環境比這些國家還要好。其實,農牧區的土地和草地實在是承受不了這樣多的農牧村人口,整個生態環境要比這些國家差得多。

    在現代社會,耕地和草地容納農牧業人口的容量,能以養活,即簡單的溫飽為標準嗎?不能。溫飽,這個概念,可以用到遠古代時代,可以衡量奴隸時代的生活水準,也可以用以衡量封建時代的人民生計。溫飽,指人們可以吃飽,有簡單的衣服穿,冬天在農舍和帳篷裏不會受凍。可能是一個最低的人們生活的要求。現代的耕地和草地能容納農牧民人口的容量標準是什麼呢?不是以養活為標準,而是以養好為標準:第一,收入相當,或者略低於城鎮居民的收入,城鄉收入差距不能太大;第二,收入的獲得不能以掠奪耕地和草地的持續生産能力為前提,耕地和草地要保持永久的産出能力;第三,一個國家的土地主要分配于森林、草地、交通、城市建設等,為了多養活或者養好農牧民,不能以開墾坡地、減少植被、毀壞森林、少建城市、不修交通、不配置土地于工業等等為代價。

    目前來看,減少了耕地和草地,已經容納不了解放以來增長的鉅額的農牧民人口。企業在城市中,事業單位也絕大部分在城市中,城市中的效率和收益要比農牧業高,而農牧業人口在增加,耕地和草地資源在減少,農牧業勞動生産率停止和下降,城鄉收益差距在相對拉大。城市收入差距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1.7擴大到2000年的1:2.79,並且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大量的還在增加的農牧民繼續在農牧區生産和生活,他們的收入還能有增長的餘地嗎?

    耕地和草地由於過度耕作、牲畜超載,不堪負重,肥力降低和草原沙化很嚴重。目前,我國荒漠化面積達到262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土地面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荒漠化具體表現為建國以來草場退化157855萬畝,耕地退化11580萬畝,林地退化近200萬畝。我們的耕地和草地,還能承受繼續增長的農牧區人口的要賣出獲得收入和留作自己吃的農牧産品的巨大需要嗎?

    1959年到1961年間,由於城市人口增加過快、農村虛報糧食産量徵購過頭、大煉鋼鐵和基本建設抽農村勞動力過多、農村豐收沒有足夠勞動力收穫、放開肚皮吃食堂等等,發生過不堪回首的經濟和社會災難。自那時以後,我們覺得糧食是安全的第一保證。只要農牧民和城市的居民吃飽了,社會就穩定了。因此,耕地一點也不能減少,要把耕地保護起來。現代社會不再是一個吃飽肚子為發展標準的社會。城市和企業,以此為基礎的居民收入,是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水準改善和提高的源泉。於是一個相悖的問題就産生了:建立城市總是要佔耕地,建設企業總要建在土地上,不能建在天空中或者海面上。土地總是要在農牧業和城市及企業中分配。只有城市和企業建設起來了,農牧業的剩餘勞動力才轉移到城市和企業中去。農牧民不能轉移到城市,人口的撫養成本較低,人口生育得不到控制,農牧區的人口比城市增長的快,於是耕地和草地的承載壓力就會越大。而耕地一點也不能佔,城市和企業不能發展,是吃不飽肚子會出問題,還是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因為城市和企業不能相應得到發展而不能轉移,收入低下,會發生問題?結果可想而知。耕地和草地與城市和企業,似乎與熊掌和魚一樣,不可兼得。對於稍微了解一點經濟學資源在不同收益、不同領域分配理論的人士,這可能是一個比較簡單和常識性的問題。法國如果不是90%多的人口到城市和企業中了,還有65%的人口在農村中,那麼法國不僅不能像現在一樣向外出口糧食,還將會和我國一樣,害怕所謂的糧食安全問題。法國的土地也將是草也長不好,樹也很難長大,生態環境可能比我國還要惡化。

    結論是,我們的耕地和草地已經不堪負重,雖然能養活眾多的人口,但是養不好8億多農牧民。按照現代的收入水準、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至多能承載3.5 億農民。聰明的辦法,可能要舍得一些耕地用來建設城市和企業,儘快把農村和牧區的人口轉移出去,不要再掠奪耕地和草場,在城市生育撫養成本和機會成本的約束下,少生一些人口,這才是處理人口和土地之間關係的正道。分散居住的人口集中後,還會節約出一些土地來。耕地一定要保護。但是那種所謂耕地一寸也不讓的辦法,城市和企業不能相應發展,結果只能是農牧區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壓力越來越重、農牧民收入與城鎮居民差距越來越大,不僅糧食不能安全,甚至社會也會不穩定和不安全。實在是不可取了!

    

     《人民日報》 2001年6月22日

相關新聞

全球有8億人餓肚子

2050年世界人口94億

印度人口50年後超中國

我國人口呈現六大變化

天災人禍,全球6000萬人面臨缺糧

世界人口在50年內將增長至90億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