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軟體企業爭擠股道

    5月18日,核準制下發行的第一隻新股用友軟體(600588)在投資者的一片驚嘆聲中,以76元高價開出,當日報收92元,期間盤中股價達到過100元,一舉創下上市當日就闖過百元大關的股市神話。這一消息給一些摩拳擦掌正在醞釀上市的其他軟體企業帶來了幾許興奮。

    美國《商業週刊》雜誌曾有一篇文章寫道:“中國有出色的硬體公司,但在軟體領域卻無所作為。”此話是實情。幾乎與我國同時起步的印度,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軟體出口國並且擁有一大批年營業額達幾十億美元的大型軟體企業,而我國最大的軟體企業東大阿派1999年營業額只有7.3億元人民幣。

    我國軟體業的發展潛力遠未發揮出來,政府顯然看到了軟體業發展面臨的巨大機遇,2000年頒布的《鼓勵軟體産業和積體電路産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表明政府已經把軟體業的發展作為高科技産業化的重中之重,根據資訊産業部的預測:“十五”期間,我國資訊産業仍可保持三倍于GDP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20%以上,前景非常激動人心。可以預見,作為資訊産業靈魂的軟體業在未來幾年將獲得更飛速的發展。

    資本市場是軟體業發展的助推器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的優秀軟體企業大都並不在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甚至也不在西安、武漢———儘管這些地方現在都在奮起直追。以上海為例,從1999年的情況來看,上海規模最大的軟體企業如華騰、金仕達等其銷售收入也只有一個億左右,而同期東大阿派、創智科技、托普軟體均達到2億元以上(其中東大阿派7.3億、創智科技5.3億、托普軟體2.7億)。

    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北京、上海等地在90年代初期傾力發展服務業而對軟體業發展有所忽視,一些在發展服務業方面不具資源優勢的地區反倒抓住了軟體業發展的機遇,國家火炬計劃首批四大軟體産業基地分別設在瀋陽、成都、長沙、濟南就是一個例子。尤為關鍵的一點是,東大阿派等一批優秀軟體企業抓住了中國資本市場大發展的機遇,通過種種方式進入了資本市場,在融資—發展—再融資的過程中,完成了從優秀軟體企業向行業龍頭的飛躍,資本市場的魅力在這些企業身上展露無遺。實際上,綜觀世界知名軟體企業,從Microsoft到Oracle,無一不是依託資本市場快速發展起來的,資本市場為企業通過收購、兼併等方式獲得跳躍式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援,依託資本市場具有其他發展模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市的路很艱難

    中國軟體業正做著上市夢無疑是因為中國軟體業太缺錢了。

    中國軟體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直接在A板上市,採用此種方式的有東大阿派,由於中國過去對股票發行實行額度管理並且實際的額度分配一直向國有大中型企業傾斜,而優秀軟體企業中民營企業居多,因此,能夠直接在A板上市的軟體企業少而又少。第二種是買殼上市,這是軟體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主要方式,採用此種方式的有創智科技、托普軟體、青鳥天橋等。第三種是在海外創業板上市,採用此種方式的有青鳥環宇。

    儘管從總體上來説,軟體企業上市後都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耀眼明星,但由於採取了不同的上市策略,其發展軌跡也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特點。東大阿派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體企業,發展過程較為順利。創智科技與青鳥天橋則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收購商業類上市公司以後,兩家企業都發現:軟體資産和商業資産的整合併非一件易事,創智科技的業績一直為原五一文的商業資産所累,最後以解散五一文、給予原五一文員工—次性賠償1700余萬元作為整合(實際上是剝離)的最後方案。北大青鳥1998年收購天橋商場後曾提出商業與高科技産業並舉的發展戰略,可是不久後即發現原商業類資産實施的國有企業體制與軟體類資産實施的民營企業體制難以協調,協同效應難以産生,以1999年為例,公司商業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16%,實現利潤47萬元,公司管理層在深刻反思後最終將雙業並舉的戰略向剝離商業資産、集中發展軟體産業轉變,但整合的進程仍困難重重,至今青鳥天橋的商業類資産仍是制約青鳥天橋發展的重要因素。

    托普軟體的發展稍微順利一些,1998年托普集團收購川長征之後,一方面逐漸剝離原有資産,如1999年將價值7128萬元的傳統機床製造業資産轉讓給聯營企業長征機床有限責任公司;另外一方面對部分原有資産進行軟體技術改造,改造後的機床技術含量明顯提高,儘管如此,公司1999年度機床及附件所帶來的毛利仍為139萬元,2000年中期雖有所改善,89.8萬元的毛利收入也僅佔到整個毛利收入的1.37%,對公司的貢獻很小。可見,買殼上市後原有資産要真正與軟體類資産産生協同效應並非易事。

    青鳥環宇赴港上市共融資2.64億港元,從投資者的反應來看,其上市應該説是成功的,但這樣的融資額只適合於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於向行業龍頭衝擊的軟體企業而言,創業板提供的融資空間還不夠廣闊。

    綜觀中國優秀軟體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後的發展歷程,我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通過買殼方式進入資本市場後通常將面臨嚴峻的資産整合問題。中外企業的實踐表明,這種整合失敗的概率遠大於成功的概率,尤其是在兩種資産相關度不大的情況下,收購方在收購後往往不得不對被收購資産進行大規模的剝離,如此將延緩軟體企業的發展速度並妨礙其在與同類企業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第二,由於創業板存在全部股本可流通等優點,創業板上市對中小規模的民營軟體企業是有吸引力的,但創業板主要是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因此,對於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軟體企業,從依託資本市場締造軟體業龍頭的角度考慮,主機板上市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實際上,對主機板上市公司而言,解決國家股、法人股不可流通問題的日期已為時不遠。

    上市夢能否圓?

    進入資本市場、充分發揮上市公司的獨特優勢是優秀軟體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多數軟體企業正在做著上市夢,但能否圓夢卻是未知數,因為有上市想法是一回事,能否如願上市是另外一回事。

    一兩家中國軟體企業上市是很有把握的事,但一大堆的軟體企業在同一年裏上市的可能性卻很小。中國上市公司的指標歷來是按省份和行業分配的,軟體企業大部分是民營的,是沒有上市資格的。用友軟體上市打破了民營軟體公司在國內主機板上市的先例,但普遍認為,出現第二家“用友”的可能性很小。

    有關專業人士對欲進入資本市場的軟體企業提出一些建議:

    第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軟體企業要充分利用當前國家扶持軟體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爭取直接上市。日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股票發行的市場化,優秀民營企業的上市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契機,同時,國務院頒布的《鼓勵軟體産業和積體電路産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要優先支援軟體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由於一時無法直接上市的軟體企業,可以採取買凈殼的辦法,即買殼後由原來的大股東將原上市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資産購回。採取此種方式時地方政府應充當充分發揮協調作用,儘量減少軟體企業的上市成本。中國證券市場曾經有過這方面的先例,1998年上房集團收購嘉豐股份時就採取了這種方式,當時買凈殼的成本為3千萬人民幣。

    第三,如果買凈殼仍難於做到,則要充分研究擬收購的公司其資産與軟體類資産是否易於整合,收購後不同性質的資産之間是否易於産生協同效應,軟體企業的組織資本,包括管理經驗、企業文化是否容易移植到被收購企業,總而言之,收購之前就應當充分意識到重組後的艱巨性。(説明:本文引用的有關軟體類上市公司的數據均來自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年報和中報。)

    前年、去年是網站都想上市,但成功的概率很小。今年是中國軟體企業扎堆醞釀上市,兩類企業沒有相似之處?中國軟體企業雖比網站狀況好,但也僅僅處於初級階段,營利水準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中國軟體企業最大的問題恐怕不是資金問題,而是經營問題,包括戰略定位、內部管理甚至産權體制問題等。假如經營不好,即便上市了也會留下一大堆問題。

    國際金融報 2001年05月23日

相關新聞

誰為中國軟體研發尋覓革新之路?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