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生存還是死亡”--評析中國軟體産業
中國網 | 時間:2000 年08 月17 日 | 文章來源:國研網
    中國軟體産業概況

    1、1999年中國軟體業産值146億元人民幣,其中品牌軟體的産值57億元人民幣。

    2、1999年中國有軟體企業5000多家,大部分為中小企業,也形成了少數有一定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軟體企業集團,如北大方正集團、中軟總公司、用友軟體(集團)公司、東大阿爾派集團等。

    3、國內企業的軟體産品主要集中在應用軟體、中文平臺和少量的支撐軟體。

    4、全國專門從事軟體開發的專業人員約有15萬人,加上從事電腦應用的技術人員,總數約達47萬人。

    5、政府為促進軟體産業發展,已經在全國設立了15個軟體産業園區,在園區內為軟體企業提供優越的基礎設施和優惠政策,為軟體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在集中資源推動軟體産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中國已經在諸多領域的軟體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其中有一些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攀登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援下,國內企業和研究機構在作業系統軟體、開發工具軟體、資訊安全與網路管理軟體、人機交互軟體如漢字識別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並開發出了相應的自主軟體産品。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中國軟體産業整體規模相對來説仍然很弱小。專家們認為,作為行業産業化的重要標誌,應具備:一支軟體技術力量雄厚的開發隊伍;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或實體;一系列技術先進、自主版權的産品。就此而言,中國軟體産業化的道路還將會很長……

    “中國軟體缺人才更缺正規軍團”

    軟體行業技術含量高,研發軟體自然需要高技術、高素質人才。東方通科技公司董事長張齊春認為,如今軟體開發、特別是大型基礎軟體的開發是高度集中的團隊行為,要有團隊精神。一人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我們很多人才在軟體開發中,既不做整體設計計劃,也不寫文檔,只會寫程式,而規範性的整體開發思路沒有。”她指出,這樣開發出的軟體程式往往與個人“捆綁”,既沒有通用思路,也很難協同開發正規産品,更不用説是大型基礎軟體。有時,一個人的離去,可能牽動整個軟體産品的開發,甚至導致産品的早期“流産”。

    “創新”常被看作是軟體開發的靈魂,但是,一般指的是設計思路上的創新,産品功能開發上的創新。然而,對於龐大的軟體工程,講究的則是統一的系統思路,過分強調“創新”則會變得各唱各的調,很難形成産品的規範。中科院凱思軟體集團總裁鐘錫昌先生曾指出,與國外相比,國內的軟體研發過程,個人色彩比較濃。過分地依靠個人無法形成産業規模,而沒有規模就談不上産業化了。

    “軟體管理我們不行,軟體工程也未落實”

    所謂軟體工程,提倡的是一種軟體開發中的系統思想的具體實現,是一門科學,也被稱為是軟體産業中的“軟”科學。隨著軟體開發的規模不斷升級,特別是軟體的複雜程度已成倍提高,軟體工程的實施和應用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重視。用友公司王文京董事長説,軟體發展十分迅速,我們從幾個人到幾十個人,發展至今已經能200多人一起同時作業,軟體工程已邁出了很可喜的步伐。但是,我們與世界幾千人同時開發的模式,仍有不小的距離,在軟體産業化運作中,需要高品質的管理和先進的軟體工程思想。鐘錫昌先生説,軟體管理是我們的一個弱項,軟體工程我們已經講了很長的時間,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與國外相比有一定的距離。

    專家們強調,軟體作為成熟的産品,一般經歷過三個過程:研究、設計、開發。前期研究和設計完成以後,最後的開發也僅僅是寫程式。而當研究和設計較為全面和完善,則寫程式是一個並不很複雜的問題。張齊春説,通常,我們的開發人員不習慣於這種思路。特別是新來的大學生,甚至不會寫文檔,説是“沒有學過”。據悉,中國高等院校,電腦專業課程的設計中,幾乎沒有開設過這樣的課程。“而美國的電腦人才,是要經過這方面的專門培訓的”。因此,有專家認為,中國軟體在開發中的種種弊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傳統的電腦教育體系已經不適應軟體開發新形勢。中科紅旗軟體技術有限公司CEO劉博先生感慨道:必須説,我們的電腦專業教育趕不上這個行業的發展。除了技術方面的教育之外,軟體開發管理,軟體工程管理的內容太少,而且不太實際。

    “滿足所取得的成果,但成果不等於産品”

    常説,産業成規模的重要標誌,是有了系列的自主軟體。而軟體研發最終要形成有生命力的産品,一方面,應該在軟體研發中,把握好軟體的品質;另一方面,産品的市場推廣也非常重要。這一點,對於從系統整合商轉型為軟體獨立開發商的東方通科技的張齊春董事長心中感受最為深刻。在她看來,“成果不是産品,更不可能是商品。成果只有形成市場,才能成為産品,而在市場上有一定佔有率的産品,才能被稱之為商品。”研究所出身的她深刻地指出:“過去,國家對於軟體的投入大多是集中于科研院校和大型國有企業,被資助的企業往往只是駐足於成果的鑒定和研究論文的發表,並沒有真正使之成為可用於市場的産品,常常很好的成果只能作為成果獎和職稱評定的依據,根本沒有形成商品化。”一般來説,産品走上市場,需付出巨大的代價和艱辛,這種投入是沒有經歷的人所不能想像的。張齊春的公司的産品打開了市場,特別令人欣慰的是,在國內市場上,能和IBM、BEA這些國際知名公司同在中間件市場上三分天下,“我們産品並不比他們差,而且,在可用性、價格、服務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知名度、市場推廣力度卻難以與之抗衡。這些國際企業大多風險資金雄厚,以資本金運作搶佔市場,眼光瞄準了若干年後的中國市場,前期的産品推廣一般是“賠本賺吆喝”,旨在打垮競爭對手。“對此,我們必須加大市場推廣力度,以與之抗衡。否則,我們將沒有出路。”對産品的投入,一般軟體開發只佔總成本的20%-30%,而市場的推廣和後期的服務升級、培訓將佔整體産品開發投入資金的70%以上。據悉,就連市場成熟的軟體大王——微軟公司也是如此。

    “只有與世界接軌,中國軟體産業才能真正發展”

    前些年,國外軟體企業開始進入中國時,中國的國情(如財務制度等)和漢字環境猶如兩道無形的壁壘,在一段時間內曾有效地遏制了外國軟體企業的擴張勢頭;而在中文和財務上,國産軟體的輝煌也與之不無關係。對此,紅旗Linux公司劉博表示:“中國的軟體産業發展是不能靠壁壘活下去的。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融入到世界軟體這樣一個大市場中去。如果我們還是得意于財務和中文軟體,那麼我們的軟體也就永遠不能進步。”

    用友集團王文京認為:“加入WTO後,市場會對軟體廠商及其産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國內廠商帶來了出口的機會,與各國角逐的機會增多,有利於我國的産業發展。”他還表示:“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對起步較晚的我國軟體産業來説,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壓力很大,但這是必須的也是很重要的。事實上,國內軟體企業已經站在了競爭的一線,與外國公司面對面地競爭。”

    而劉博則直言不諱地説:“我們軟體業的發展還談不到中國入世對它有什麼影響,因為我們實在不能説已經有了一個成功的軟體産業存在。希望這句話不要得罪人太多。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入世對我們的軟體産業發展是積極的,因為它能夠促使我們的軟體業和世界接軌。惟有這樣,軟體産業才能真正的發展。”

    現在,WTO的大門即將開啟,有些自認為活得還不錯,或者説已在考慮發展問題的軟體企業可能會發現,當務之急依然是生存問題而不是發展問題,會有一種“從頭再活一次”的感覺。WTO給了軟體企業一次選擇,之所以説是選擇而不是機會,是因為選擇是無法回避的。只不過這次的選擇過於沉重:要麼改正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按照現代化的軟體企業模式去經營,要麼,……一如莎翁所言:“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

    

    國研網 2000.07.21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