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資訊中心“入世”課題組盤點中國製造業一年得失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時間雖然僅有短短的近一年,但是我國製造業卻已初步體驗到了入世後國內外市場更加開放帶來的影響和衝擊——“入世”給我國製造業帶來了什麼?

    加入世貿組織近一年來,我國認真兌現入世承諾,對外開放的大門更加敞開。從製造業的總體運作表現看,這一年內既沒有受到進口商品的明顯衝擊,也沒有出現外商大量進入的異常情況。與入世前的預期不同的是,從出口看,一部分勞動密集型傳統産業的受惠程度不高,比較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發揮,機械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等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型産業短期內卻受益比較明顯;從進口看,原以為入世後受衝擊和影響最為嚴重的汽車工業受衝擊程度並不高,鋼鐵、化肥等的進口高增長卻對國內産業形成高壓。一年時間過於短暫,入世對我國製造業的影響尚未充分顯現。隨著時間推移,各産業受入世的正負影響程度會發生變化。短期受益較多的産業仍然存在著長期的隱憂,甚至存在今後幾年出現與入世第一年完全相反走勢的可能。

    機械電子行業

    受益比較明顯

    受入世的影響,今年以來中國機械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行業的國際市場環境進一步好轉,從而成為入世的最大受益部門。據海關統計,今年1—8月,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總額1891億美元,增長23.8%,佔全國外貿進出口的49.3%,凈增363億美元,佔全國外貿進出口增量的68.43%。其中出口952.6億美元,增長27.2%,拉動全國外貿出口增長約10個百分點;進口938.4 億美元,增長20.4%,進口增幅低於出口近7個百分點,進出口一直保持順差。從出口類別看,電腦、行動通訊設備、家用電器類産品出口大幅增長。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和零附件、家用電器及零件為出口前兩大類産品,前8個月累計分別出口193.46億美元、119億美元,分別增長57%、40%。同時,發電設備、紡織機械、鐘錶、自行車等去年出口下降的産品,今年止跌回升。在出口的拉動下,機械、電子等裝備加工行業産銷形勢進一步好轉,1—8月,機械、電子行業産值分別增長22.7%和21.1%,産銷率達到97.18%和97.72%,成為今年工業發展的一個亮點。

    這些行業和産品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技術含量相對較高;二是大多屬於資本密集型産業。一般認為,中國大多數産業最大的比較優勢是擁有低廉但品質高的勞動力價格,因此勞動密集型産品可以憑藉成本價格優勢取得比較優勢,而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産業則處於比較競爭弱勢。為什麼入世對中國機械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行業這類資本密集型産業産生的積極影響反而較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産業更加明顯呢?從入世的角度看,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這類産業市場化程度較高,政府保護程度較低。機械電子産業及通信設備製造行業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重點發展的支柱産業,也是引進技術、産品和資金最多的産業部門,因此,相對於勞動密集型産業來説,入世前這些行業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的實際保護程度較輕,加入世貿組織後調整的幅度也較小,很多産品不但具有較強的國內市場競爭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入世之後,隨著國際貿易條件的改善,這些行業的比較優勢和出口能力自然會進一步顯現出來。從入世後中國機電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的進出口表現看,我們不難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即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産業,其入世的受惠程度越高,越是政府保護的産業,其所受到的衝擊越大。

    第二,出口結構適應了國際分工的需要,出口受限程度較輕。客觀地看,中國機電産品特別是通信設備等産品的技術含量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正是這一技術上的差距,一方面使出口的産品主要以滿足工業化國家低端産品的需要為主;另一方面中國也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大量的高技術産品,從而使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在這一領域形成産品和市場的互補。這種互補結構,使入世談判時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對進口中國的機電産品和通信設備産品的市場準入條件放得較寬,因此入世後中國機電産業和部分通信設備就比較快地享受到了市場雙向開放帶來的好處。

    第三,外商直接投資較多,全球化或國際化特徵明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機電産業是外商直接投資最為集中的領域和行業。入世後,由於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進一步接軌,市場透明度增加,更多的機電和通信設備生産廠商加快了向中國轉移的步伐,很多跨國公司更是計劃將中國作為其全球通信設備的生産基地。外商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使中國機電和通信設備産業具有明顯的“兩頭在外”的全球化(或國際化)特性。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資企業機電産品出口446.2億美元,增長26.1%,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出口增長38%,中外合作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出口分別增長9.7%和11.0%,成為帶動機電和通信設備製造業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這表明,越是全球化特徵明顯的産業,由於其産業鏈的配置範圍和方式與外部經濟活動的聯繫越緊密,而入世無疑將改變國內外同一産業的聯繫方式和深度,因此,國內産業受入世積極影響的可能性將明顯加大。

    一部分傳統産業

    比較優勢未發揮

    我國紡織品、皮毛羽絨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有色金屬、金屬製品等勞動密集或資源密集型産業,依託于資源稟賦和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長期以來在國際産業分工、國際貿易中形成了獨特的國際競爭優勢,是我國多年來的出口大戶。按理説,加入世貿組織後,在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中,這些行業的比較優勢應該能夠得到更為充分和有效的發揮,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從入世後這些行業的表現看,除紡織行業表現比較平穩外,大多數行業的出口增長並不是十分明顯,有的甚至出現了下降的跡象。

    受入世後國際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在上述行業中,同一行業中不同産品的受惠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在紡織行業中,針織物及鉤編織物、特種機織物、化學纖維長絲、工業用紡織製品等製成品1—7月的出口金額累計分別增長了46.4%、40.1%、36.9%、34.7%,而初級産品中的蠶絲、動物毛的出口則分別下降了13.6%和10.1%。在賤金屬及製品行業中,鋁及其製品、鉛及其製品的出口分別增長了50.5%和19.3%,錫及其製品、鋅及其製品、鎳及其製品、鋼鐵的出口則分別下降了53.6%、20%、22%、12.7%。

    從入世的角度看,我國一部分傳統重點出口行業的預期效應之所以未能轉化為現實,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入世前紡織、服裝等傳統重點行業對部分國家的出口長期呈兩位數增長,致使其國際市場份額已經達到較高的水準,較高的國際市場份額基數和低需求彈性制約了入世後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進一步擴大。二是談判時發達國家對中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産品市場開放的條件較為苛刻,入世後雖然取消了對部分産品的配額限制,但最終取消配額限制還有一個協議規定的過渡期。根據中美協議,我國承諾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出口到美國的紡織品服裝數量的年增長率不得超過7.5%(毛紡産品為6%),否則美國可以單方面採取提高關稅、設置配額等保護性措施。根據WTO規則中的“雙邊談判多邊適用”原則,其他成員也可以使用這一協議中的內容限制中國産品的出口。而近年來我國對部分國家的出口是呈兩位數增長的,這一約束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鋼鐵化肥等行業

    産品進口增長快

    入世對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初期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減讓進口關稅的影響。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中國于2002年1月1日大幅下調了5000多種商品的進口關稅,關稅總水準由15.3%降低到12%。由於關稅上限是約束性的,實際關稅水準比承諾的關稅水準要低一些,且關稅降幅不同,有些行業或産品承受的壓力較大。二是取消非關稅措施的影響。按照入世承諾,中國自2002年1月1日起取消了鋼鐵、晴綸、滌綸、聚酯切片、化肥、部分輪胎等産品的配額許可證管理,到2005年將取消所有配額、許可證和特定招標。在五年過渡期間,保留的部分産品配額也都明確了基期配額量和增長率,由於基期配額量較大且增長率高,配額的保護作用大大弱化。受此影響,入世後鋼鐵、化肥行業出現了明顯的異動跡象,而備受關注的汽車行業則因種種原因避免了入世初期的進口衝擊。

    自去年以來,國際上颳起了一陣限制鋼材進口的風潮,引起了各國反傾銷、進口限制的連鎖反應。2002年3月20日美國緊急提高鋼鐵進口關稅的“201條款”正式生效。根據這一方案,美國對鋼材、長板等進口的主要鋼鐵品種,實施為期3年的關稅配額限制或加徵高達8%至30%不等的關稅。美國啟動201條款以後,歐盟、日本、南韓等一些國家紛紛採取了臨時保障措施或者進口限制措施,而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又大幅度降低了鋼材進口關稅和取消鋼材進口限量登記等非關稅措施,從而使一些鋼材出口國的大量低價鋼材涌入國內,對國內鋼鐵産業形成巨大的衝擊。據統計,今年一季度鋼材鋼坯的進口量為491萬噸,僅3月份就達到267萬噸,創最近幾年來的歷史最高記錄;與此同時,出口量卻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出口僅119萬噸,同比下降33.89%。鋼材的進口高增長和出口的大幅下降,致使我國鋼鐵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下滑。今年一季度鋼材價格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200—300元/噸,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庫存和産成品資金增加,實現利潤下降43.86%。為保護國內鋼鐵産業,中國按照世貿組織規則採取相應措施,決定自2002年5月24日起180天內,對普通中厚板等9類48個稅號的進口鋼鐵産品實施關稅配額管理的臨時保障措施,同時對原産于與中國簽有雙邊鋼鐵貿易協議的三個非WTO成員————哈薩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鋼材實施進口限定數量管理。但是,實行臨保措施後,境外資源對國內市場仍然保持高壓態勢。據海關統計,5、6、7、8四個月份全國分別進口鋼材209萬噸、235萬噸、255萬噸和252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3.7%、58.8%、49%和48%,達到了近年來的最高水準。目前除不銹鋼板、硅電鋼、普通條桿、無縫管外,其餘5個品種鋼材的進口量都超過了各自的限制數量。由於臨保措施11月24日到期,之後一個月進口鋼材不再受臨保措施限制,且臨保措施只適用於鋼材一般貿易進口,加工貿易不受臨保措施限制,再加上按規定進口份額不超過該種産品進口總量3%的原産于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産品不適用臨時保障措施,哈薩克、烏克蘭、白俄羅斯與中國簽有雙邊鋼鐵貿易協議,雙邊協議列明産品不適用臨時保障措施,因此,下半年我國仍面臨關稅減讓、取消限量登記的問題,境外進口壓力仍然沉重。

    我國是世界化肥消費第一大國,化肥進口量最高時曾達世界化肥進口總量的30%左右。目前,我國進口的化肥品種,主要是鉀肥、磷酸二銨和複合肥等。由於今年以來幾個化肥品種的準入量基本用足,鉀肥進口又沒有限制,因此國內化肥市場受到的衝擊程度並不亞於鋼鐵行業。據海關統計,今年1—8月,中國累計進口肥料122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66.6%,累計進口金額169303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1.8%。其中,化肥累計進口608萬噸,增速高達81.5%,累計進口化肥金額9818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3.6%。作為支農産業,我國化肥是微利行業,近幾年幾乎沒有利潤(現有34.1%的企業虧損),在進口高速增長的壓力下,今年前八個月國內化肥行業的産銷及利潤增長較去年同期進一步回落,生産經營形勢進一步惡化。另外,據世界化肥協會(IFA)報告分析,今後幾年國際化肥市場仍將供大於求,如果不能較好地把握調控手段和採取相應的政策,進口化肥勢必對國內市場造成更大的衝擊。

    從産業成熟度、市場開放度以及生産經營能力判斷,汽車工業應該是入世後受衝擊和影響最為嚴重的産業部門之一。但是,實際的運作結果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今年1—8月,全國累計生産轎車63.37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51%,汽車消費市場增長率達到40%,達到歷史最高水準,而進口車銷售量增長不足10%,和去年入世以前的比例大體持平。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被壓抑許久的需求,在進口車價格沒有任何下降趨勢的時候,呈現出爆炸性釋放。有關機構曾測算,去年國內的短期等待人群就有5萬人左右,這5萬人的消費慾望已經在今年前兩個季度消化完畢,而且幾乎90%以上的消費者都購買了國産汽車。二是入世以來由於國家仍然執行嚴格的進口車配額的限制,中國汽車行業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還有3年左右的過渡期,再加上其他種種客觀性的原因(如批文漲價等),因此,雖然關稅降幅較大,但進口車未出現預期的大幅激增。但在這兩方面的因素淡化之後,汽車行業受入世衝擊的影響將會逐步顯現出來,國內汽車行業仍然面臨産業損害的潛在威脅。

    少數出口行業

    産品價格下降

    受美元貶值和全球性通貨緊縮的影響,今年以來,中國重點出口行業産品價格繼續呈下降趨勢,其中,中、高技術産品類出口價格的下降更為明顯。這説明,世界經濟不景氣對中國製成品出口價格的負面影響並未因入世而得到緩解。在海關統計的13大類出口製成品中,有8個類別産品價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跌,這些産品有一部分恰恰是今年出口增長較快的行業。據海關統計,今年1—8月織物制手套、帽類産品累計出口數量分別增長18.3%和27.2%,但金額僅分別增長7%和12.9%,從而造成單價分別下降9.6%和9%。從電子行業中出口增長最為迅速的彩電業來看,2002年前8個月中國共出口彩電1095萬台,比去年同期增長54.8%,但出口單價卻由上年8月的118.6美元/台下降到今年8月的116.7美元/臺。由此可見,入世後中國出口增長主要是數量增長拉動的結果,出口效益的改善幅度大大低於數量的增長幅度。

    從1—8月進口産品價格的變化情況看,在海關統計的11類製成品中,除兩類産品的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上漲外,其他9類産品的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從入世的角度看,促使進口産品價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關稅下調,使進口産品的價格相應下降,剔除這個因素,進口産品的利潤相對於出口産品仍然維持在較高的水準,進口商因價格下降造成的損失明顯低於出口的損失。二是入世後,為搶佔中國市場,國外生産、經銷商採取了低價銷售的市場戰略,並對中國相關産業的發展形成威脅。

    從出口價格變化的趨勢上看,中國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産品市場,都是極具競爭性的市場,在這一市場上,價格競爭仍然是競爭的主要形式。對大多數製成品國際貿易來説,中國基本處於供應鏈的末端,不論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産品的服裝還是屬於高技術産品的通訊設備、電腦和辦公設備,中國由於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産品,嚴重依賴外國的技術創新,營利能力受到限制和擠壓。即使是那些中國企業具有獨立智慧財産權的中、高技術産品,也大都屬於這兩類産品中的低端産品,無論從品質、性能、技術創新和外觀設計都與發達國家甚至亞洲四小龍等發展中經濟體有較大的差距,因而出口産品價格處於低檔位,與一般的製成品沒有什麼不同。因此在出口産品結構不能完成升級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業的出口價格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仍將維持在較低的水準。而從進口價格的變化情況來看,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技術、資本貨物主要來自發達國家,一半以上以出口為目的的加工貿易進口大量來自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對發達國家進口的需求將不斷擴大和升級,形成壟斷價格的可能性就越大,價格的走勢將隨競爭格局的演變而變化。

    貿易摩擦增加多

    反傾銷全面啟動

    我國自1996以來已成為世界上出口産品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從1979年我國出口的糖精鈉在歐盟被反傾銷起,截止到今年4月,已有32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産品發起494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我國出口貿易額150多億美元。入世以後,國際市場針對中國産品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案件居高不下,從溫州打火機歐盟遇阻事件,到號稱“入世第一戰”的鋼鐵臨保措施的出臺,再到DVD專利糾紛以及針對中國紡織品、農産品設置的“綠色壁壘”等非關稅貿易摩擦,都昭示出WTO對於中國來説,機遇是潛在的,而挑戰則是現實的。在貿易夥伴濫用保障措施和反傾銷措施時,為減輕貿易摩擦對國內産業的損害程度,中國政府在不打折扣地履行成員義務的同時,于2002年1月1日開始施行《反傾銷條例》。在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四個月裏,中國反傾銷案數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

    入世後中國與WTO成員貿易摩擦不減反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國際角度看,全球經濟明顯放緩,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尤其緩慢,特別是去年,全球貿易發展放慢,而在這種情況下,貿易保護就容易抬頭;二是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高關稅下降,關稅已不再是主要的貿易障礙,非關稅措施必然增多。三是一些國家仍然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而採取歧視性政策。

    2002年1-8月傳統出口産品累計出口增長情況

     行業 紡織原料及製品 賤金 屬及製品 毛、革、皮及其鞋帽傘 及羽絨 礦産品

     製品 製品

     -12.3%資料:

    出口增速 16.3% 11.6%7.7 % 4.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出口産品1-8月價格變化情況

     産品 2002年 1—8月平均價格 2001 年 1—8月平均價格 價格升降

    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機 87.75美元/臺 106.67 美元/臺 -17.7 %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 27.99美元/臺 23.23 美元/臺 20.5 %

    塑膠製品 1321.51 美元/噸 1356.45美元/噸 -2.6 %

    電動機及發動機0.73美元/臺0.73 美元/臺0%

    醫藥品8870.18 美元/噸 9193.03美元/噸 -3.5 %

    成品油214.81美元/噸 239.05 美元/噸 -10.14 %

    鋼材 401.58美元/噸 390.45 美元/噸 2.85 %

    煤30.43美元/噸 28.50 美元/噸 6.76 %

    船舶 25062.86 美元/艘26731.09美元/艘-6.24 %

    焦炭及半焦碳 66.61美元/噸 67.55 美元/噸 -1.4 %

    水泥 31.68美元/噸 31.24 美元/噸 1.37 %

    集裝箱2120.11 美元/個 2348.72美元/個 -9.7 %

    原油 158.44美元/噸 194.31 美元/噸 -18.5 %

    進口産品1-8月價格變化情況

     産品2002年 1—8月 平均價格 2001 年 1—8月平均價 格 價格升降

    肥料 138.21美元/噸 142.33 美元/噸 -2.9 %

    未鍛造的銅及銅材 1972.47 美元/噸 2191.8美元/噸 -10 %

    鋼材 482.88美元/噸 608.51 美元/噸 -20.6 %

    汽車和汽車底盤241337美元/輛 244191.7 美元/輛-1.2 %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 60.78美元/臺 75.52 美元/臺 -19.5 %

    積體電路及微電子組件 0.7美元/個 0.63 美元/個11.5 %

    紙及紙板 548.2美元/噸 550.32 美元/噸 -0.4 %

    鐵礦砂及其精礦24.83美元/噸 27.72 美元/噸 -10.4 %

    初級形狀的塑膠823.21美元/噸 822.59 美元/噸 0.1 %

    紡織用合成纖維976.26美元/噸 1064.54 美元/噸 -8.3 %

    成品油175.88美元/噸 180.88 美元/噸 -2.8 %

    (國家資訊中心“入世”課題組)

    《經濟日報》2002年11月21日


80項“中國製造”産量位居世界第一
宋健撰文談製造業與現代化
經濟日報:中國企業跨國企業,誰是誰的棋子?
人民日報:“中國製造”誰來造?
朱高峰:中國製造業只是美國的1/5
高盛研究報告:中國並未掏空其他地區製造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