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中國製造業還在初級階段
李京文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中國製造業正處於發展的十字路口,其現狀與前景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就中國能否成為世界工廠、我國製造業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等問題,中國工程院專家進行了長時間研究。本報特約研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撰文進行分析和解答。

    中國距離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還有很大差距

    近期南韓《經濟先驅報》、新加坡《海峽時報》、日本《産經新聞》、美國《商業週刊》等媒體上都出現了這樣的觀點:在製造業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

    近年來,中國製造業的確發展很快,以廣東東莞市為例,作為世界電腦資訊産品重要製造基地,東莞生産的電腦磁頭、機殼及半成品佔全球40%份額,敷銅板、電腦驅動器佔30%份額,製造電腦整機所需的零配件95%以上都可以在東莞配齊。齊全的配套企業使東莞成為全球電腦商的採購基地,在電腦業已形成了“東莞製造,走遍全球”的美譽。就企業而言,以格蘭仕為例,格蘭仕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微波爐生産基地,佔有全球近35%的市場份額。據調查,目前格蘭仕微波爐年産量為1500萬台,電飯煲1200萬台,風扇800萬台,空調預計5年內達到800萬台年生産能力,已經顯示了世界家電生産基地的規模。

    許多跨國公司也將生産基地轉移到中國。以家電為例,2001年7月,松下停止在美國肯塔基州生産微波爐,將其生産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東芝公司宣佈停止在日本國內生産顯像管電視,把包含數字電視在內的電視機生産線全部轉移到中國。至此,日本主要彩電製造商松下、東芝、三洋、三菱已全部將彩電生産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國。此外,錄影機、影印機、空調、CD、DVD等日本家電産品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國的工廠生産。統計資料表明,早在1999年,全球彩電銷售量中40%是在中國生産的,世界上的影印機在中國生産的大約佔六成。

    儘管如此,説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也為時尚早。什麼是“世界工廠”?世界工廠應該是指世界製造業的主要集中地。如果説我國製造業的某個具體行業,如打火機,似乎還值得探討一下,但不能説我們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即便在打火機的問題上,人家一個高檔打火機在價格上就頂我們上百個打火機。因此,國外媒體説中國是世界工廠,可能光看到我們製造業産品的數量,並沒有注意到我們的産品在品質和檔次上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我國製造業大量是來料加工,突出表現在電子工業,許多産品的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産權並不掌握在我們手裏,因此附加值很低。據統計,我國製造業雖然名列世界第四位,但總體規模僅相當於美國的1/5,日本的1/4強;我國製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僅為美國的22.14%、日本的35.43%;我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産率僅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07%、德國的5.56%,所以説,中國距離世界工廠還有很大的差距。

    澄清對製造業的兩個誤解

    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那麼中國要不要做世界工廠?有一種説法認為,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製造業已成為“夕陽産業”。也有部分人對世界工廠的前景不屑一顧,認為中國要做“科技大國”,要掙科技發明的“大錢”,而不能只掙製造業的“小錢”。要評判這種觀點,首先需要澄清一些對製造業的誤解。

    一提到製造業,許多人立刻想到的是服裝、家電等與衣食住行相關的産品,這些都屬於一般製造業的範疇。其實製造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裝備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是指資本品的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産技術裝備的製造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航空航太製造業、電腦整合辦公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和醫藥品製造業確定為高技術産業。從産業分類來看,高新技術産業正是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裝備製造業的範疇,這些産業是高投入、高知識密集度的行業。即使是從製造業總體來看,研發投入也遠高於其他産業。因此發展製造業是要靠科技發明掙“大錢”,是很有前景的“朝陽産業”。

    製造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初級産品生産階段;二是加工、裝配階段;三是自主智慧財産權階段。目前,發達國家均已進入自主智慧財産權階段。美、日、德、英均以裝備製造業作為主要支柱重點發展,並根據各自國情形成了一定的産業分工,在某些主導製造領域形成了較強優勢。例如,瑞典以生産工程機械為主,日本以生産電氣機械為主,德國以生産運輸機械為主,美國以生産飛機、積體電路為主。對於一般製造業,各發達國家均不同程度地將其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由此形成了發達國家日益趨於“頭腦國家”、發展中國家日益趨於“軀幹國家”的分工格局。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大體上處於加工裝配階段,而且還是輕加工階段。不經過加工階段不行,但僅停留在加工階段也不行,必須走向自主智慧財産權階段,向發達國家看齊。由此可以判定,

    中國已開始了向製造業大國的起步,但離製造業強國的距離還相當長。從製造業大國走向製造業強國,這是中國工業化面臨的基本任務。

    要既做鞋子又做晶片

    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三個國家美國、日本和德國,其製造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也是最強的,三個國家無一例外地把製造業作為立國強國之本。高度發達的製造業和先進的製造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標誌,也成為一個國家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獲勝的關鍵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國家或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價值環節上都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而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廉價的人力成本,特別是勞動力的成本和效率比,都使中國在製造業具有比較優勢。承接世界各國製造業的産業轉移,一則可以解決大量就業問題,二則能夠獲得一定經濟收益,三則多少能夠汲取一些先進理念,這是大勢所趨。不僅如此,只有首先成為製造大國,才能成為研發大國、市場大國。現代科學技術強國都是從製造業強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産製造本身就是科技應用的過程,沒有發達的製造工廠,新的科學技術就不能轉化為最終産品,實現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先進製造業的核心技術和市場仍然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現在這種“兩頭(技術、市場)在外,中間(生産)在內”的發展模式畢竟是過渡性的。從短期看確實有利,從長期看卻有問題;從微觀看地方受益,從宏觀看國家受控。所以,作為世界的生産基地只能作為一種過渡策略,而不能作為最終的目的。中國要發展還是要在技術上領先,成為世界産業鏈條的上游,但這需要時間。在中國沒有能力在技術上獲得世界市場的時候,一面發展在技術開發、市場行銷、流通服務方面的能力,一面進行生産製造,走世界製造中心的道路,不失為一條良策。

    近年來的發展表明,中國的一些地區“兩重化發展”已經取得了成功。兩重化發展,就是一面提升發展傳統産業,一面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通俗地講,就是“既做鞋子又做晶片”。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高速發展的同時,高新技術産業已成為各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20世紀80年代,曾在珠三角地區大量生産的襪子、手套、拉鏈、打火機等現在已經基本消失。東莞市2000年高新技術産品産值達186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17%,初步形成了以電子資訊産業為主,先進製造技術産業、生物制藥産業、新材料新能源産業相應發展的高新技術産業群。

    珠三角地區先承接再轉移、邊承接邊轉移的産業動態化之路已經取得了成功。下一步,為了適應國內外激烈競爭的格局變化,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發展還將面臨以下三個層次的産業升級。一是産業間升級,即由輕型製造業適度轉向重型製造業。二是産業內升級,即由中低技術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向高技術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如瑞士的製表業在經受電子錶對傳統機械製表工藝衝擊後,主動作出適應,從精密機械製表到微型晶片製表工藝,重新恢復了在製表業上的競爭優勢。三是産業鏈升級,製造業可分為四個區段:組裝、零部件製造、核心部件製造、研究與開發,應由前兩階段適時轉向後兩階段。目前,一些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連同生産基地一道移至中國,説明國際産業轉移背後將是國際研發轉移,承接國際研發轉移的條件將更為嚴格,中國需及早作出應對性安排。

    需要對製造業加大扶持

    據海關統計,我國機械運輸設備進口在全國外貿進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1990年為31.6%,1999年增至41.9%,進出口逆差高達136.17億美元,為我國全部産品進出口順差的一半。我國一些高營利的高科技産品市場,如高精度數控機床、無線電話、轎車等,大幅度被外國或外商産品所擠佔。我國國內固定資産投資所需設備的68%依賴進口,無線電話市場的95%被外商佔領,高精度數控機床大部分靠進口,設備製造業丟掉了國內市場的2/3。從總體上看,我國産業技術主要依靠進口。我國裝備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急劇下降,極大地威脅著中國的國際競爭地位。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已刻不容緩。

    為鼓勵製造業的發展,國家應該針對裝備製造業制定可行的進出口政策。在不違背世界貿易組織各種規定的條件下,鼓勵購買符合使用要求和品質有保證的國産裝備,同時鼓勵裝備製造業到國際市場去競爭。在國內製造企業的努力和適當的進口政策保護下,必將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國際資本會涌入我國各個産業領域,國內的民營企業也會涉足裝備製造業。政府應制定一系列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規保護合法競爭,在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開放裝備製造業領域,讓多種所有制企業公開競爭,在競爭中發展裝備製造業,使其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發揮發動機的作用。

    《環球時報》 (2002年11月25日第十八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