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貨緊縮與中國製造業

    美國《微軟MSN》財富頻道2002年11月14日文章:通貨緊縮:中國製造(作者:吉姆尤巴/Jim Jubak)

    原文內容提要:短期內似乎還不會出現傷及工業利潤的全球性物價下滑。但是如果通貨緊縮趨勢一旦顯現的話,那必將是源自中國。

    回顧過去150年的歷史,你會發現美國經濟只有在兩個時期內出現過長時間的通貨緊縮。

    相信人們對這兩個時期記憶猶新。一個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物價在1926至1932年之間持續下降,在這段時期內,全世界的市場需求幾近崩潰。接下來,在1929到1933年之間,物價下降了24%,而失業率則下降了25%。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通貨緊縮,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談虎色變。

    但是另一個例子錶明,通貨緊縮的後果相當複雜,它會使人們喜憂參半。在南北戰爭結束後,全球日用品的價格開始了近30年的持續下滑。製造業商品的價格下降得尤其厲害。自1865至1879年,美國市場上的製造業商品以每年3%的速度迅速下滑。其下滑幅度甚至要高於“大蕭條時期”。

    但是伴隨著通貨緊縮並沒有出現生産和內需的崩潰。即使價格在下滑,但是産量卻在爬升。美國製造業的産量在1865到1879年之間,達到了6%的增長率。同時工人的工資水準基本未變。

    此時非彼時

    那麼上述歷史與中國有何干係?又與目前全球經濟通貨緊縮的奇怪現象有何干係呢?比較明顯的一點是,目前最有可能出現的通貨緊縮現象將會與1865到1879年之間出現的情形更加相像,而並非會重蹈20世紀30年代的覆轍。

    19世紀末出現的通貨緊縮源於全球商品供應的極度擴張,而與此相比,20世紀30年代的通貨緊縮則源於市場需求的崩潰。舉例來説,19世紀末,阿根廷、澳大利亞、南非以及美國都相繼成為小麥供應的新增長點,這令全球的農産品價格直線下滑。同時即“工業革命”之後的又一場製造業革命橫掃世界,這令鋼鐵、橡膠、石油等各種原材料的供應大幅增加。

    中國近些年8%的年經濟增長率甚至超過了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的發展水準,而美國當時的增長速度已經足夠使其成為世界製造業的統治力量。而且中國地大物博,廣闊的幅員使其完全有能力躋身於全球經濟強國的行列,並且在各個行業內實現産品供應的快速膨脹。

    19世紀的供貨膨脹之所以沒有最終導致大蕭條的出現,是因為當時的膨脹是建立在了生産力進步的基礎之上的。物價雖然降低了,但是人們的收入水準並沒有降低,工人們有能力購買更多的、由生産力更高的農場和工廠生産出的商品。

    窮與富

    迄今為止,中國似乎正在逐漸地遵循這條歷史證明過的老路。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社會孕育出了近四億“中産階層”,他們聽著CD機,用著電冰箱,還喝著咖啡。

    這並不是説這樣的通貨緊縮不會給一個國家的經濟造成衝擊。美國就曾經在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三次經歷市場蕭條和金融恐慌。為了能夠吃上自己的餡餅,芝加哥、荷姆斯泰德以及科羅拉多州的部分煤礦都曾經爆發過公開的工人暴動。

    中國也在感受著這種陣痛。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造就了四億中産階層,而且還造就了一億下崗工人以及兩億農村剩餘勞動力。工人們不滿于杯水車薪的養老金、缺乏獨立性的工會組織以及腐敗落後的企業管理。

    在19世紀,建立在全球生産力大提高之基礎上的通貨緊縮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力,不僅僅局限在一個國家之中。舉例來説,美國農場的生産過剩導致了歐洲的農業衰退。這一次,中國工業在家用電器領域內的生産過剩令美國、日本以及墨西哥等國感受到了工人失業的壓力。

    兩大隱憂

    那麼,將目前的通貨緊縮植入整個全球經濟中會給中國帶來怎樣的難題呢?

    首先,中國的國有銀行將繼續向那些根本不能賺到一個銅板的企業提供大把大把的銀元,以至於導致金融業的失衡,並隨即影響到商品供應的增長速度。目前,中國近37%的銀行貸款被認定為“呆帳”、“壞帳”,也就是説這些貸款的對象根本不能做出償還。儘管中國去年的GDP總值達到了7%的增長速度,但是中國17.4萬國有企業的平均利潤卻下降了1%。

    其次,中國領導人必須為越來越多的失業工人以及下崗工人的福利補貼買單。為了填補這些帳單,中國政府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增加出口。這將有可能導致貿易戰的出現,這一現象在20世紀30年代也曾出現過,並且使當時的經濟蕭條形勢接連惡化。

    如今一代的中國領導人已經認識到了上述兩個問題,但是他們是否有能力解決這兩個問題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中國銀行體系的改革步伐凝重,而且中國社會上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經濟都開始以服務業為發展導向,這使得中國在製造業領域內的出口增長顯得不是那麼地具有威脅力,這與30年前日本所面臨的境地大不相同。但是足夠的通貨緊縮與過多的通貨緊縮之間只有一條細如髮絲的界限,世界經濟不會有太大的搖擺空間。祝中國人好運!

    中國網2002年11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