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市場化考驗中國糧改  
鄧聿文

     據報道,自2001年浙江、福建、廣東等8個糧食主銷區全面推行糧食市場化改革以來,今年又有一些省份在省內局部自行放開糧食市場。這無疑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它標誌著中國糧食市場正在靜悄悄地發生一場革命性變化。

    民以食為天。對於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説,千百年來,讓老百姓吃上飯吃好飯始終是治國者優先考慮的大事。鋻於歷史上多數時候不能做到豐衣足食,在改革開放後,即使糧食走出短缺狀態,政府對糧食的控制也是很嚴的,糧食市場的計劃特徵非常明顯。

    世易時移。糧食早已由過去憑證供應的緊俏物品回歸到一般的普通商品。而且在前幾年,由於糧價保護,致使中國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糧食過剩。據估計,僅1997年末國家糧食過量庫存就可能超過2000億斤,為此糧食部門不得不大量虧損出口糧食。

    入世對我國的糧食生産流通也提出了挑戰。從積極方面説,入世可以促進我國農産品的市場化和自由貿易水準,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進程;可以促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私營糧食企業,形成以國有糧食企業為主,多种經濟成份並存的糧食市場主體。但是,入世也將在總量平衡、糧價、流通體制和流通格局、糧食企業等五個方面對我國尤其是主産區的糧食問題産生很大的衝擊和影響。

    為應對這些變化和挑戰,最近幾年,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並經歷了曲折的過程。1998年,我國實行了以“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聲勢浩大的改革,2001年又實行了放開主銷區糧食市場的改革方案,對1998年糧改方案作出重大調整。

    市場化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只能通過進一步發育市場的辦法來解決。有鋻於此,2001年,中央決定在8個糧食主銷區放開糧食市場、價格和經營。從有關方面的調查和多家媒體的報道看,放開銷區的改革已經取得了初步效果,特別是浙江的糧改,成效顯著。浙江的變化主要發生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定購”到“訂單”,確立了新型的糧食産銷關係;(2)從單一主體到多元主體,糧食市場體系建設全面啟動;(3)從自求平衡到優勢互補,促進了農業區域結構的優化。

    浙江的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是中國糧食市場化改革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業的效益和農民收入,並充分説明瞭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有效性。然而,我們也應看到,這畢竟是局部的市場化改革,如何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徹底的市場化改革,尤其是糧食主産區的市場化改革,還有一條漫長的路可走。這是因為,目前糧食問題主要集中在主産區,而且這些問題不單純是流通體制改革所能解決的。解決糧食問題必須要把流通與生産、貿易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現在的核心任務應該是著力解決糧食過剩問題,促使糧價回升。

    有關專家認為,這幾年,糧農收入下降,國家財政負擔增加,主要原因就是糧食過剩、糧價過低。如果能把糧食總量供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準,使市場糧價得到回升,國家就沒必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不必支付超儲補貼,糧農的收入也將相應增加,許多問題將能迎刃而解。

    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目前關鍵是要加快國有糧食企業的體制改革。根據一些學者的論述,其基本思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國有糧食經營企業與糧食局徹底脫鉤,不再承擔政策性收儲職能,使之成為純商業性企業。同時,各級糧食局單獨成立儲備糧管理公司,專門負責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性收儲,不再從事任何經營性活動;

    第二步,把城市的小糧店直接拍賣(拍賣的關鍵是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原企業管理者、職工、還有企業外其他人士,都可以可參與競拍,使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糧食零售領域;

    第三步,對於資産規模較大的國有糧食企業來説,則在裁減人員的基礎上進行股份制改造,如果企業虧損嚴重,可走兼併乃至破産的路子;改制後的企業由原企業經營者、原企業分流後的職工和新經營者共同持股,並鼓勵個人持股。與此同時,也要對糧食局進行改革,簡化其職能。

    

     《中國經濟時報》 2002年7月30日


專家稱放開糧食收購渠道宜早不宜遲
中國可能明年全面開放糧食市場
專家指出:糧食問題仍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糧食緣何競爭乏力?
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杜青林:中國政府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吉林敲響糧食競價交易第一槌
糧食流通“南進北出”有待形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