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糧食問題仍不能掉以輕心  

    “新東北現象”反映出東北地區糧食生産供過於求,也顯示了全國糧食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説明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已大大提高,糧食出現階段性的供過於求。

    但有關專家指出,對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仍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原國家糧食儲備局副局長趙淩雲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新東北現象”並不能完全代表全國糧食生産和流通的情況,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每人平均佔有糧食水準低(幾十年來每人平均糧食佔有水準在400公斤以上的,只有1996年到1999年四個年份)。糧食生産具有小農生産、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低、糧食産量不穩定、週期性比較明顯、呈波浪式前進的特點。近些年來又有類似週期性的情況出來。1998年糧食産量達到10246億斤,是歷史最高水準,以後連續三年下降,2001年糧食産量為9052億斤,三年減産1194億斤,減幅11.6%。而糧食消費始終呈剛性增長。這幾年由於庫存充足,市場供求還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對於糧食問題心態一定要調整,不要以為糧食多得“成災”,而忽視糧食生産。

    趙淩雲認為,保護農民尤其是糧食主産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是現時期國家糧食政策的一項基本內容,國家糧食局聶振邦局長也指出,要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堅決做到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

    他説,由於我國農業生産的整體水準還不高,農業結構不盡合理,種糧收入仍是農民尤其是糧食主産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必須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手中的余糧,這是目前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發展和維護農村穩定的重要保證。從幾年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看,中央確定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有效地保護了農民利益。

    如何穩定糧食市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專家説,首先,各地在糧食收購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保護價格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決不能限收、拒收和壓級壓價收購;要繼續實行優質優價政策,合理安排品種差價、等級差價;對於農民推遲交售低水分的糧食,要合理安排季節差價,鼓勵農民均衡售糧,增加售糧收入。

    其次,要採取有效措施,改善供求關係,拉動市場糧價回升,促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順價銷售。要立即停止分散銷售處理陳化糧,避免衝擊國內糧食市場等。

    三是合理調整中央儲備糧食的佈局,適當向糧食主銷區、戰略要地調撥一部分儲備糧;京津滬和東南沿海等銷區,要直接到主産區按保護價購買糧食,充實銷區地方庫存,以充分利用銷區倉容,緩解産區收儲矛盾等。

    中國經濟時報 2002年06月20日


中國糧食緣何競爭乏力?
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杜青林:中國政府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世界糧食峰會敦促消除饑餓和貧困 溫家寶闡述中國的立場和主張
各國農民要求世界糧食問題首腦會議關注糧食短缺
加強規範糧食批發市場和現代化建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