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糧食收購渠道宜早不宜遲  

    一邊是年産3萬噸的大型米廠難求一張糧食收購資格證,一邊是糧食積壓的農民找不到合適的買糧人。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儘管“糧食市場放開”已有兩年多,但由於這種“放開”只限于價格,市場準入的門檻卻高不可攀,導致目前糧食市場的供求無法平衡,農民仍有賣不出糧之虞。

    今年4月以來,上海一直陰雨相間,使得市郊的小麥不但含水量高,赤霉病發病率也很高。小麥畝産由往年的250公斤下降到不足150公斤。按照今年39萬畝的種植面積計算,小麥産量大約只有5.8萬噸,比去年減産近一半。“減産”與“減質”本來就使農民這趟夏糧種虧了,而糧食收購渠道不暢則加重了這份負擔。

    據了解,目前除了國有糧食企業外,本市有資質收糧的民營企業僅166家。過高的市場門檻使不少想收糧的企業“望糧興嘆”,農民卻難尋合適的買家。統計顯示,由於小麥品質普遍不過關,至6月底,本市國有糧食收購企業只收購了7000噸的小麥,不到去年的十分之一,收購價格也由去年每50公斤49元跌到39元。而要靠區區166家企業和農民自己,顯然無力消化剩下的5.1萬噸小麥。從收糧現場反饋的情況看,農民對狹窄的銷售渠道頗有怨言。

    那麼,目前的市場門檻究竟有多高?記者手中的一份“準入制度”有明載:凡糧食經營企業必須是註冊資金不少於50萬元、上年度年經營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凡用糧企業必須具有1萬噸以上年加工量。而實際的準入條件比文件規定的更為苛刻:如註冊資金已悄悄地從50萬元上漲到200萬元,更有一些各方面都達標的企業不知為何總也過不了那道審批的坎兒。據了解,今年本市連一張資格證都沒有發放。

    從2000年本市放開夏糧價格起,有關部門就確定了“適當放開糧食收購渠道”的配套政策。現在看來,這個配套政策並未真正落實。糧食部門認為,之所以不能降低市場門檻主要是出於糧食安全的考慮,專業人士則認為:糧食安全的關鍵在於監管,與放開收購渠道並不矛盾。問題的癥結在於,糧食主管部門自身充當了“裁判者”和“運動員”的雙重身份,本能地會去保護其麾下的國有糧食企業,他們每批一張證書,都會為自己增添一個競爭者。專業人士認為,一個半開放的市場最終會阻礙糧食市場體制的健康發展,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開放糧食收購渠道宜早不宜遲。(劉芳)

    

     《解放日報》 2002年7月10日


新疆糧食流通體制實行重大改革
中國可能明年全面開放糧食市場
專家指出:糧食問題仍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糧食緣何競爭乏力?
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上海放開糧食收購價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