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産品出口呼喚“航空母艦”  

    加入世貿組織後,誰投身到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去競爭,把我國農産品打出去?山東、江蘇和浙江等省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要有效提升我國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培育和壯大市場競爭主體。

    “提籃小賣”難敵跨國公司

    國際農産品競爭,實質是大型的、跨國的農産品加工和銷售企業間的競爭。江蘇省農業廳廳長劉立仁説,加入世貿組織,儘管使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産品增加了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但誰去競爭、怎樣競爭卻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品質怎麼控制、標準如何統一,怎樣才能進入國際市場、進入國際市場的快速通道在哪、國際市場的規則是什麼,諸如此類問題都是一家一戶小生産或缺乏實力的出口企業難以解決的。因此,當務之急應儘快培育、壯大競爭主體,組建具有綜合戰鬥能力的“聯合規隊”。

    目前,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龍頭企業普遍存在生産規模小、産品品質差、品牌不強的問題。記者調研發現,在沿海一些農産品出口基地,不少出口企業不僅規模小、競爭力差,而且由於缺乏行會協作機制,有時為爭奪國際市場常常互相壓價,搞低水準、無序的惡性競爭,內耗損失慘重。

    山東省安丘市魯東公司我國一家規模較大的大蔥出口企業。業務經理朱建輝説,近幾年儘管公司蔬菜出口量不斷增加,出口價格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比如1999年,公司出口4100多噸大蔥,到2000年出口量增加到5100噸,但價格比1999年還低,等於白送了人家1000噸。

    他認為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許多小企業缺少獨闖國際市場的實力,只能靠自相殘殺來競爭。安丘目前有二、三百家大蔥出口企業,惡性競爭的結果不但擾亂了正常的出口秩序,使企業效益下降,甚至還受到了主要進口國的反傾銷制裁,致使一些農産品被迫退出國際市場。

    現實的差距還在於,我國不少農産品出口企業實際上只充當了進口國企業的代理商的角色。近年,日本超市上相當一部分蔬菜來自我國山東,但日本普通消費者中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蔬菜産自中國。在日本市場,我國很多高品質的農産品用的都是日本外貿企業的品牌。這種的現狀使我國農産品出口處於被動地位,只能看進口國企業的臉色行事。

    山東諸城外貿集團公司是我國競爭力比較強的農産品加工出口企業。公司副總經理李盛林説:“龍頭企業如果只搞粗加工,甚至只是代外商收收産品,就很難逃過國外的技術封鎖。為迎接這種挑戰,我們從2000開始,就與美國客商合作開發了10個深加工熟肉製品項目,出口形勢很好,今年預計出口3萬噸左右。”

    一些企業主建議,國家應對龍頭企業採取適當的扶持政策,幫助它們做大做強;同時大力發展各種出口産品行業商會、協會和仲介組織,維護正常的出口秩序。

    競爭主體與農戶迫切需要結成利益共同體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俞敬忠認為,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如果沒有有效的組織,不僅難以生産出高品質的産品,而且在世貿規則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也不強。比如反傾銷,需要農民自己的組織首先提出來,而我國恰恰缺少這種組織。近幾年,國外針對我國反傾銷已有480多起,而我國針對國外的反傾銷只有14起。

    在沿海一些農産品出口基地,不少企業主抱怨,農産品品質差的主要原因不在加工環節,而在生産環節,企業沒有辦法控制千家萬戶的小生産。安丘市頤和公司為保證出口産品品質,曾利用訂單農業的形式,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産,並明確規定了技術標準,發放了禁用化肥、農藥清單,但産品收上來一檢測,品質還是不過關。經理李鳳倫無奈地説:“企業雖對農戶有品質要求,但沒有硬性手段,我們又不能天天蹲到地頭上看著他生産。”

    “群龍騰飛,才能與狼共舞”。江蘇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顧益康將入世後的單個農戶和小企業比喻成一隻只羊,而把國外的大公司、大集團比喻為一匹匹兇猛的狼。他説,通過産業化的方式,將這些“羊”組織起來,培育成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龍型經濟,形成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組織、專業農戶相互依託的組織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競爭的資格。

    “保護了農民,就是保護了生産力,也是最好地保護了自己。”山東諸城外貿集團公司總經理王金友認為,競爭主體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是雙贏之舉。

    1992年,出口日本的肉雞市場發生了波動,為讓農民每賣一隻雞凈賺一塊錢,山東諸城外貿集團公司咬牙賠了2000多萬元,但農民養雞的積極性未受影響。1993年下半年肉雞市場復蘇,公司一下子賺了3億元。

    王金友説:“我們正是由於兩眼盯著市場,雙手拉著農民,與農民共興衰,才能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了5300多個農民養雞場,培育起1.5萬個禽畜飼養大戶;公司也因此發展成擁有60個自屬企業、16個中外合資企業,總資産26億元的國家大型企業。入世後,我們對500家養雞5000隻以上的農戶,每戶無息借款3萬元建設標準化雞舍,並簽定了兩年的收購合同,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突破品質難關,應對國外的技術封鎖。”

    吸引“三資”培育競爭主體

    記者調查發現,眼下,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正以蓬勃之勢投身農業競爭主體建設。江蘇省這3種形式資本開發農業總額已超過160億元,涉及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果品、茶葉、蠶繭、肉禽蛋奶、水産等幾乎所有農業領域。

    江蘇省農林廳廳長劉立仁認為,入世後,我國農業能否化被動為主動,引導“三資”開發農業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三資”引入農業不僅解決了農業投入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了機制問題,把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産業化經營及科技興農在一個新的層面上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農業應對入世的基本對策。

    溧陽市德盛集團是泰國獨資的食品加工企業,以加工出口膨化食品為主。這家企業在天目湖一帶建立了1.1萬畝的有機大米生産基地,與農戶簽訂了品質要求較高、收購價格優的合同,對農戶生産進行全程監控。不久前,這家企業的主打産品米果取得了歐盟有機食品證書。

    以出口甲魚為主的杭州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運用新技術研製出了3個甲魚加工新品種,品質大大提高,今年出口訂單已達l00多噸,比去年增加近兩倍,而且價格也提高了1倍左右。

    目前,我國東部農産品出口大省從政策優惠、簡化手續、降低稅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大力吸引“三資”進軍農業。一些地方在成功引進資金、技術、管理和農業新品種的同時,也帶來了國內農産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江蘇省昆山市投資4億多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到去年底共引進農業項目121個,合同利用外資4.67億美元,建起了l00多家國際競爭力較強的農副産品加工企業,原本外銷困難的農産品如今已通過許多渠道走進國際市場。

    新華網 2002年06月20日


農産品出口:價格優勢緣何未能成為競爭能力
黑龍江省優質農作物播種面積達80%
黑龍江省“綠色”農作物已佔1/10
北京建成200多家農産品安全生産基地
美國對中國農産品貿易順差迅速擴大
農民土專家帶動菜農增收4300多萬元
魯、蘇、浙農産品如何縱橫國際市場
農産品無公害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目標
專家建議建立農産品進出口預警機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