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綜合治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

顏安生

    一九七九年,中國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的利益與生産成果直接掛鉤,從而激發了中國農民空前的生産積極性;為了鼓勵農民搞好農業生産,多産糧食,中央從一九八一年開始,連續四年發出了關於農村改革與農業生産為內容的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初期幾年時間的風調雨順,中國的糧食生産年年大豐收,糧食産量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從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五年這段時期,是中國糧食生産的黃金時期,但也是多種有利因素偶合的一個結果。 

    經過八十年代初期糧食連續出現的大豐收後,部分人甚至認為,歷史上困擾中國人民幾千年的糧食問題將一去不復返。但是,一九九六年後,由於農村改革釋放的政策效應逐漸減退,農産品市場發育不良,農用物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民不再像改革之初那樣産出越多,得益越多,甚至相反,産出越多虧損越多;同時,中國的經濟改革開始由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村改革非但沒有下文,農民還承受了沉重的負擔,即農民承擔了過多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攤派和雜費;再加上不法分子假冒偽劣農資和種子的坑農行為,致使農民苦不堪言。上述種種因素嚴重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直接導致了一九九六年以後糧食生産徘徊不前甚至出現減産。

    近十年來,一方面農村承包政策基本穩定不變受到農民歡迎,但另一方面那些侵蝕農民利益的非法行為、挫傷農民積極性的土政策和不合理的工農産品價格關係,不但沒有改善、減輕,反而更加嚴重。特別是在發展經濟過程中,由於地方官員素質低劣和眼光短淺而引起的對資源的掠奪,給中國的農業生産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導致自然災害頻生。此外,中國農業科技一直是只‘跛腳鴨’,即使是最近幾年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也不到百分之五十,與發達國家百分之七十到九十的貢獻率相比相差甚遠,這一直是制肘中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的重要因素。 

    設想一下,假如目前出現與八十年代初期相反的歷史偶合,即連續幾年出現自然災害,糧食生産連年減産,國際市場糧食匱乏或有關産糧國進行封鎖,那麼,中國將會出現一番怎樣的景象?二000年中國糧食再一次出現大減産,這實際上已發出了一個警告:中國仍然沒有真正解決糧食問題,必須儘早儘快尋求解決糧食問題的對策。

    中國糧食問題的出路既要借鑒國際經驗,又必須充分依據中國的國情。八十年代以前,中國糧食生産完全按戰時狀態要求進行,因而是百分之百地獨立自主,但時過境遷,世界和平已成為主旋律,中國正在加速溶入全球化,中國解決糧食需求問題也應放眼世界,在世界範圍內進行部分調劑,把國內那些不適合種糧的土地退耕還林、還草,為糧食生産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政府也是這麼做的。從目前影響中國糧食生産的諸因素來看,採取單項措施恐難奏效,必須通過政府、社會和市場的力量,齊頭並進,採取綜合措施:規範對農村的收費,以解決農民負擔問題;理順工農産品的比價關係,以收窄日益擴大的‘剪刀差’;建立健全經濟法規,嚴格執法,以打擊各種‘坑農’行為;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廣和普及農業科技成果,以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加強環境與資源的保護,以形成農業永續發展的條件;引導億萬農民進入市場,積極促成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以解決糧食等農産品的買難賣難問題;等等。經過二十年來的經濟積累,中國該是有能力解決糧食問題的時候了。

     《香港商報》 2001年01月04日

相關新聞

2000世界糧食日:免於饑餓的千年

中國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06公斤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