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辯證看待糧食過剩

    當前我國糧食生産大於消費,庫存積壓,出現了“過剩”,對此必須正確地分析認識。

    首先應該肯定,當前這種糧食“過剩”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糧食“過剩”支撐了社會穩定,對下崗職工來講,糧多價穩有飯吃是至關重要的;糧食“過剩”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為農業結構乃至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奠定了基礎,提出了新課題,開闢了新前景。僅此而言,糧食“過剩”功不可沒。當然,糧食“過剩”帶來庫存包袱重,財政負擔重,但正如中央領導同志所説的,這是一種“愉快的負擔”,是前進中的困難,不管怎麼説,糧食多了總比少了好。

    其次,要充分認識到,當前這種糧食“過剩”有4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階段性的“過剩”。我國糧食長期處在緊張平衡狀態,糧食多只是近期的少數年份,標誌著我國糧食生産和消費已開始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預計2030年人口峰值16.5億,如果每人平均佔有量保持400公斤,需要6600億公斤,而目前産量只有5000億公斤左右。因此,從長遠來看,目前這種"過剩"是階段性的。二是結構性的“過剩”。當前玉米多,大米多,小麥、大豆需要進口。從品質上看,一般品種多,優質專用品種少,為調整糧食生産結構提出了新的任務。三是地區性的“過剩”。糧食多主要在主産區。目前糧食調出多的省份每人平均佔有量大都在400多公斤,而一些每人平均500多公斤的發達省份卻需要調入。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很不平衡,這種"過剩"也帶有地區性和不平衡性。四是暫時性的“過剩”。我國經濟正面臨著兩個根本改變,即市場化和城市化。預計未來20年城市化將由目前的30%增至50%以上,這"兩化"將導致消費結構的變化,即糧食需求總量不斷增加,口糧減少,肉蛋奶消費量成倍增長。據專家預測,今後20年,肉消費量將增長2倍,蛋消費量將增長1.5倍,奶消費量將增長3.7倍。屆時國內玉米自給率75%,需要進口25%。未來小麥進口要減少,大米出口要增加,玉米進口要大量增加。目前美國玉米生産成本每公斤0.3元,河北省0.52元。由於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産,我國玉米生産成本很難大幅度下降,加入WTO後,進口玉米勢難抵擋。專家預測,今年年底糧價可能上升,2005年後可能下降,惟玉米價格會持續上升。因此,當前這種糧食"過剩"是暫時性的,過渡性的。從長遠看,基於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我國糧食不可能真正持久"過剩"。

    第三,對糧食的多與少、糧價的高與低必須謹慎看待,不可盲目吵作、颳風。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出現了幾次"賣糧難",也出現了幾次"搶購風",糧食總是在多了多、少了少之間扭秧歌。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國的糧食平衡很脆弱,多一點不得了,少一點了不得,其實多的時候並非那麼多,少的時候也並非那麼少。目前糧食庫存大,實際是國有糧食部門一家庫存大,另外三家不存糧了,即消費者不存了,農民不存了,加工企業不存了,庫存都集中在國庫,這就顯得吃不消了。順價銷售難,難就難在價格不順,收購價高於市場價。有些人認為壟斷收購就應該壟斷糧價,有了保護價就不應該再有市場價。其實市場價格始終是客觀存在的,是由市場供求和價值規律決定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統購統銷關閉糧食市場幾十年,尚且一直存在市場價,何況實行市場經濟的今天。糧食價格有兩塊"板"不可突破,一是不可頂破"天花板",即國際市場糧價,二是不可踏破"地板",即生産成本。目前國內糧價已頂破"天花板",特別是庫存高價糧,價位更高,順價銷售豈能順?日本、南韓的糧價也高於"天花板",但背後有財政支撐。實踐證明,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我們在糧價上做文章已經做到頭了,與其提價護農,不如在降低生産成本上做文章,制止濫施化肥農藥,採取抗旱節水措施,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現在又有一種傾向,一説糧食多了,要調整結構就大減面積,狠壓産量,似有競相壓産之勢,這確實令人擔憂。糧食生産上去不容易,掉下來輕而易舉,而且一旦掉下來,會幾年緩不過勁來。因此,面對糧食"過剩",必須保持清醒頭腦。調整農業結構是個長期過程、漸進過程、系統過程,不能企圖一蹴而就。從長遠來看,我國糧食生産必須保持穩定發展,謹防大起大落大折騰。

    糧油市場報 2000.12.11

相關新聞

中國農業——劃時代的奇跡

非洲缺糧形勢嚴峻

2000世界糧食日:免於饑餓的千年

中國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06公斤

全球饑餓人口達八億

農業比原子彈更重要——謝國民談“新世紀興農之道”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