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賦:增加農民收入出路何在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一些支撐農村經濟老的經濟增長點作用在減弱,如何繼續保持農民收入不斷增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隨著加入WTO這種新形勢,我們應著眼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領域,為農民收入增長尋求新的來源。

    增加農民收入,具體講有“三條出路,一個思路”:

    第一條出路是,要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高産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這是新形勢下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保持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的根本途徑。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現在對增加農民收入最具影響的新情況、新問題是:主要農産品已由長期短缺變成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農業發展不僅受到了資源約束,而且越來越受到市場需求的約束。必鬚根據這種階段性變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適應市場對農産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要從注重産量向穩量提質轉變。由於農産品充裕了,生活水準高了,使得人們對農産品的品種和品質的選擇成為可能。解決農産品“賣難”的問題,不僅能賣出去,還能賣個合理的價錢,關鍵是解決品種和品質問題。從目前市場上看,好東西還是能賣出去的,而且與“大路貨”差價很大。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一定意義上説,優質化就是市場化,優質才能高效。不解決品種和品質問題,就會出現增産不一定增效、豐收不一定增收的問題,甚至可能由於豐收谷賤傷農。因此,農業生産必須面向市場,由市場容量來決定産量,由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來決定品種結構和品質檔次。在穩定總量的基礎上,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更多地放在提高農産品品質上。由於目前種植業還是多數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大力改善優化農産品品種品質,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在提高種植業水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産品加工業,促進農畜産品的轉化增值,這是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建立有利於農民增收的産業體系和利益機制,使農産品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更多地向農業回流,提高農業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是通過農業産業化,可以解決農業的“一進一齣”問題,即科技進入農村,農産品進入市場,提高農業的科學化水準和市場化程度。二是通過農業産業化,可以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規模經營、集約經營。三是通過農業産業化的龍頭企業,將農戶和市場緊密連接起來,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機聯繫起來,從而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農業經營體制和運作機制。

    第二條出路是,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産業轉移,農業人口向小城鎮轉移,這是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重要渠道。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最大的難題是農業資源少,農民太多。龐大的農村人口基數,降低了每人平均農業資源佔有量。即使農業産生很高的回報率,但由於規模上不去,農民收入也難以有較多增加。從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村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實踐看,農民增加的收入中很大一塊是轉向經營非農産業得到的。而農村人口減少,從而增加農業人口資源佔有量,並通過非農産業對農業的反哺,反過來又可以使經營農業的人口收入增多。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做好增加非農收入和減少農業人口這兩篇文章。一方面,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特別是發展以農副産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鄉鎮企業相對集中,帶動農村第三産業發展,引導農民向小城鎮轉移,逐步減少農業人口。這兩篇文章做好了,不僅農民收入可以大幅度增加,農民生活品質也可以不斷提高,農村社會面貌必將大大改觀。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過程和一般規律,加速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的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農業佔國民生産總值不到20%,但農村人口卻佔70%。這是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約束,也是在目前的生産和消費水準上出現工業品過剩和農産品賣難的主要原因。因此,從長遠看,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加法減法一起做,在開闢多種增收渠道的同時,逐步減少農村人口。

    第三條出路是,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強對農業的支援和保護,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我國正處於加速工業化的發展時期,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這個時期是農業發展容易出問題的時期。工農業關係處理好了,兩者可以相得益彰;處理不好,不僅農業會出現萎縮,也會拖工業化的後腿。因此,國家必須更加注意支援農業,確保農業穩定發展。要繼續貫徹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首位的方針,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國家的投入主要用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開展農業科技以及流通、資訊服務等方面,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田水利建設和農産品市場設施建設,可以幫助農民減少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降低農業生産成本,而且還有一部分投資可以通過農民出工等形式直接轉化為農民收入。近兩年,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幅度增加了農業特別是水利和生態建設的投入,對於提高農業生産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效果十分明顯。因此,在這方面加大對農業的支援力度,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加入WTO以後,國家對農業支援的一個符合國際慣例的重要手段。要從投入、政策和服務三個層面給農民生産經營創造環境和條件,把農業投入的著重點放在改善農田水利、市場建設和農産品儲藏、保鮮等基礎設施上,以及科技服務和資訊服務上,使國家的有限財力支援與農民經營主體的自身努力結合起來,發揮更大作用。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農民的生産經營條件還比較落後,國家的這種支援對於穩定提高農業水準,從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個思路就是,在當前農民增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要下決心減輕農民負擔,下功夫降低生産成本,以切實減少農民的支出。

    減負就是增收。現在農民負擔重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頭稅(農業稅)輕、二稅(提留統籌)重,三稅(集資攤派)是個無底洞”。儘管中央三令五申,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加重農民負擔的勢頭有所遏制,但問題並未根本解決。一些地方“三提五統”中高估農民收入,農業特産稅和屠宰稅按人頭和按田畝平攤,變相強迫農民以資代勞,亂集資、亂攤派、亂收費屢禁不止,農民實際負擔在10%以上,少數在20%以上,群眾反映非常強烈。農民負擔重,不僅直接減少了農民的收入,而且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從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都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説,減負就是增收,減負才能增收。

    目前由於農産品出現階段性、結構性剩餘,農産品價格走低的問題一時難以明顯改善;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鄉鎮企業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也在減弱,農民外出打工的困難增多;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還需要一個過程。在農民增收困難、渠道還不多的情況下,尤其要注意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休養生息。減少農民的不合理開支,可以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這對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要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中央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規定。要下決心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鄉鎮政府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加強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上來。現在,一些地方“辦了一些不該辦的事,養了一些不該養的人,收了一些不該收的錢”,這是農民負擔減不下來的主要原因。必須在工作的指導思想上解決問題,在農村辦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當地經濟發展水準、財政和農民的承受能力,都不能違背農民意願。決不能再搞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達標升級、集資攤派。要標本兼治,以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為基本出發點,改革農村稅費制度,依法從分配上理順國家、集體、農民三者利益關係,將農民負擔管理納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

    節本就是增效。要依靠科技進步,降低農業生産成本。現在,對於提高科技在農業增産中的貢獻率,各方面是比較重視的,採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還必須看到,對於發揮科技作用節約生産和流通成本,從而提高農業的效益,還研究得不夠。目前,由於技術相對落後,我國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特別是農民在用水、用肥、用電、用油、用地等很多方面,浪費比較嚴重。不少地方,農産品産量很高,但秋後算賬,收入卻增加不多,關鍵是生産成本過高。據測算,從1988年到1996年,糧食、棉花、油料畝産分別增長了27.6%、14.7%和23%,收購價格指數分別增長了172.9%、203.9%和79.6%,而同期總成本卻增長了274.3%、309.9%、229.3%,遠遠高於畝産量和收購價格指數的增長幅度。這説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有很大的潛力,應當把推動農業節本增效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

    節本增效,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跟不上,僅靠增加物質投入,只能造成成本增加,收益遞減。過去我們比較重視增産技術,現在我們比較重視提高品質的技術,但還要重視節約成本的技術。要突出抓好以提高投入産出水準為目的的節本增效技術。現在不少地方,化肥、農藥施用量過多,不僅造成浪費,還導致土壤板結,污染農田,危及人身健康。推廣配方施肥、深施化肥和生物農藥等技術,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還可以有效解決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既可以節水,降低生産成本,又可以帶動施肥技術提高,農業耕作制度變革,改善生態環境。要向農民廣泛宣傳節本增效的意義,對農民進行節本技術指導,開發節水、節肥、節種、節藥、節電等技術設備,使農業節本成為農民經常性的、普遍性的自覺行為。如果全國9億農民都能這樣做,這將是一筆增收的大賬。(農業部副部長 韓長賦)

     《人民日報》2002-5-16


給農民增收找出路 小麥的“産業鏈”有多長
首季農民增收 説明什麼
電信業力求“增量又增收”
李曉西:農村增收八字方針
農民增收:有利與不利並存
確保農民增收的四個辦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