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禮儀文明

     近些年來,中國人對外交流日漸增多。但由於缺乏對外國文化的了解,一些人在與外國人交往時,常常按照自己的習慣詢問對方“上哪兒?”“吃了嗎?”“每月賺多少錢?”……。實際上這是對別人隱私權的不尊重。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禮儀。與外國人交流,需要了解這方面情況,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和習俗。以接電話為例,不同國家的人接電話時詢問的方式就不相同:美國人只是簡單而又親切地説一句“嗨!”,德國人則首先把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俄國人一般説“我在聽著!”,法國人好奇地先問“你是誰呀!”,義大利人則彬彬有禮地説“準備好了,請您説吧!”,英國人卻是首先認真地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對方----如果不了解這些習慣,無論接到哪國人打來的電話,就先問人家“找誰?”可能話聲沒落,就增加了隔膜,如果先送上“您好!”,就會使人感到親切。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孔子也説“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中國最早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其後各朝各代都制定有禮儀典章。禮儀,凝結了民族的品格,見證了民族的成長,陶冶了民族的情操,撫育了民族的風範,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産生過重要的影響。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出現了斷層,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正常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扭曲。人們在享受日益富裕的物質生活時,卻出現語言出軌、行為脫序、禮儀喪失的現象,以至出現“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來罵娘”的奇怪現象,數千年的“禮儀之邦”至今也沒能摘掉“世界吐痰大國”的帽子。

    

    可見,社會的進步不僅體現在物質的充足和技術的先進上,更體現在人文方面。人需要活得理智、清醒、文明,在享受豐富而健康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還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促進全社會成員健康人格的構建,需要重建禮儀,讓人們心靈相通、友好相處,在和諧的社會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心靈上的滿足。這就需要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禮儀的基礎上,重建新的、比較完整的禮儀,讓中國在成為經濟強國的同時,也成為世界文明大國。

    

    

    人民網 2002年2月04日


真實再現與文化審視──評季宇的長篇歷史紀實小説
走進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梁曉聲圓了老師夢
你的溫柔我的文化——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記了》
四川構建文化生態旅遊環線
文化部詳解新音像製品管理條例
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啟動 
中國僑務新觀察:加強華文教育 弘揚中華文化
文化部春節晚會《春暉》製作完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