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啟動 

陳蓬

    為全面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産,“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近期將啟動。

    此次工程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文化部等單位主辦,主要任務是面向全國各個民族與特色區域進行文化遺産的考察和記錄其資料等工作,準備採用文字、攝影、電視等方式紀錄,並陸續將其製作成電視片播映或編輯成圖書出版。全國及各地民間文藝家協會的5000余名會員都將參與這一工程。

    什麼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産”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白庚勝認為:中國文化可以分為上層文化、中層文化、下層文化。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又可以分成俗文化、雅文化、以及精英文化,所謂的民間文化指的是其中的下層文化和俗文化,它是最基本的國民——農民、市民的文化。民間文化遺産從廣義上講,包括了四大內容,即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文學以及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是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約定俗成而成為制度化的行為、思維模式和社會團體。民間藝術指地縣歌舞團以下的民間團體在老百姓中間進行的歌、舞、樂、剪紙等等藝術形式。民間文學又可以稱為口頭文學,它是相對於用文字創作的文學而言,口口相承,包括諺語、謎語、神話、傳説、故事等等。而這裡的民間文化則包括了以上三中所沒有包括的民間信仰、制度等口頭文學和藝術。總之,各類戲曲和相關的面具、道具、服飾製作工藝;民族、民間舞蹈、節日舞蹈、祭祀舞蹈、禮儀;民族、民間音樂以及樂器製作工藝;各種民間美術、傳統工藝、手工藝,如織染、刺繡、雕刻、陶藝、剪紙、年畫等等都屬於民間文化遺産。

    白庚勝指出,中國民間文化遺産現狀岌岌可危。

    中國目前正面臨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期。特別是目前中國加入了WTO之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正面臨全方位的開放,隨著全球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民間文化遺産必將受到西方文化的全方位衝擊。中國農民也正在向市民轉變,傳統文化存在的空間也由田野、鄉村向都市空間過渡,中國傳統的田園牧歌式文化情調正在被一種高速度快節奏的文化情趣所代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形象思維、形象審美也正像化數字的、邏輯的思維方式轉變。

    白庚勝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承傳面臨斷層。例如大量歷史名城、歷史街區等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建築群都面臨著急劇消亡的厄運。而文化具有一次性和不可在生性,一旦一種文化消失,就永遠也不可能復活。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就是要像保存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來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像拯救瀕臨消失的物種一樣來拯救我們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把現存的各種民族的文化用實物、聲音、文字、圖像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保存下來。

    參加該項計劃的專家、學者們都認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包括對民間文化遺産的搶救、保護、傳承、轉型、開發等方面,而其中必須以搶救為先導和工作重點。這一工程必須有政府的支援,知識分子的參與,運用高科技的手段,將文化遺産向文化産業轉化。白庚勝還例舉了納西古樂的成功例子,在宣科博士的努力下,納西古樂不僅免於滅絕,而且成功實現了優化,走向世界,同時也帶動了雲南省旅遊業的發展。

    白庚勝還強調,加強對於中國民間文化遺産的保護保存,儘快制定相關法規也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此次“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民間文化進行國家級搶救、普查和整理的巨大工程,也是文化人進行文化尋根、喚醒民眾文化意識、普及優秀文化遺産的文化行動。它將歷時10年,分為兩個階段,規模遍及全國,目前,該項計劃的發起者們正在積極爭取政府有關部門的財政支援。

    中國網2002年1月30日


中國僑務新觀察:加強華文教育 弘揚中華文化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文化遺存將獲保護
中國“辛辣文化”與“辣椒革命”
劉玉珠:入世後文化産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林晨輝:“十五”時期我國的宏觀環境與文化産業發展
韓永進:“文化産業”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
李順德:文化産業與智慧財産權
李建國:民營經濟開發文化旅遊資源的成功探索者研究報告
朱建民:介入文化産業,投身藝術市場運作──寬視的求索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