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政府——代表委員縱論機構改革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6日“浮出水面”,在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中引起強烈反響。話機構變化,議職能轉變。代表們指出,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必將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必將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邁上新的臺階。

    更具革命性的改革

    多頭管理一直是近年來經濟運作中的突出問題,對此,來自企業的代表們感受尤深。“以浮法玻璃、小火電等為代表的重復建設按下葫蘆浮起瓢。這種現象是多頭審批管理,難以協調把關所致。以浮法玻璃為例,擁有項目審批權的有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等,各省的計委、經貿委也有一定的審批許可權。你批幾家,我批幾家,不經批准建幾家也沒有人管理,很難從總量上進行控制。”他們認為,“不僅如此,有的部門既是決策者,又是執行者,還是監督者,集三任于一身,非常容易造成暗箱操作,滋生腐敗,敗壞黨和政府的形象。”

    新的機構改革方案,不但合併了交叉的職能,而且按照“決策、執行、監督”對各部門進行重新排序,特別加強了監管的職能,使機構在制定平等遊戲規則的同時,真正扮演一個權威而公正的裁判。李振江代表説,這種體制的羈絆一旦掙脫,將為不同的市場主體提供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更大地釋放社會各方面的創造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動力。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首先接受挑戰的是政府管理部門。”陜西銅川市委書記王東峰代表説,“無論政府的治理理念,還是社會管理職能,需要發生重大的轉變,從過去的較多管制、審批,轉變到服務和引導上來。不改革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就無法適應開放型經濟的新發展。”

    代表們認為,綜觀過去的歷史,每一次機構改革,都將擺脫有形、無形的羈絆,促進生産力的發展。從最初的政企分開、放權讓利到黨的十六大提出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可以看到機構改革正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方向邁進,社會財富的源泉更加充分地涌流。

    改革進入“深水區”

    “成立國資委,我舉雙手贊成。國有資産總量近11萬億元。這麼一大筆資産,長期以來看似大家都在管、實則無人真正負責。今天,這個問題終於開始解決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郭松海教授説。

    我國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現有的“國家統一所有、地方分級管理”模式已實行了50多年,諸多矛盾日漸突出。郭松海委員説,“國有資産的産權歸財政部管、投資權歸國家計委管、日常經營歸經貿委管、人事權歸大型企業工委管,另外還有主管的部局。這種多頭管理的結果是,有權有利的時候大家都爭著去管,需要承擔責任時大家就互相推諉,誰也不想管。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了國有資産管理上的低效和實際上的缺位,改革勢在必行。”

    在宏觀經濟管理方式上,同樣存在類似職能分割的情況。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倪永康説:“長期以來,基本建設歸計委管,技術改造歸經貿委管。這種按擴大再生産和簡單再生産的劃分方法已使用100多年了,明顯不適應現在經濟發展的要求,社會發展到今天早就不能這樣劃分了。”

    説起機構改革,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諸城市外貿集團公司總經理王金友講了一個小故事:現在每出口一個種雞蛋要交納0.05元的檢驗費,出口一隻種雞交納檢驗費0.2元。算下來,每出口一噸雞肉大約要分頭向有關部門交納各種費用800元,相當於每噸出口雞肉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這種職能分散、多頭管理不但增加了企業負擔,還延誤商機,一點也不經濟。對政府部門的部分職能進行大幅度整合,是這次機構改革的顯著特點。楊先龍代表説,從方案看,分散在各個部門的相關職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國有資産、宏觀調控、金融監管、流通體制、食品安全和安全、計劃生育管理等7個清晰的管理線條,比過去明顯順了。機構改革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代表們認為,這次改革的關係重大,任務十分艱巨。既要把握時機,堅定不移地邁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慮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審慎地推進改革。

    不只是數量和名稱的變化

    機構改革,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次改革雖然看上去機構變動不多,但由於涉及的部門在政府管理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更為引人注目。

    從數量上看,這次機構改革後,國務院組成部門由29個減少到28個,但由於職能整合涉及的領域是國有資産、宏觀經濟管理、金融、食品衛生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量級”部門,其意義非同一般,如此大的改革決心與氣魄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而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並沒有把目光僅僅停留在數量的減少和名稱的變化上,他們注意到了這次機構改革的實質性內容。

    代表們認為,這次機構改革是在過去5年政府機構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的基礎上進行的,更具革命性。來自國有企業的吳黨生代表説:“當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具有相當規模時,政府機構職能的分割對國有經濟的制約就越明顯。改革後,國有資産由國資委一個機構管理,並且明確只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不得干預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等於是為企業松了綁。”李宗柏代表的視線向縱深延伸:調整和完善機構改革設置還只是手段,構建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才是目標,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所有政府機構職能的轉變。職能不轉換,精簡必反彈,改革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代表們認為,這次機構改革使部門職能分工更加明確和清晰。改革後,無論是新成立的部門,還是其他部門,都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革管理方式,建立起新型政府。陳曉燕代表説,政府職能應從5個方面轉變: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從利益型政府向中立型政府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神秘政府向透明政府轉變,從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形成一個新型的行政管理體制,為經濟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李邦良代表説,推進電子政務就是轉變職能的一種有效手段,刻不容緩。目前我國已有2200多個政府部門的網站,推出了各種網上辦公業務。但缺乏統一規劃,服務並沒有完全到位,必須加大推進的力度,使其成為政府職能轉變的“助推器”,傳遞政令的“千里馬”,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不少代表還提出,對新成立的部門來説,職能的合併和增加後,權力更大了,更應該在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規範行政審批行為上作出表率,切實削減不應由政府承擔的審批職能。對於一些職能有所減少的部門,更要防止新增名目,避免減少行政審批出現反彈。

    許克振代表提出,完善公共服務職能也是職能轉變的一個重點。政府作為公共管理組織,主要是整合社會公共資源,發展和滿足公共設施、公用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公共需求,把政府改造成公共行政型政府,真正做到人民政府為人民。

    一份份中肯的建議,一顆顆為國為民之心。代表們關注著改革的進程,更關注著改革的未來。以這次機構改革為標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賀勁松 趙承 張建平)

    

     新華社 2003年3月7日


機構改革方案出臺 相關部委波瀾不驚
王忠禹作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説明
中新社:去“計劃”為“改革” 兩字之變寓意非凡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浮出水面
國務院擬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擬新組建的商務部有望“統一”商品流通領域
擬新設立的銀監會將與中國人民銀行各司其職
國家計委將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第二次全體會議今天舉行
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改變“撤”“退”方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