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競合大勢報告出爐 江浙滬三地官員面對面

長江三角洲的競爭與合作態勢究竟如何,來自官方的一份報告,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江浙滬三地官方的看法。

今年四月,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黃關從率隊走訪了浙江舟山、紹興、杭州、湖州以及江蘇揚州、鎮江、南京、常州等地的地方官員,並且于6月在上海市政協文化俱樂部舉行了研討會,最終在7月形成了題為“‘世博會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共同發展’課題組赴江浙部分城市考察情況綜述”的考察報告,在7月召開的上海市政協常委會上露了面,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不久前從上海市政協拿到了這份考察報告。

江浙官方期待接軌上海

上海政府調研基本態勢

報告中根據對兩省官員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各城市對接軌上海、合作發展的願望迫切。”

報告説:“江浙的同志認為,人力、財力、智力的雄厚實力奠定了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名副其實的‘龍頭’地位,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積極接受上海的輻射,已經成為各地推動經濟發展的共識……浙江的同志認為,發展經濟,要‘乘上海的船,走向世界’;江蘇的同志則提出,‘華東興衰,上海有責’。”

各城市的官員普遍認為,世博會不僅是上海邁向世界級城市的重要動力,更將成為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強力“助推器”,世博會為各城市接軌上海提供了新的平臺。

而上海市政協常委會通過的“關於‘世博會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共同發展’的若干建議”一文中,也明確表述了上海市官員學者對於長三角競合現狀的基本看法:“長三角經濟共同發展是必然的大趨勢,然而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各自為政、結構同化、功能雷同、分工不明、政策差異、過度競爭等諸多‘瓶頸’。

該建議中理清了長三角區域發展的基本態勢,認為主要呈現出如下幾個特徵:

一是各城市都有抓住世博機遇增強彼此合作的需求。産生於競爭基礎上的新一輪區域合作的實際需求也開始呈現出來了。各城市都紛紛把世博會作為增強彼此合作的重大戰略性機遇,以推進新一輪的區域經濟共同發展。

二是各城市都有進一步擴大城市規模的規劃。長三角區域內一批原來人口規模50萬左右的城市都把發展目標瞄準在100萬人口規模上。在現有行政體制框架下,長三角各城市規模的逐漸擴大,有可能進一步催化區域內城市功能雷同的傾向。

三是各城市都有進一步調整産業體系的舉措。基於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市規模擴大的基礎條件支撐,長三角區域內各城市都在紛紛調整自身的經濟功能和産業體系。其結果,一方面為長三角區域內産業鏈的形成打開了空間;另一方面,也使得整個長三角産業同構化的傾向在短時期內難以逆轉。

四是各城市都有進一步構建交通網路的趨勢。基於區域內經濟要素流動的增強以及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長三角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的交通網路體系建設,或在進行之中,或在醞釀之中。例如,滬寧高速公路的擴建,杭州灣跨海大橋、滬崇海大通道的建設,以及滬杭第二條高速公路、城際軌道交通、磁懸浮建設的呼聲等。以快速交通網路為主線的新一輪經濟要素配置格局將會逐漸展開,這就使得各城市不得不尋求主動合作的機遇。

五是各城市之間的發展水準已無懸殊落差。基於長三角各城市先發效應和後發效應的雙重作用,發展水準的落差已明顯縮小,而各城市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態勢有所顯現。近年來,上海周邊地區接受國際輻射的力度在增強,而接受上海輻射的力度在削弱。因此,上海同周邊城市之間昔日的梯度效應正在遞減,産業梯度形成的基礎正在弱化,從而使産業梯度轉移的現實性在短時期內難以顯現。從這個角度來認識,長三角産業共同發展的現實路徑,可借助於跨國公司大舉進入本區域而形成的經濟互動發展的催化作用,從過去的産業梯度轉移演化為以産業鏈為特徵的經濟合作。

江浙官方:

四大問題損害長三角經濟合作

上海政府:

上海在長三角地位危機感增強

來自江浙10余個城市的官員在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黃關從等的調查中吐露憂思,認為上海在促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方面做得不夠,江浙兩省之間也不夠協調,三大行政區之間對內開放還比不上對外開放,目前主要有四大問題損害長三角經濟合作,各城市在整個合作發展佈局中功能定位不明、城市間對各類資源明爭暗奪等情況如不迅速得到改變,長三角在參與國際競爭時的內部惡性競爭現象將愈演愈烈,整個區域的整體優勢將不復存在。而上海市的官方意見卻認為,上海在長三角中的功能地位與經濟勢能出現了不匹配。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在長三角區域內形成新優勢已成為上海的當務之急,上海有必要進一步增強對在長三角中地位和作用的“危機感”、“認同感”和“使命感”,加快發展。

江浙官方指出的四大問題,一是各自為政,區域“一體化”程度不高。分屬三個行政區劃的事實,客觀上造成城市與城市之間各自為政,相互防範意識較強,對內開放程度遠遠落後於對外開放程度,要真正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地在制訂經濟發展規劃時缺少協調,競爭大於合作。上海建設四大製造業基地、開發郊縣工業小區、虹橋機場國際航班東遷等措施,被認為是缺乏區域經濟全局觀的表現。浙江發展先進製造業、杭州修建跨海大橋、南京規劃沿江開發區等舉措都是以確保自身經濟利益為首要前提,較少考慮對周邊省市造成的負面影響及對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遠景的展望。

二是行政束縛多,市場準入門檻過高。各地尤其對上海在品質認證和商品價格確定方面制訂的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反應強烈,認為上海的市場準入門檻過高,不利於産品流通,是對外地企業和産品的歧視。

由於長期受行政區劃的束縛和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長江三角洲區域內各城市均以追求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為主要目標,政府為保護本地利益,防止稅源外流,往往以行政手段干預要素流動,製造區域壁壘。如財稅體制缺少統一性、企業註冊地與實際經營地雙重徵稅,使不少大企業不願意將總部從自己的發祥地遷移到理想的城市。

三是缺乏協調,産業雷同現象突出。長江三角洲各城市政府部門對經濟發展的考量更多地表現為對轄區範圍內各項經濟指標增長的關注,沒有,也無法對整個區域的産業發展目標進行統籌規劃,沒有形成區域內産業轉移的協商協調機制,造成一方面産業佈局和經濟結構交錯重疊,如南京與上海同時規劃建設“亞洲第一”的化工園區,競爭之勢已成;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徒有迎接上海産業轉移的願望,卻由於“僧多粥少”,或資訊不暢,延誤了合作發展的時機。

四是忽視輻射,“合作共贏”意識不強。

江浙同志認為,上海作為“龍頭”城市,集聚功能較強,輻射功能不足。表現在宏觀方面,上海在制訂經濟發展規劃時,與長三角其他城市協調有限,呼應較少,尤其是與非省級城市聯繫不夠,難以有效利用區域內資源,形成經濟發展所需的廣大腹地;表現在人文環境方面,上海人“親和力”欠缺,合作中精明有餘、“大氣”不足,缺乏“共贏”意識。杭州認為,上海制訂的對內開放“24條”吸引了外地企業到上海,卻沒有制訂政策鼓勵上海企業到外地;舟山的同志明確指出,上海“要從‘獨善其身’過渡到‘共存共榮’”,上海的“高層領導看問題要從這樣的境界出發。”

而上海市政協綜合了來自上海市政府官員和各研究機構的意見,認為長三角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態勢將長期存在,尤其是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的過度競爭及産業同構化傾向在短期內難以逆轉。

長三角各自為政狀態下的過度競爭有其必然性,應辨證地看待這種現象,一方面,這是當前本區域保持高度活力的基本動因,另一方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産生負面效應。

三地官員提出合作建議

上海政協整合提交政府

不論是江浙的官員還是上海市的官員學者,在目前加強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問題上,都寄希望於世博會,將它看做是一個最現實的抓手。上海市政協在向市政府提交的七項建議中,首先便是“把世博會作為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共同品牌”。官員普遍認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合作問題首先是政府職能轉變問題。一方面各地政府要破除〃楚河漢界〃,建立高層協調機制,促進各城市在戰略合作上的相互參與和補充。部分城市主張,上海要大膽發揮〃領頭羊〃的作用,牽頭制訂〃競爭規則〃,建立區域利益協調機制,通過協商,建立一個統一、協調、有效的合作環境;另一方面,各城市要換位思考,合理分工,錯位互補,共用共贏,要清理現有的不符合區域經濟合作的規章制度,改善政策環境。

而來自三地官員的建議,主要集中在宏觀規劃、協調産業、合作籌辦世博會、打造長江三角洲大旅遊圈、加強交通體系規劃和建設等五個方面。

上海市政協整合了來自江浙兩省官方和上海市官員學者的意見,在其向市政府提交的《關於“世博會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共同發展”的若干建議》中,歸納為七條建議,首先是把世博會作為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共同品牌。二是形成推進長三角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策略。三是積極創造經濟要素雙向流動的制度性條件。四是注重規劃長三角交通網路的全面對接。五是培育形成服務長三角的共同抓手和載體。六是探索長三角經濟共同發展的先試先行。七是梳理落實長三角經濟共同發展的合作協議。(劉建鋒)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7月30日


從非典看"長三角"新體制優勢
“長三角”電力供應告急
長三角15城市會展業界率先結盟
長三角15城市居民收入推出排行榜 上海居首
長三角率先旅遊一體化 16城市共建無障礙旅遊區
長三角各市為引資展開大戰
長三角五大城市居民收入差異成因分析
“長三角製造”暢銷國際市場
長三角四城市經濟發展比較和思考
調查報告:直擊現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