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典看"長三角"新體制優勢

編者按:突然襲來的非典災難,給我國部分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衝擊。然而,面對同樣的危機,就在不少地方的企業束手無策、苦苦支撐之時,“長三角”的很多企業卻能另辟蹊徑,從容應對,各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升,呈現出新的更為迅猛的發展勢頭。

  “長三角”企業在非典危機中所顯示出的優勢,歸根結底是一種體制上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市場機製作用的充分發揮,二是産權改革的不斷深化,三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逐步到位。在“長三角”企業應對危機的成功經驗背後,人們看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巨大優越性。

  從非典看“長三角”新體制優勢———危機管理模式應對挑戰

  非典在觸動不少企業發展“軟肋”的同時,也給企業家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危機管理課。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長三角”企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化解危機,主要得益於其長期的市場經濟的歷練和“有為”政府的幫助與扶持。

  有備者無患 先憂者無憂

  計劃趕不上變化,平順中潛伏危機,這是市場經濟的“天然性格”。記者發現,那些市場化程度越深,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摸爬滾打時間越長的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越強。原因在於,他們對市場中的風險和危機有了習慣性的心理準備,並在經年累月的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危機管理”模式。

  浙江省最大的外貿企業東方集團,歷經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在非典期間,依然保持了40%以上的高增長率。東方控股公司總經理楊建新説:“時刻準備應對市場風險和變化,是企業的基本素質。對於在國際市場上闖蕩多年的企業來説,危機管理可以説是企業管理的靈魂。危機出現的可能性是永恒的,應對危機的準備也應該是永恒的。”東方集團非常注意用機制的“不變”,來應對市場的“萬變”。他們有三大“法寶”:一是“人才激勵”機制。在股份制改造中,公司通過鼓勵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入股,形成個人與公司利益一體化的機制。二是“多重保險”機制。公司業務相對平均地分佈在每個業務員手上,防止出現一個人出問題公司就難以為繼,一方市場出風險業務就全盤皆輸的局面。三是“立信”機制。通過控股方式建立生産基地,對産品品質和生産進度實行全程式控制制,打消客商的疑慮。

  記者還發現,不少“長三角”企業的危機管理機制正向國際靠攏,他們通過建立企業風險預警系統,敏銳地分析和預測市場走向,未雨綢繆,提前應對,將危機損失降到了最低。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因此受益匪淺。春秋國旅的國內遊業務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一。3月下旬,企業風險預警系統通過每日包機銷售流量分析,捕捉到一個反常信號:一些針對白領開發的高端旅遊産品出現滯銷跡象。他們分析認為,非典疫情對旅遊市場將産生嚴重影響,危機即將到來。當國內絕大多數旅遊企業還沉醉於“開門紅”的大好形勢中時,春秋國旅已搶先打響了應對非典的緊急戰役,把預訂的包機座位提前“消化”了。公司總經理王正華説:“在最好的時候,要有最壞的打算;在最壞的時候,要有最好的希望。這是非典危機給春秋國旅的啟示。”

  變危機為契機 化危機為商機

  “變危機為契機,化危機為商機。”這是浙江省工商聯主席、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在非典期間,經常對企業界朋友和公司職工説的一句話。這種積極心態其實反映了多數“長三角”企業的心聲,他們面對危機,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而是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通過各種辦法開展生産自救,以爭取更大的發展。

  對策之一:苦練內功,蓄積力量。

  在非典期間,狠抓內部管理,節能挖潛,是一些規範化企業採取的重要應對措施。浙江最大的民營化工企業傳化集團,在抓好抗非典、促業務的同時,把苦練內功作為工作重點,通過完善內部管理平臺,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加強職工和幹部培訓,重新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産業規劃和品牌建設,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統計,上半年,這個集團實現行銷收入近7億元,同比增長了84%。上海大眾交通則趁著業務淡季,加緊指揮通訊系統的技術改造。在6月初舉行的上海市高考中,新調度系統創下歷史新紀錄,累計完成車輛調派7000多車次,相當於去年同期的4倍多。

  對策之二:抓住商機,迅速轉産。

  不少“長三角”企業敏銳地捕捉到了非典中孕育的商機。傳化集團與日本合作,迅速取得消毒産品許可證,搶佔抗菌、消毒、衛生洗滌用品市場。浙江大立科技將以前用於機器故障診斷的紅外線成像儀,迅速改造成快速測溫計,産品供不應求。在“長三角”地區,還有不少服裝企業稍加改造,立刻轉産市場緊俏的口罩和防護服,醫藥企業迅速攻關,全力開發抗非新藥,生意都是紅紅火火。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新興的抗非産業在浙江台州就初具規模。

  對策之三:借船出海,主動出擊。

  非典時期,“長三角”很多企業主動“走出去”,多方尋找商機。在年外貿自營出口額已近15億美元的浙江省紹興縣,他們通過在境外設立子公司、聘請國外代理商等方式,突破非典圍困,收效甚好。該縣五洋公司非典爆發前在尼日利亞註冊了一家新公司,當月就接下80萬美元的出口訂單。江蘇小天鵝集團,去年開始與美國一家跨國公司聯手,為其在美洲銷售的産品實行貼牌生産,洗衣機出口量迅速由30萬台擴大到50萬台,由於有穩定的海外市場和合作夥伴,非典疫情發生後,小天鵝的出口基本沒受影響。

  企業有為 政府同樣有為

  非典對政府的緊急應對機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實證明,像拓展國際市場等工作,僅靠單個企業的努力是很難開展的。在非典危機面前,“長三角”各地基層政府主動為企業提供服務,創造條件,展示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無為政府”的有為形象。

  上海市以“三補一轉變”方針積極應對非典。除了在稅收、財政、融資等方面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之外,還從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入手,通過集中辦公、簡化手續等,加快進出口速度,推動國際經貿交流。上海市外經貿委還向全市駐海外的253家機構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這些海外“觸角”在非典期間義務承擔為上海企事業單位開展對外業務的聯繫工作。

  早在兩年前,蘇州就建立了一套對外經貿預警機制,及時掌握出口大戶和在談招商項目的情況,實行每週一報,突發情況立即報告。非典襲來,蘇州市政府推出了22條緊急措施,要求外經貿、海關等部門通力合作,著力改進外企在項目審批、通關速度、勞動用工和人才招聘等方面的難題,對出國招商、經貿活動實行特事特辦、急事急辦。

  浙江的各級政府則在保護“商貿鏈”、打造交易平臺方面下了一番功夫。6月中旬,該省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國內規模最大的網上交易會,主辦方浙江省經貿委明確提出:不要企業掏一分錢。省經貿委主任丁耀民説:“這是對政府部門在非常時期如何抓經濟的一種考驗。現在強調的是‘有限政府’,似乎責任減輕了,其實建立一個服務型的政府,要做的工作相當多。過去,政府部門通過調研,制訂政策,改善發展環境是一種服務。而現在,從世界發展的趨勢,前瞻性地摸索一些新的政府服務方式,更是一種進步。”◇

  從非典看“長三角”新體制優勢———電子商務突破非典重圍

  非典襲來,人流受阻,如何突破困境?網際網路為企業牽起一根根“紅線”。記者在“長三角”地區採訪時發現,非典成為推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加速“觸網”的“催化劑”。一位義烏老闆在接到一份從加拿大發來的5萬美元的電子訂單後,感慨地説:“如果不是非典,我還不知什麼時候能學會電子商務這門做生意的新手藝。”

  淡季不淡全靠網路

  非典爆發後,“電子商務”幾乎是一夜之間成為“長三角”地區的企業主們最津津樂道的事情。一大批企業把生意場搬到了網上,尋找新資訊、新客源、新訂單,不僅彌補了原有的損失,還學會了新的生財之道。

  那些較早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面對非典顯得十分從容。無錫協新集團兩年前就建立了資訊化平臺,使他們受益匪淺,非典時期,公司依然保持了80%的增長率,訂單幾乎都來自網上。

   還有相當多的中小企業緊急行動起來,裝上“電子觸角”,開始品嘗電子商務的甜頭。5月中旬,無錫市中小企業資訊化平臺提前投入運作,首批入網企業就多達1000多家。在全國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義烏市,許多經營戶將電腦搬進了攤位,在網上製作了産品主頁,有的還裝上了攝像頭,向客戶直接展示自己的商品。

  在工商企業手握訂單、喜上眉梢的同時,各類商務網站也是樂不可支,效益大增。來自權威部門的資訊顯示,“長三角”地區一大批電子商務網站,如易趣、中國化工網等,借非典之機迅速擴張,走上快速營利的良性發展軌道。據“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統計,今年一季度,其註冊用戶比去年第四季度增加了50%,3月份以來,網站訪問量月均增長四成。中國化工網總裁孫德良興奮地説:“網際網路的春天真正為時不遠了。”

  戰非典革新行銷模式

  非典時期,電子商務熱給“長三角”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大量的訂單,還有觀念的衝擊,以及對傳統行銷模式的革新。從常年跋山涉水搞推銷,到如今坐在家裏就能賺外國人的錢,“長三角”人更深切地體會到了網路經濟獨有的優勢和誘人的發展前景。

  網際網路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為企業拓展業務領域創造了可能。浙江開化芹江鐘錶公司是一家中型企業,他們多年來有一個夢想,就是把産品打到國際市場上去,過去他們通過外貿企業代銷,收效甚微。在今年的網交會上,該廠建立了中英文兩個版本展位。沒幾天,就收到了發自沙特、阿聯酋和義大利等國的英文電子郵件,經過洽談,很快就獲得了大筆訂單。在江蘇,非典期間,各地通過網路、電訊等方式實現異地簽約的項目有53個,累計總投資近30億美元。

  同時,電子商務的低成本、高效率,特別適合中小企業採用。面對非典的挑戰,浙江開山集團上半年出口量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以上,最讓他們感慨的是電子商務的高效益。該集團副總裁崔峰算了一筆賬,他説,以往要推廣新設備,參加國內展銷會,一次費用起碼要五六萬元,若參加國際展銷會花費就得10萬元以上。參加這種展會還存在採購商的局限性,成交的概率並不高,而上網銷售,銷售成本幾乎為零,並且面對的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不少“長三角”企業的成功經驗還表明,越是資訊化程度高的企業,越能從電子商務中持續獲益。浙江巨化集團,通過網上交易,一次就獲得數百萬元訂單,與其幾年來的企業資訊化改造是分不開的。該企業目前已建立了網上採購、網上工程招投標、網上銷售和企業管理網路為主體的電子商務和資訊資源共用兩大平臺。光網上採購一項每年就能節約成本5000多萬元。

  專家指出,在我國,要想實現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企業的資訊化建設不可逾越,而電子商務則是必經之路。非典給“長三角”地區的企業提供了一個轉型的契機,能否抓住這個機遇,事關未來生死。

  企業撒“網”政府護航

  非典時期,電子商務在“長三角”地區的快速發展,與長期以來這個地區的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資訊化建設是分不開的。

  上海自1996年資訊港全面啟動以來,資訊骨幹網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各類網路的互聯互通、資訊共用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數字認證、網上支付和配送體系等一系列支撐體系也相繼建立起來,有關法律法規建設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浙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資訊化建設和資訊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今年5月又將中國化工網等一批電子商務網站作為重點向全國進行推薦,以加快企業資訊化建設步伐。而江蘇省為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決定重點實施電信傳輸骨幹網、光纜接入網和數字多媒體網路建設,加快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産品的技術升級,包括資訊化在內的技術改造投資今年將達1600億元。

  政府部門通過帶頭“觸網”,推動企業上網,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示範作用。該地區的外貿及出入境部門,都相繼出臺電子申報、電子簽證等措施對外貿工作實施“救市”。最近,寧波市政府又決定,企業加入“寧波網上交易會”以及參加外貿電子商務培訓,都能不同程度得到財政補助,這對引導企業“以網抗非”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推動電子商務向健康、規範的方向發展,“長三角”地區各級政府在維護智慧財産權、樹立網上信用等方面,傾注了不少心血。在浙江舉辦的網交會上,主辦單位把500多家涉嫌侵犯智慧財産權的企業拒之“網”外。該省經貿委副主任徐林認為:“如果將那些假冒偽劣産品或有侵犯智慧財産權嫌疑的産品放到網上叫賣,不僅有損國內企業的聲譽,也影響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我們寧願交易量少一些,也要將本次網交會辦成一次充滿誠信的網交會。”

  有關專家指出,要想以非典為契機,使“長三角”地區的電子商務出現大發展,政府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在諸如人才、信用、法律、支付、物流等問題上,都需要政府的推動和作為。◇

  

  從非典看“長三角”新體制優勢———國際信用贏得非常商機

  在非典的突襲之下,“長三角”企業長期打造的國際信用大顯神威。許多企業對國際市場的熟悉,對國際慣例的適應,幫助他們很快穩住了陣腳。他們發現,不僅自己重視外商,外商對與中國企業保持良好而穩固的關係同樣極為重視。外商們對“長三角”企業的信任,遠遠多於對疫病的恐懼。信用,是市場經濟新體制下對企業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

  危機短暫信用長存

  有這樣一組數據吸引著人們的視線:今年1月至5月,蘇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21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72%。上半年,全市引進合同外資58億美元,增長12%,到賬外資35億美元,猛增71%!

  蘇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局長劉濤自豪地説:“這些數字充分説明,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對蘇州的信心,絲毫沒有因為非典而改變。”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十幾年打造的國際信用,是戰勝非典這場突發危機的法寶。”

  非典肆虐,但沒有擋住國外客戶雪片一般飛來的訂單。去年,蘇州化工集團全年向印度出口了近5000噸産品,而今年上半年,他們就出口了近4000噸!該集團進出口公司的顧仁律先生得意地説,這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産品品質好,更重要的是,印度負責此項進口業務的蘇蜜克公司與他們的關係“非常鐵”!這得益於雙方在長期交往中建立起來的信任與友誼。有一次,蘇蜜克公司總經理克雷亞蒂來蘇州,不巧患上重感冒,蘇化集團的人員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令他十分感動,從此結下深厚友誼。去年10月,克雷亞蒂添了個小孫子,他迫不及待地給蘇化集團的朋友發來電子郵件報喜,又寄來他的“全家福”照片。

  蘇州太湖企業有限公司是個中型企業,主要生産家用五金工具,産品全部出口,客戶主要在歐美,今年沒有一家因非典而取消訂貨。説起他們在國際上的信用,公司銷售部業務經理馬志新頗為自信。去年10月,他們接到一家英國公司的割草機訂單,要求他們比同類企業少用1個月時間研製出樣機,他們按期完成,贏得對方的讚賞。非典爆發後,那家英國公司又毫不猶豫地提出,請他們再研製4種系列産品。僅此一筆生意,就足以讓太湖公司吃上兩三年。

 

  危機之時正是立信之機

  良好的國際信用離不開長期的積累,而關鍵時刻的表現,更會給國際信用帶來巨大影響。蘇州人經過10多年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摸索,深知“患難之交”的無形價值。他們知道,越是危機時刻,越是樹立國際信用的良機,越是拉開與競爭者距離的好機會。

  在今年4月舉行的春季廣交會上,蘇州人用他們的勇敢無畏和逆向思維再次給外國客戶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往年,許多地區為廣交會的攤位、名額而爭奪不休,今年卻因非典出現了少有的冷清。然而,蘇州進出口集團公司明確要求所屬分公司的一把手和業務員必須全數參會,參會人員比去年還增加了6位。該公司總經理王潤德對此舉的解釋是:此時赴會,可以向外商充分展示蘇州人的誠意;不怕非典趕來參會的外商,必然是誠心做生意的,與他們進行交易成功率肯定高。情況果如王潤德所料,雖然這次廣交會的客戶比去年減少了60%,但他們公司的成交額只比去年減少了30%。更重要的是,蘇州人高度敬業的精神贏得了參會外商的交口稱讚。

  蘇州人的誠意換來了海外客戶的厚報:從6月份以來,王潤德不斷得到下屬公司的報告———海外訂單已經多得忙不過來了!到6月底,集團公司出口額已比去年同期超出了32%,非典帶來的影響已完全化解。

> 劉濤回憶説,近十幾年,每一次艱難時期,都被蘇州人視為機遇。如1989年至1992年,許多地區的項目紛紛下馬,而蘇州卻克服困難,創造條件上了一大批關鍵項目;亞洲金融風暴期間,許多地方停止了引進外資的步伐,可蘇州卻利用國際資本對中國局勢的信心,拚命優化投資環境,承接了從海外轉移過來的鉅額資本。如今,蘇州引進外資總量已高居全國城市第二,而且與第一位的上海距離越來越近,把其他城市則越甩越遠。

  關鍵在與國際慣例接軌

  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當它的體制、運作機制與國際上通行的慣例接近的時候,它被國際市場接受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與國際市場用同一種語言説話,按同一種規則行事,它才可能贏得真正的國際信用。可以説,“長三角”地區正在成為這樣的地區,而且已經初步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

  早在八九年前,蘇州市就借鑒新加坡經驗,在全市大力推行“親商”理念。親商的實質,就是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為客商服務,讓客商感到,這裡的政府是服務型政府、陽光政府、遵守國際通行規則的政府。“平時看不見,有事找得到”。今年4月,蘇州成為江蘇惟一的“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就是他們付出努力並取得成效的一個證明。

  非典使蘇州政府的親商服務再一次得到充分顯示。從4月起,蘇州市委書記王珉、市長楊衛澤等領導人就不停走訪在蘇外資企業,召開外商座談會、聯誼會,及時了解外商的困難和需求。兩個月內,他們將7000多家外企都走訪了一遍,併為外商解決了大量問題。

  近幾年,蘇州市外經貿局極力推動當地外貿企業與國際慣例接軌。從1998年起,以適應“入世”為目標,蘇州市對原市屬8大國有外貿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制。

  “沒有幾年來的改制,我們公司就不可能在這次非典災難中應對自如!”蘇州恒祥進出口公司董事長徐嘉祥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説。今年4月和5月,該公司僅出口口罩、防護服和體溫計,營業額就達100多萬美元。徐嘉祥説,這項業務是他們臨時決定擴大的,在改制之前則不能如此靈活。1998年,公司改制為股份制企業後,政府退出企業經營管理,企業獲得了完全的自主權,在用人、分配、激勵、約束機制上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迅速獲得了新生,兩年扭虧為盈,到去年出口額已達6000萬美元。

  “要取得良好的國際信用,説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兩條:一是企業講誠信,二是政府要做適應國際慣例的陽光政府!”這是“長三角”地區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感受。(潘海平 俞麗虹 黃庭鈞 李燦)

    半月談雜誌2003年7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