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農業第一線的政協委員談“三農” 
陳超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且有升溫之勢。為什麼從中央到地方如此重視,但“三農”問題卻總是解決得不理想?為什麼農民增收始終緩慢?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的農業界委員文家庭有他獨到的看法。文委員現任安徽省霍山縣落兒嶺鎮黨委副書記、落兒嶺經濟集團總公司總經理。他屬於為數不多的來自農村基層的全國政協委員之一,十分了解基層農村的實際情況。

    文委員説,目前國家關於“三農”的政策基本適應形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大農民對2000年開始在安徽進行試點的稅費改革(費改稅)舉雙手歡迎,稱之為一次農村經濟的“革命”。

    但文委員認為,目前各方面對很多與農業有關的政策還是喊得多,説得多,報道得多,就是沒有落到實處,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文委員指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於加快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我國目前的農産品以大路貨居多,品質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農業還遠未轉化成現代生態農業和環保農業。

    文委員認為,各級政府要從三個方面進一步切實落實黨和國家的農業農村政策,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即積極地扶持、引導和服務農民和農村經濟。

    首先是要積極扶持農民和農業。除了各項基本農業政策之外,與這些基本政策相銜接的配套政策也要跟上,為深化農村改革和實現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鋪路。文委員表示,目前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最大阻礙是農業特産稅,該稅種的存在使得針對糧食産品、農副産品和蔬菜的稅率不一——糧食産品稅率較低,而農副産品和蔬菜稅率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根據市場需求決定所種植作物種類的自主性,妨礙了他們參與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例如,一個農民想栽種果木,但果木往往要在種下三五年後才能收穫,農民在種植之初無法預測若干年後水果的市場行情,面對稅率較高的特産稅,往往會選擇乾脆種糧食作物以減少風險。另外,政府還應扶持優質農業,比如鼓勵農民種植一些國際上緊缺且我國獨有的中藥材,在針對這類作物的稅收和資金支援上實行優惠政策。

    第二,要積極引導農民,把農業新技術真正送到他們的手裏。文委員説,現在很多較落後地區的農民資訊閉塞,家裏甚至連黑白電視機都沒有,根本無法了解農業科技和市場需求。比如,很多農民就不知道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只是暫時還有針對農業産品進口的關稅壁壘,三年後就沒有這種保護了,更談不上知道如何主動應對這種形勢。為此,政府要多向農民宣傳農業技術知識,多向農民傳播市場資訊。不光要講給他們聽,還要做給他們看,即做好農業科技示範工作,使農民能夠親眼看到科技在農業生産上發揮的威力,激發他們學科技的興趣和用科技的信心。但是現在的問題是,農業科技人才包括農業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普遍不願意到農村去,因為農村能提供的待遇太低了。農業專業錄取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從第二、三志願調劑的,本來就缺少對農業的興趣和熱情,往往還沒畢業就準備改行。

    第三,要給農民做好服務工作,實現農業經濟內部的合理分工。文委員説,給農民服務包括幫助農民找市場和銷路,給他們做好市場預測等項工作。為此政府有必要培養一批農業經紀人,或組織成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如産業協會等,把農業的産供銷連成一體,變農民的個體劣勢為集體優勢。

    中國網 2003年3月13日


2003兩會專題網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