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湖大戰”
嚴重破壞洪湖生態環境
 

    洪湖是聞名遐邇魚米之鄉。她賜予人類的是連天碧荷、百鳥翔集的迷人風光,是清早去撒網、晚歸魚滿艙的豐饒景象。然而近年來,隨著水産養殖的掠奪式開發,洪湖“圈湖大戰”愈演愈烈,湖面被竹篙和魚網圈割得支離破碎。聞名中外的洪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水質惡化,水草瀕臨枯竭,鳥類和魚類資源急劇減少。專家們疾呼:救救洪湖!

    觸目驚心的“圈湖大戰”

    洪湖地處長江中游北岸,跨洪湖市和監利縣,水面約53萬畝,是我國第7大淡水湖,也是“千湖之省”湖北最大的湖泊。洪湖具有生活供水、調蓄洪水、漁業、航運、灌溉、旅遊等多種功能,被譽為“長江流域的一顆明珠”,“世界瀕危物種的重要棲息地”。洪湖濕地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保護名錄》和《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優先保護項目。

    近年來,由於農産品價格持續低迷,而水産品價格相對穩定,湖區農民紛紛棄農從漁。據了解,洪湖周邊每畝精養魚池養蟹純利在2000元以上,是水稻等大宗糧食作物效益的10倍以上。不少漁民靠養蟹養鱔賺了錢,蓋起了樓房。一時間,百里洪湖掀起了一場無序的“圈湖大戰”。有資金實力的漁民和企業甚至黑惡勢力涌進洪湖,插旗為標,插竿圍網,佔湖為王,私設“領地”。圈湖面積少則三四十畝,多則幾百畝上千畝,有的甚至達數千畝。一些本地和外地的公司企業也加入其中,圈湖承包水面,大規模發展水産養殖。有兩家公司圈湖養殖面積分別達19500畝和10000畝。

    在洪湖市濱湖辦事處所轄的一帶湖面上,記者目光所及全是密密叢叢的竹竿和縱橫交錯的圍網,昔日煙波浩淼的迷人景色被破壞殆盡。竹竿和圍網將原本一望無際的湖面圈割成無數個相對獨立的水域,如同亂七八糟的水上村莊。湖面只留下一些狹窄的公用航道,給船舶航行帶來困難。記者所乘的小船掉頭時,不小心碰撞了兩邊的竹竿和魚網,立即遭到圍網護漁人的厲聲斥責。

    在相對開闊的水域,不時有打水草的船隻,用明令禁止的機動鐵耙打草,將水草成片成片地連根拔起,運到岸邊眾多的精養魚池去喂魚。春夏季節正是禁湖育漁期,但明令禁止的“迷魂陣”、“密縫陣”等有害漁具隨處可見,對魚類資源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據專家介紹,大湖水面圍網養殖面積應控制在8%以下,過量圍養會導致生態破壞。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幹部説,根據他們掌握的情況,目前洪湖被圍網圈佔的養殖面積達到了70%以上。專家説,這種大大過量的掠奪式的圈湖養殖,遲早會毀掉整個洪湖。

    “圈湖大戰”導致矛盾叢生,紛爭疊起,漁民及有關單位為爭奪湖面與水草常常大打出手。據不完全統計,自1995年以來,洪湖水域發生的大型械鬥和惡性治安案件達30多起,一般治安案件更是難計其數,流血事件時有發生。

    一些世代以打魚為生的漁民憂心忡忡地説,再這樣下去,草被打光了,魚被撈盡了,水面被圈完了,洪湖被破壞掉了,將來我們的子孫只有去當土匪。

    “多頭管理”管不好洪湖

    行政區劃將洪湖一分為二,湖面和漁民也因此分別劃歸洪湖市和監利縣管轄。由於湖面界線一直沒有劃定,兩縣市漁民長期以來為湖面和水草爭鬥不止。由於對連結洪湖南北兩端的9大河和沙洪河界線存在爭議,去年9月荊州市有關部門勘界打樁時,發生了漁民砸船傷人、拔樁滋事事件,打樁工作至今沒有完成。

    洪湖市委副書記辛敬華説,由於歷史原因,洪湖形成了多行業、多部門管理和爭利局面。荊州市洪湖漁業管理局負責大湖管理,荊州市水利局下屬的四湖委員會負責管理調蓄洪水,洪湖濕地保護局負責濕地生態保護,公安局水上派出所負責湖上治安。還有地方政府——包括洪湖市、監利縣和沿湖鄉鎮政府,協助管理大湖治安。

    按有關規定,荊州市洪湖漁業管理局對洪湖行使管理權,凡在洪湖水域從事養殖生産、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漁管局提出申請,經批准發給《養殖證》後方能取得經營使用權。但漁管局只有行政執法職能,很難管理好大湖。湖區治安、野生動物保護需要地方政府支援,而地方政府沒有利益,積極性不高,加上牽涉跨縣市協調,管理難度非常大。

    洪湖漁業管理局副局長王聖海告訴記者,1985年以前,湖區以純捕撈為主,漁管局的任務是取締有害漁具漁法,確定禁漁區和禁漁期。1985年以後,科研部門提出運用水産養殖對水草合理利用,才有了圍網養殖。漁民獲得《養殖證》後進湖圍網,應向漁管局交付養殖管理費。去冬今春,越來越多的人未經批准進湖違法圍網,管理部門曾採取行動集中清理,但由於執法手段有限,沒有管住亂圍濫養現象。

    採訪中,許多人對洪湖漁業管理局“重收費輕管理”現象頗有微詞。濱湖辦事處黨委副書記陳峰説,進湖圍網要按面積向漁管局交費,圈湖面積越多交費越高,形成了漁管局重收費重罰款輕管理的不良局面。洪湖是跨界湖泊,其合理規劃、統一開發利用不是哪一級基層政府管得了的。目前大湖管理失控,強佔水域氾濫成災,為爭奪水面經常發生惡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得了。

    洪湖濕地保護局局長晏儒洲對洪湖的管理現狀也不滿意。他説,洪湖漁業管理局一方面由於缺乏必要的手段,發揮不了應有的管理作用,另一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無意地縱容了過度開發行為。加上大湖多部門多頭管理,各行其是甚至互相扯皮,影響了洪湖濕地生態環境和保護區的建設。如果這種現狀不改變,聞名中外的洪湖濕地將會毀在我們這代人手裏。

    濱湖辦事處一組村民宋世清説,漁管局只管收錢,輕管理甚至不管理,漁民圈湖時插旗為標,再給村裏和湖管站送點“好處”,就成自己的地盤了。搶水面、打架傷人現象屢見不鮮。如果今年圍網養殖年成好,明年再擴大規模,整個洪湖就會被圍得連縫都沒有。到時喂魚的人沒地方打草,打魚的人沒魚可打,各種矛盾會進一步激化。

    洪湖漁業管理局仿佛成了眾矢之的,副局長王聖海倒出一肚子苦水:漁管局執法手段單一,一遇到阻力或黑惡勢力抗拒管理,便毫無辦法,漁政人員還經常挨打受罵。目前,財政每年只給漁管局10萬元經費,全局200多人主要靠收費和罰款生存,確實存在以罰代法、“強盜養活警察”現象。收取的費用本應用於魚苗投入,但1999年以來漁管局就沒有向洪湖投放過魚苗。1981年漁管局成立時,省政府提出由漁管局對洪湖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規劃。但由於種種原因,實際上根本做不到。

    湖北省水産辦公室漁政處處長周家文説,洪湖是跨界湖泊,管理對象分散、偏遠、條件複雜,管理難度非常大;加之缺乏經費,確實存在以收代管,以罰代法的現象,管理職能很難真正發揮出來。不解決經費問題,就不會真正取締濫漁行為,因為完全取締了有害漁具漁法,漁政部門反而沒有收入了。

    拯救洪湖生態刻不容緩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進行的綜合科學考察表明,由於多年的非法圍墾、亂捕濫撈和過度圈湖圍養等原因,洪湖生態已經凸顯出重重危機。

    湖底沉積,湖面萎縮,水質惡化,防洪蓄水功能大為減弱。50年代洪湖還是一個同江敞水湖,湖泊面積約為114萬畝,通過水利建設、江湖隔斷和大面積的圍湖造田,目前洪湖實有水面不足40萬畝。隨著湖周人口增加,生産規模擴大,上游大量污染源及沿湖居民污水直泄洪湖,各種污水與日俱增。加上洪湖天然水草喪失貽盡,一方面自凈能力減弱,另一方面漁民不得不大量投放人工餌料,造成水體污染,水質惡化。

    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種群結構日趨不合理。江湖隔斷,造成許多洄遊性半洄遊性魚類無法回到洪湖棲息繁殖。加上酷捕濫漁,尤其是使用“迷魂陣”、“密縫陣”、電捕魚等非法捕撈工具,對洪湖魚類物種多樣性造成毀滅性破壞,魚類種群結構趨於單一,數量減少,産量下降,個體趨於小型化。目前,洪湖天然魚類種類數只有60年代的70%,捕獲量僅為60年代的1/3,大型經濟魚類越來越少。

    湖洲淺灘是洪湖水生植物和底棲生物的富集地帶,也是大雁和野鴨等侯鳥的越冬場所。隨著湖洲淺灘的圍墾以及“圈湖大戰”造成水面分割,加上漁民廣泛使用鐵耙在湖中打草等,使水生生態系統受到很大破壞,導致魚類和水禽棲息環境及取食地萎縮,加劇了魚類和水禽物種多樣性的減少。據研究,洪湖水禽的多樣性指數已由1988年的1.766減少到0.755,越冬水禽的種群數只有80年代的3/4,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如白鸛、黑鸛和天鵝等種群數量逐年減少。一些村民説,過去野鴨和大雁多得很,晚上叫聲吵得人睡不著覺,現在大雁基本上沒有了,野鴨也很少見到了。

    洪湖是個大型淺水湖泊,平均水深只有1.35米。目前,導致湖水沼澤化的沉水植物群落分佈遍及全湖,雖然通過發展漁業和採取控制水位等措施,沼澤化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洪湖沼澤化問題仍相當嚴重。同時,濕地保護區內核心區和緩衝區仍有不少漁民從事生産經營活動,對湖泊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直接影響到洪湖濕地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

    荊州市于去年底成立了洪湖管理權力機構——洪湖湖泊管理委員會,負責洪湖集中統一管理。湖區的幹部群眾卻並不看好這個管會,認為湖管會僅是一個鬆散機構,很難全面行使洪湖管理職能。

    不管怎樣,洪湖是湖區上百萬人民的生命線,洪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不僅是湖區人民之禍,也將會對長江中下游生態産生重大影響。目前,扭轉多頭管理卻無人真正管理局面,顯然是當務之急。 ( 陳新洲 黎昌政 郭嘉軒)

    

    新華網 2002-06-25

    


武漢禁止填湖出狠招:填進40車 挖出60車
究竟是誰在填湖?市容環衛車輛居多
烏梁素海,何日能重生?
墨水湖在哭泣:誰在為填湖者撐腰?
誰填湖查處誰 武漢制止十多起填湖事件
世界湖泊污染嚴重 10億人飲水受威脅
洪澤湖再次面臨斷航
30億元打了水漂 滇池還有救嗎?
黃河源頭半數以上湖泊乾涸
武漢“百湖之市”不保 立法護湖迫在眉睫
盛夏避暑去洪湖藍田
人大代表提出對江河湖泊統一立法
悲哉!平均每年20個天然湖泊消亡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