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30億元打了水漂 滇池還有救嗎?

王翰林

    初秋的昆明,秋雨紛飛,正是河流、湖泊換水的好季節。記者來到滇池,看到的卻是藍藻爆發,聞到的是刺鼻的酸臭。據有關部門最新介紹的情況,滇池9月份的水質,所有測點均劣于5類,氮、磷污染嚴重,屬重富營養化狀態,總體污染水準有所加重。雲南省環保局的一位官員介紹,為了凈化這500里滇池的污泥濁水,當地政府已經投入污染治理經費近30億元,但是,這個著名的高原湖泊,200萬昆明人民的母親河,卻“病”得越來越嚴重。

    滇池今年藍藻大爆發

    記者是第一次到滇池,臨來之前看了不少有關滇池的資料,有關滇池的神話般的故事,深深打動著記者的心。當然,也知道滇池的污染,可怎麼也不會想到,污染竟會如此嚴重———

    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6平方公里的研究基地,記者看到,散發著腥臭的湖面上,一層像油漆一樣的墨綠色的藍藻浮在水面,一簇簇綠油油的水葫蘆,在湖中漂來蕩去。負責打撈水面污染物的丁師傅告訴記者:“今年滇池藍藻爆發十分嚴重,幾十里的水面上全部被藍藻覆蓋,最厚可達幾十公分。六、七月份我們每天用網撈,裝載量800公斤的農用拖拉機,每天要運走18車。”

    在遊船碼頭附近的中國足球隊海梗訓練基地,一位船工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講了一個故事——他説是親自聽一位中國足球隊的國腳説的:“人們總説我們是臭腳,每天在散發著臭味的湖邊訓練,不臭也被熏臭了。”

    雲南環境監測中心站楊良博士告訴記者:“現在的滇池水質一年比一年差,生態環境已處於崩潰的邊緣。湖濱大批的草海濕地,變成了房屋或農田,昆明市70%的化肥和幾乎所有的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入滇池。”楊博士介紹説,前幾年滇池引進了三大看家魚,特別是太湖銀魚的引入,使滇池裂鰒魚、鮭魚等22種土著魚幾近滅絕。如再不採取有效措施,滇池生態環境的崩潰只是時間問題。那時的滇池就不是旅遊勝地,而成了的的確確的泔水缸、化糞池,成了雲貴高原上的一個毒瘤。

    水質沒有好轉的癥結在哪?

    毋庸置疑,從中央到地方對於滇池的水污染治理都十分重視,幾年來滇池污染的治理行動也稱得上是轟轟烈烈。

    1998年,雲南省成立了常務副省長挂帥的滇池污染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出臺了《滇池保護條例》;加大了執法檢查力度;先後取締了滇池周邊網箱養魚和機動船捕魚,整治了臨湖採石場,查處了圍湖造田和向湖內傾倒垃圾等違法行為;昆明市還開展了禁止銷售和限制使用含磷洗滌用品行動。1990年以來,昆明市先後建成4個污水處理廠;修建了滇池北岸截污工程、盤龍江截污工程。還首次運用環境疏浚技術清除滇池的污染底泥,一期工程清除滇池內底泥424萬立方米,大觀河底泥11.2萬立方米。此外,還實施了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零點行動”,目前已基本完成治理任務,實現達標排放。

    然而,這一切的努力和近30億元的投入後情況並不樂觀。1999年和今年藍藻大爆發時,雲南省投入大量資金實施緊急措施,試用了機械、藥物、水體置換等方法清除藍藻。但是效果並不明顯。

    水質沒有好轉的癥結在哪?

    2001年9月17日,雲南省環保局。來自中科院、雲南大學、雲南環科所的有關專家談起滇池污染,他們無不扼腕嘆息。

    雲南大學生物系王煥校教授告訴記者,滇池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高原湖泊,自凈能力很差。九五期間投資25億多元,建立了一批污水處理設施,但由於管網不配套,大量生活污水並不能進入處理廠,再加上處理廠的管理工作跟不上,大部分污水處理設施目前只是擺在那裏曬太陽。昆明市的實際污水處理率只有百分之十幾,大量生活污水還是進了滇池。王教授介紹説,流入滇池的主要河道有16條,小溝小叉不計其數,流域內農村鄉鎮大量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菜田農田施肥撒藥等污染物全部隨這些河溝進入滇池。目前,每年進入滇池的污水量是1.85億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是總氮、總磷和化學耗氧量( COD)。這些污染物的來源,首先是生活污水,根源是進入滇池的污水中包含的糞便污水、洗滌污水和廢棄食物形成的污水。僅以糞便計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糞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噸水體。擁有近200萬人口的昆明,每天排入滇池的污染物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滇池如何消受得起?其次是化肥、土壤等造成的污染(面源污染),最後才是工業污染,特別是造成滇池重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物氮和磷,生活污染源佔了45-56%,面源污染佔33-40%,工業污染源只佔10-14%。雖然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明顯下降,但在緩解湖水重富營養化方面效果並不明顯。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昆明分部高級工程師龐金虎介紹説,由於前些年圍湖造田和濫砍亂伐,天然的濕地全部被吃掉、被開發,把水體和陸地分割開來。目前,滇池流域的森林覆蓋率只有28%,湖面縮小了20多平方公里,淤積嚴重,湖邊已沒有蘆葦、水草,岸邊的樹木也被菜田農田和房屋代替,人類的破壞造成滇池的自凈和生態調節能力極差。藍藻本不可怕,吹到濕地,太陽一曬就完蛋了。現在濕地沒有了,風浪一攪,營養又好,再碰上適當的溫度,藍藻不瘋長才怪呢。

    滇池還有救嗎?

    就在公眾對滇池變清的信心日漸減弱,甚至有人悲觀地認為投入再多也是打水漂之際,不少情係滇池的老專家、老教授、老科技工作者們沒有觀望,而是紛紛獻計獻策。

    70歲的雲南師範大學污水處理專家李康齡教授坦率地指出,綜觀滇池治理所走過的道路,不是投入不夠,力度不大,而是治理方向存在偏差,走進了誤區。李教授認為,滇池是富營養化污染而非滅生性的化學污染,還沒到不可救藥的程度。“當務之急是治理生活污水,避免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流入滇池。”他大膽提出,改造居民樓的化糞池和相連接的下水道,分隔降解5天至7天,輔以化學方法處理難以降解的磷,經過凈化的污水可迴圈在小區內澆花或清洗路面,清水排入滇池。這樣做不需要尖端科技,也不用興建大型工程,預計改造昆明的化糞池和下水道需要資金兩億元,為期1年,其環境效益將在兩三年後顯現出來。

    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彭永岸和雲南師範大學旅遊與地理學院教授李宏國提出了治理滇池污染的新思路———換位置保滇池。他們認為,滇池世世代代由北往南流,而我們要設法倒換昆明地區與滇池的上、下游角色,讓滇池由南向北流。李宏國認為,滇池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它處在昆明城區的下游,而成為積污場;二是滇池水流方向與風浪方向相反,湖面污染物流不出去;三是人口快速增加,污水增多。而以昆明城區為主的北部佔流入滇池污染總量的80%。彭永岸教授介紹實現這一思路的辦法是:利用滇池與富民縣城有206米的落差,改變滇池的出水口,讓滇池水倒流,置換滇池與昆明城區的相對位置,滇池就從下游置換到上游。城區的污水流不進滇池,即使有一些流入湖邊,水流和西南風向共同作用,可以把污染物推到出水口排出去。這樣,滇池的污染源和湖面污染物就得到了解決。

    王煥校教授則認為,要解決滇池的污染問題首先要恢復滇池本來的生態環境。他認為,滇池污染不是一年兩年形成的,滇池污染屬於生態系統全面崩潰,生態結構和功能全部被破壞造成的。其原因就是天然濕地的消失。他説,70年代人們圍繞滇池修建了防浪堤,浪是防住了,但是滇池也就由一個水盆變成了一個水桶,把500里的滇池完全箍了起來。滇池的水源本身就不足,自凈能力又差,現在將它四面一圍,該進來的進不來,該出去的出不去,久而久之污水氾濫,污染成災,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為此,他建議,打掉圍浪堤,或者降低滇池水位,在堤內建設人工濕地,或自然形成新的濕地。他説,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新的濕地形成以後,就會逐步恢復生態湖泊原有的本性和原有的生態規律,使滇池原有的生態結構和功能恢復起來。這樣才會將一潭死水變成活水。

    治理生活污水也好,讓滇池倒流也好,建造或恢復新的濕地也好,這些都不失為好主意。關鍵是有關部門如何總結歸納好專家們的意見,找出更適合滇池特點的更有效的治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付諸實施。滇池的污染治理是列入國家“九五”和“十五”環境治理計劃的重大工程之一,它作為國務院提出的“33211”工程,特別是“三河三湖”的重點治理工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必須做,並且必須要做好的事情。

    當然,這樣一座污染嚴重的高原湖泊,要使它徹底改變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過程,但無論如何,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走近滇池

    滇池又名“昆明湖”,古時又稱“滇南澤”。因為雲南人總是稱湖為海,所以古代詩人墨客也稱滇池為滇海。滇池海拔1886米,湖體略呈弓形,弓背向東,湖面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約200公里;湖面積318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度為8米,平均5米,蓄水量約15.7億立方米。滇池南部為滇池主體稱外海,北部支體稱草海。在雲南眾多湖泊中,它的面積最大;在全國的內陸湖泊中,它居第六位。

    滇池是昆明風景名勝的中心,遊覽內容十分豐富。滇池風景區,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滇池受到毀滅性的污染,每年排入滇池的工業和生活污水2億多立方米,其中排入的化學耗氧物質4萬多噸,使得草海污染超標10多倍,異常富營養化,主體外海也嚴重富營養化。近20年來,滇池水質下降了兩個等級以上,出現了全湖水質超五類的嚴重局面。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滇池的污染治理,將其列入國家“九五”和“十五”環境治理目標。

    

    《科技日報》 2001年10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