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敦促採取更均衡全球發展模式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在未來50年全球經濟規模將有可能擴大四倍,在減貧方面也會取得巨大進展,先決條件是世界各國政府立即行動起來制止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和帶來深刻社會動亂的危險趨勢。

    《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説,在未來50年,全世界的國內生産總值總額有望達到140萬億美元,世界總人口從目前的60億增加到90億。如果不改善政策和體制,社會和環境壓力就有可能顛覆發展進程,導致貧困水準升高和全人類的生活品質下降。

    世界銀行呼籲出席下周約翰內斯堡的世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的各國首腦、部長、私營企業領導人和公民社會的代表就目前能夠採取哪些措施以保證以減貧為目標的增長不會對子孫後代造成巨大代價的問題達成共識。

    在過去幾十年裏,一些國家的政策誤導和管理不力造成了環境災難、收入差距和社會動蕩,往往導致了深層的掠奪、騷亂以及饑荒或內戰中的難民潮。

    如今,許多貧困人口依賴脆弱的自然資源為生。同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作為一種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社會財富,作為人們賴以達成協定和交易的基礎,也有可能在內亂中遭到削弱或摧毀。報告説,發展政策需要更明確地重點保護這些自然和社會財富。

    《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建議在地方、國家和全球層面上建立新的聯盟更好地研究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更廣泛地分擔發展的責任。富裕國家必須進一步開放市場,減少抑制第三世界國家農民收入的農業補貼,必須增加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援助資金、藥品和新技術。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必須增強問責制和透明度,確保貧困人口能夠獲得土地使用權以及享受教育、衛生和其他基本服務的機會。

    報告説,未來幾年將為改變投資模式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保護環境,實現深層減貧提供機會。世行敦促各國領導人發揚蒙特雷共識、2002年3月聯合國金融與發展國際會議通過的協定以及由非洲領導人發起的非洲發展新型夥伴關係等里程碑式文獻的精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全球範圍做出努力。

    世界銀行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網路副行長伊恩•約翰遜説:“要實現聯合國到2015年把世界貧困人口減少一半的千年發展目標,低收入國家就需要達到3.6%的每人平均增長率。但是這種增長必須以保護我們未來的方式實現。如果在2015年成功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的同時,面對的是城市運轉失靈,供水量日益減少,不平衡現象和衝突加劇,維持我們生存的農田甚至比現在還少,那將是不負責任的。”

    《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強調,保證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必須由地方、國家和全球共同承擔:

     發展中國家需要在建立資源管理所需機制時促進參與,增強民主、包容與透明度。

     富裕國家需要增加外援,減少貧困國家的債務,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産品開放市場,幫助轉讓預防疾病、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農業産量的技術。

     公民社會組織通過代表各方面的利益和提供對政府、私營部門及民間機構活動的獨立評估而發揮作用。

     私營企業則通過在日常經營中堅持可持續性,並建立激勵機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環境和社會目標而做出貢獻。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行長尼古拉斯•斯特恩説:“全世界必須立即行動起來幫助最貧困的人口管理好他們的資源,提高生産率和收入,賦予這些社區權利,幫助他們為應對未來數十年的要求做好準備。富裕國家可以採取的一個措施就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産品開放市場,取消農業補貼和其他貿易壁壘,正是這些貿易壁壘壓抑了貧困人口能以最具競爭性的方式生産的物品的價格,限制了他們進入市場的機會。”

    據《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估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到本世紀末將穩定在100億或者略低於100億。

    到本世紀中葉,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將居住在城市,對能源、水、住房和教育的需求將是巨大的。

    不過,報告認為這些趨勢也提供了機遇。未來數十年人口增長所需要的大多數固定資産-公寓、商店、工廠和道路-都尚未修建。制定更好的標準,提高效率,建立更具參與性的新型的決策機制,這些都可以在興建新的固定資産時對社會和環境造成較少的壓力。

    同樣,隨著人口增長減慢,經濟增長將更容易有益於減貧和提高人口收入水準-前提是未來數十年的經濟和人口增長方式不會破壞作為增長基礎的自然資源或者削弱重要的社會價值觀念,如誠信。

    斯特恩説:“50年後高達140萬億美元的世界經濟規模是目前的生産和消費模式根本無法維持的,需要做出重大改變,就從富裕國家入手,以保證窮人能夠有機會參與,保證環境不會遭到破壞,從而使他們喪失未來的機會。”

    為保證過去20年在社會指標方面-如收入、文盲率、衛生設施等-取得的進步不會被人口增長的壓力和缺乏可持續性的經濟擴張所抵消,在全球層面進行協調和在地方層面採取行動將是至關重要的。

    約翰遜説:“約翰內斯堡世界首腦會議的目標應該是建立真正的、吸收各個方面的夥伴參與的全球性聯盟,以具有透明度和公平的方式工作,以保證發展進程不會使我們的環境和資源陷於枯竭,也不會因為將貧困人口排斥在外而帶來社會動亂。在尋求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為改善對主要公共資源-水、能源、衛生、農業和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做出規劃。”

    挑戰是巨大的,世界上最富裕的20個國家的平均收入已經是最貧困的20個國家的37倍。全世界有13億人口生活在已無承受能力的脆弱的土地上-包括乾旱地區、坡地、濕地和森林。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以及生活在脆弱土地上的人口總數在過去40年都增加了一倍。

    在上個世紀,世界上的濕地消失了一半左右。在未來30年用水量預計會猛增50%,而污染和氣候變化已經在威脅著供水量,尤其是在非洲、中東和南亞地區。到2025年,世界人口可能會有四方之三生活在距海洋100公里之內的地方,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壓力。

     自50年代以來,全世界有近200萬公頃的土地土質退化,佔全部農田、牧場、森林和林地的23%,熱帶森林以每10年5%的速度減少。

    陸地生物多樣性的三分之一以上正在被擠到總面積僅佔地球表面1.4%的棲息地。

    世界銀行在這份最新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指出,10年前裏約熱內盧的世界首腦會議在提高對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挑戰的認識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自那以來,建立更有效的地方、國家和國際機制來設計和實施這些政策的必要性顯得日益突出。

    2003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介紹了世界各國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的創新。報告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會在此基礎上使可持續發展變為現實,使貧困人口得以參與經濟增長。

    《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 的主筆沙利茲説:“在未來50年,世界人口將趨於穩定,大多數人將居住在城市,這是史無前例的。只要從長遠考慮,立刻行動起來,我們就能夠利用這些機會,走一條更具廣泛參與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在未來數十年實現大幅度的減貧。”

    《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要求:

     在發展中國家實現收入和生産率的大幅度增長。

     從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管理好向一個以城市為主的世界的過渡。

     關注那些生活在環境脆弱的土地上的廣大人民的需要。

     獲取由撫養率降低和人口增長減慢帶來的“人口結構效益”。

     在地方和全球層面上避免世界經濟在實現140萬億美元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和環境壓力。

    在各發展中國家,新的規則、組織和其他體制創新已經帶來環境改善的效益。墨西哥城和部分中國城市的空氣污染在減少。大多數國家都已採用無鉛汽油。在過去10年,中低收入國家使用衛生設施的人口比例從44%增加到52%。

    從中國到摩洛哥到科麥隆,各國都在嘗試新的體制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往往更多地吸收私營部門和公民社會參與。例如,在巴西,政府使部分地區的窮人有可能得到其住房和土地的所有權,從而使那些即使只有最簡陋住房的人也不必擔心會被驅逐。有了使用權的保障,即使是最貧困的人也能夠投資改善他們的家或生意。

    最重要的是,在未來數十年,貧困人口必須在改變其生活的過程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決策必須採取廣泛參與和協商的方式,聽取貧困人口的意見,同時也賦予他們對自己的資源的更多自主權。

    聯合國到2015年的千年發展目標

    1. 消除極度貧困和饑餓

     把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人口比例減少一半。

     把饑餓人口的比例減少一半。

    2. 普及基礎教育

     保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初級教育。

    3. 促進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

     在各級教育中消除性別不平等現象。

    4. 減少兒童死亡率

     把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5. 改善孕産婦健康

     把孕産婦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

    6. 防治艾滋病、瘧疾和其他疾病

     制止艾滋病的傳播。

    7. 確保環境可持續性

     把可持續發展融入國家政策,制止環境資源流失。

     把缺少飲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

     使至少1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8. 建立發展的全球夥伴關係

     增加官方發展援助。

     擴大市場準入。

     提倡債務的可持續性。

    

    中國網2002年08月22日


世行對拉美地區的貸款減少18%
世行行長:中國改革進入一個未知領域
世行行長沃爾芬森:讓網路幫我們分享知識、聯絡世界 
世行將一如既往
關注中國
 
世行行長:完善公司治理需要進一步改革國家所有制 
沃爾芬森: 世行與中國是密切的合作夥伴
世行將向印度提供4.9億美元貸款
世行在中國
中國發展門戶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