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發佈《2001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  

    國土資源部今天發佈了《2001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

    《2001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全文如下:

    2001年,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取得新進展: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係,全面實現建設佔用耕地佔補平衡。完成基本農田保護調整劃定。

    全面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國礦産資源規劃經國務院批准實施,省級礦産資源規劃全面啟動。實施《國土資源“十五”計劃綱要》,啟動國土規劃和國土綜合整治工作。

    加強國有土地資産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繼續培育和規範國土資源市場體系。

    地質隊伍“野戰軍”建設進入實施階段。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取得新突破。

    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礦産資源管理秩序精神,加大治理整頓力度。

    完成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防治工作全面啟動。

    實施西部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優惠政策,支援西部大開發。

    推進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和資訊化建設。

    依法行政取得新成效。

    海洋、測繪工作取得新進展。

    一、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1年全國主要地類面積為:耕地12761.58萬公頃(19.14億畝),林地22919.06萬公頃(34.38億畝),園地1064.01萬公頃(1.60億畝),牧草地26384.59萬公頃(39.58億畝),水面2202.35萬公頃(3.30億畝),城鎮村及獨立工礦區用地2487.58萬公頃(3.73億畝),交通用地580.76萬公頃(0.87億畝),水利設施用地572.96萬公頃(0.86億畝),其餘為未利用地。

    2001年全國可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2761.58萬公頃(19.14億畝),繼續呈遞減態勢。

    2001年全國生態退耕59.07萬公頃(886.0萬畝)。全國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4.5萬公頃(67.5萬畝)。

    2001年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耕地20.26萬公頃(303.9萬畝),其中復墾增加2.45萬公頃(36.68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12%,整理增加4.36萬公頃(65.42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22%,開發增加13.45萬公頃(201.82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66%。

    全國劃定基本農田10880.0萬公頃(16.32億畝),達到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10853.3萬公頃(16.28億畝)、保護率83.5%的要求。

    2001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體上全部實現建設佔用耕地當年佔補平衡。2001年建設佔用耕地16.37萬公頃(245.5萬畝),與上年16.33萬公頃(244.9萬畝)基本持平,建設佔用耕地的規模繼續得到控制。

    2001年土地資産管理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1142個市縣建立了資訊發佈制度,1515個市縣建立了土地登記資訊可查詢制度;1216個市縣制定了協議出讓最低標準,1087個市縣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場;1604個市縣建立了土地資産管理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1002個市縣建立了土地收購儲備制度。

    2001年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開展了招標拍賣出讓工作,累計開展的市縣數達1435個,招標拍賣出讓土地23847宗,面積6609公頃,價款492億元(不含協議出讓收益),分別比2000年增長52%、138%和42%。

    2001年土地執法監察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共處理案件12.5萬件,罰沒款6.16億元。

    二、礦産資源

    截至2001年,全國有探明儲量的礦産共156種,其中,能源礦産9種,金屬礦産54種,非金屬礦産90種,其他水氣礦産3種。

    45種主要礦産中大多數保有儲量減少,其中有26種礦産保有儲量有不同程度的減少,佔57.78%。

    2001年全國礦業總産值約4790億元,礦業産值持續增長。主要礦産品産量有所增加,原煤産量由上年的8.8億噸上升到9.64億噸,原油由1.63億噸上升到1.65億噸,10種有色金屬由760萬噸增加到856萬噸,磷礦石由1937萬噸增加到2100萬噸,水泥産量由5.8億噸增加到6.3億噸。

    2001年全國礦産資源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産地106處,比去年少25處。新查明礦産資源儲量煤16.42億噸,石油7.27億噸,天然氣4302億立方米,鐵1.37億噸,銅127金屬萬噸,鋁13811礦石萬噸,鉛60.35金屬萬噸,鋅73.51金屬萬噸,金271金屬噸,硫1043礦石萬噸,地下水97萬立方米。

    2001年全國各方面投入地質勘查工作費用227.39億元,其中國家投入地質勘探費9.57億元,與去年相比投入地質勘查費用增加4.47%。

    全國探礦權轉讓收入1.95億元,採礦權轉讓收入15.95億元。與上年相比,探礦權轉讓收入卻減少了1.56億元;採礦權轉讓收入增加3.62億元。

    2001年共處理地礦違法案件16300件,其中本年發生案件13029件,吊銷採礦許可證2685件,收繳罰款2886萬元。

    2001年全國礦産品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在全國進出口貿易中,礦産品的進出口總額一直保持在18%左右。2001年除原油進口量稍有下降,鉻鐵礦基本持平外,其他大宗短缺礦産品的進口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原油進口量6025萬噸,鐵礦石進口量8404萬噸,銅礦石進口226萬噸,鉀肥進口量543萬噸,進口礦産品供應多元化趨勢進一步加大,提高了進口安全保障程度。

    2001年我國礦産品進口關稅進一步下調,平均降至9.03%,促進了短缺礦産品及相關原材料的進口,保障了國內需求。

    礦産資源開發利用“引進來”繼續推進。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先後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70家石油公司簽訂了149個石油合同和協議,目前正在執行的有34個,直接利用外資60多億美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積極開展風險勘探開發和提高采收率等項目,累計引資10多億美元。2001年批准外商勘查許可證80件,採礦許可證48件。

    油氣“走出去”已具一定規模,但海外石油份額仍然較小;固體礦産“走出去”已開始步入正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獲石油份額可採儲量約4.46億噸,在海外已建成近1400萬噸的原油生産能力,8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産能力。獲得海外份額油産量500多萬噸,相當於我國石油産量的3%,石油凈進口量的10%。

    三、海洋資源

    2000年全國的海洋産業總産值達到4133.5億元,比1999年增長13.2%。全國主要海洋産業總産值的增加值達2297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2.6%。海洋産業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海洋三次産業結構由1996年的48:14:38調整為50:17:33。一些海洋産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如海洋漁業生産,其捕撈和養殖比例由1996年的62:38調整為58:42,生産結構日趨合理。某些技術含量高的海洋産業,如海洋石油、海水養殖、水産品加工等,都有較快發展。傳統海洋産業與新興海洋産業的比例,由1996年的73:27變為70:30。

    全國已形成包括海洋水産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遊業、海洋油氣業、沿海造船業、海洋鹽業、海濱砂礦業等七個主要海洋産業。2000年,七大海洋産業産值佔我國主要海洋産業總産值的比例分別為:海洋水産業佔50.43%、海洋交通運輸業佔17.36%、濱海旅遊業佔15.43%、海洋油氣業佔9.28%、沿海造船業佔5.42%、海洋鹽業佔2.01%、海濱砂礦業佔0.07%。

    2000年,海洋油氣業總産值達383億元,成為我國海洋支柱産業之一。全國海洋石油産量達2080.36萬噸,海洋天然氣産量達46.01億立方米,海洋鹽業産量達2364.4萬噸,海水養殖産量達1061.28萬噸,海濱砂礦産量達130.33萬噸。

    2001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通過,是我國海洋事業發展歷程中一座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里程碑。海域使用管理法確立了三項基本制度,即海域權屬管理制度、海洋功能區劃制度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各級政府部門加強了海洋功能區劃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對成果的審批。目前,天津、河北、江蘇、上海、廣東等7個沿海省(區、市)政府已批准海洋功能區劃,作為海洋管理執法依據。其餘沿海省(區、市)政府對海洋功能區劃的審批工作正在積極進行中。

    四、地質環境

    在地質災害多發區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和群測群防成效明顯。已累計安排247個縣市調查,群測群防有效減少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231次,避免人員傷亡4200余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8600多萬元。2001年治理滑坡、泥石流面積25700多公頃。

    2001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約6000次,造成788人死亡。

    為了查清全國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從1999年至2005年,國土資源部將對全國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700個縣(市),部署和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1年底已完成了266個縣(市)的調查與區劃工作,面積達49萬平方公里,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4萬多處。

    2001年批准新建3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到2001年底,全國已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390處,其中地質構造、剖面和形跡40處、古生物化石25處、地質地貌景觀325處,保護區面積206萬公頃。

    我國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十分嚴重,累計毀壞面積近400萬公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國家“十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專項規劃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列為重點工程內容,正在抓緊作前期各項準備工作。

    2001年國務院批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按防治對象和類型,形成若干分項規劃,主要是:三峽庫區崩滑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三峽庫區塌岸防護規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規劃、三峽庫區高切坡防護和深基礎處理規劃。受135米水位影響的957處崩塌滑坡體防治和塌岸防護是防治規劃的重點。三峽庫區一期重點治理197處滑坡。

    五、國土資源大調查

    2001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取得重大成果: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獲重要成果。模擬海底條件,已成功合成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標誌。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建造並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天然氣水合物模擬實驗室日前在青島建成。豫西南地區銀多金屬礦評價取得重大進展。已探獲鉛鋅資源量300余萬噸,銀資源量近6000噸,遠景資源量有望大幅增加。

    西藏岡底斯地區發現特大型銅礦富集帶。在西藏岡底斯成礦帶,發現化探異常80余處、礦點30余處、礦床10余處,有望成為我國又一具有規模的銅礦帶。

    以農業環境為主的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取得豐碩成果。首次開展我國經濟發達和人口密集區以農業環境為主的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試點工作,完成6萬多平方公里52種元素的大資訊量地球化學調查,勾畫出測區宏觀地球化學輪廓,為生態環境、土壤品質評價、基礎地質及資源潛力預測提供了重要資料。

    地下水調查獲得重大進展。首都地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應急水源地尋找地下水獲得重要進展,查明懷柔地區具應急供水能力年達1.2億立方米的應急水源地。在西部乾旱地區,查明鄂爾多斯盆地周邊岩溶水年總補給量14.1億立方米。在其他人畜飲水嚴重困難地區已成井460余口,緩解了當地嚴重缺水問題。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全面加速。對青藏高原空白區的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進行全面加速,發現一批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地質體、構造帶和古生物化石及找礦線索,對研究青藏高原的演化和構造格局、地層分區、資源和地質環境評價、氣候變遷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001年完成43個大城市中的351個縣區市土地利用動態監測。

    基本完成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37個城市土地價格調查,初步建立起城市地價動態監測體系。

    查清中西部14個重點省(區、市)耕地後備資源共546萬公頃(8190萬畝)。

    六、科技與資訊化

    2001年,全面實施了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計劃,形成了國家科技計劃、部門科技計劃與國土資源大調查相互呼應和互為補充的國土資源科技工作新體系。

    2001年執行的國家級項目包括國家重大工程1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4項,國家高技術應用部門發展項目4項,國家科技基礎性項目14項。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正式開鑽,至2001年12月31日鑽達1268.48米。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取得新進展。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加速成果轉化。新型中空玻璃專用分子篩生産新工藝,打破國外産品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已佔國內市場40%。礦物纖維替代部分木漿造紙試驗及産業化節約森林資源,降低了成本。海泡石長效肥作為環保型礦物肥料,降低化肥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其試驗示範顯示出巨大潛在價值。

    全國國土資源資訊化建設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完成1:50萬土地利用數據庫系統;探礦權、採礦權管理資訊系統在全國推廣;1:50萬數字地質圖全面推廣應用;建成了國家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資訊系統;研製了電腦輔助區域地質調查系統(RGMAP)。建立了資訊服務系統運作平臺,包括內部網站、外部網站和二郵系統網站;建立了國家級數據中心數據庫運作系統平臺和資訊服務平臺;確定了全國國土資源主幹網總體方案;地質資料資訊化建設進一步深入和擴大。初步形成資訊化標準體系框架。

    七、西部大開發

    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土地總面積佔全國的71.05%,其中牧草地佔全國97.88%,未利用地佔86.70%。在西部土地總面積中,牧草地佔38.23%,林地佔17.79%,耕地只佔總面積的7.10%。2001年,中西部14個國家重點生態退耕省(區、市)共退耕51.85萬公頃(777.7萬畝),佔全國的87.8%。其中,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四川的退耕面積最大,分別為15.72萬公頃(235.8萬畝)、13.83萬公頃(207.4萬畝)、9.72萬公頃(145.8萬畝)和4.73萬公頃(71.0萬畝),分別佔全國生態退耕總面積的26.6%、23.4%、16.5%和8.0%。

    2001年,西部地區礦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的11.3%,佔GDP的6.6%,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準6.0和1.6個百分點。

    重點加強“十大”礦産資源集中區的礦産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塔裏木能源資源集中區;黃河中游能源資源集中區;東天山北祁連有色貴金屬及能源資源集中區;柴達木能源化工礦産資源集中區;秦嶺中西段地區有色貴金屬資源集中區;西南“三江”中南段有色貴金屬資源集中區;攀西黔中礦産資源集中區;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集中區;紅水河右江有色貴金屬資源集中區;西藏“一江兩河”有色貴金屬資源集中區。2001年編制併發布實施“十五”西部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研究制定並實施關於土地和礦産資源的優惠政策措施及細則;組織開展“關於西部大開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戰略問題”專項調研;為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做好國土資源管理和服務方面工作。

    (本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除國土面積外,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新華社 2002-04-11


土地開發用地審查辦法出臺 用地審批規範明確
國土資源部:我國土地資料將可公開查詢和有償使用
國土資源部調整採礦審批許可權
國土資源部:干預地價違背市場規律
我國首次摸清土地“家底”
國土資源數字化將帶來什麼?
“十五”西部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出臺
推進國土資源管理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
誰來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國土資源問題調查
西部將實行特殊的國土資源政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