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資訊污染綜合症”悄然來臨

    在知識經濟時代,資訊是無形財富,是戰略資源,但大量無用資訊是災難。“資訊污染綜合症”正悄然侵襲並快速蔓延、威脅我們的健康……

    接收資訊太多,容易得病

    據報道,北京和南京幾家醫院最近分別發現多例患者,主訴失眠,莫名其妙的頭昏腦漲、胸悶壓抑、煩躁不安、性情孤僻、精神萎靡、喜怒無常,甚至緊張性休克。患者多為知識階層,媒體從業者多發。醫界專家指出,這些症候群由資訊污染引起,是典型的“資訊污染綜合症”。有玩笑説,去年時髦一見面問:今天你.COM了嗎?今後的時髦問候語則是:今天,你被資訊污染了沒有?

    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近70萬種期刊,60余萬種新書,登記40多萬項專利,新增期刊近萬種,發表科技文獻500多萬篇,編寫25萬份學術報告、學位論文等。全球有900多萬個電視臺、幾十萬個微波通訊塔、幾萬個雷達站、30多萬個民用電臺,以及隨時在增加的行動電話和終端電腦……網路、電視、電話等現代通訊網路遍及全球各地,新聞、觀點、調查、數據分析、廣告、預言、傳言等難以數計的各種資訊像急風暴雨般撲來,數量之多,更新之快,令人眼花繚亂。於是,一個新概念——資訊污染,應運而生。

    我們發現自己陷入資料的海洋,卻難以找到真正需要的、經過科學歸納的、具有針對性的有效資訊。於是,在過剩的資訊海洋中,人們的資訊吸收利用率卻在下降。據調查,美國、日本近年來的資訊吸收率僅為10%左右。資訊本來是用以消除不確定性的,可是過量資訊卻讓我們無所適從。每個人的資訊負載量是有一定限度的,當接受的資訊超過其所能消化的資訊量時,就可能患上“資訊焦慮症”。

    築波病:資訊污染綜合症的前身

    人體對外界資訊的輸入,需要大腦高級中樞去綜合、分析和判斷,進行一番資訊加工。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繁雜資訊後,來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機體的承受力,大腦就會受干擾而産生疲勞反應,發生“資訊消化不良”,資訊接受者煩躁不安、頭昏腦漲,思維及判斷能力下降、消化功能紊亂,並可能殃及心血管系統,導致血壓升高、心律不齊,更為嚴重者會發生緊張性休克,引發心理變態,有時甚至誘發自殺和犯罪。這些由資訊污染引起的症疾,被稱為“資訊污染綜合症”。專家指出,這種“資訊污染綜合症”正悄然侵襲並快速蔓延,威脅我們的健康,該病高發人群為編輯、記者、公司文員、網站從業者。面對電腦、通信衛星、聲像技術融為一體的多媒體時代,都市中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大腦皮層資訊輸入輸出失衡造成的心理不適應現象。

    在聞名世界的日本築波科學城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常出現寂寞、心情壓抑、沮喪、疲倦、緊張、性情孤僻等一系列症狀,醫界稱“築波病”,病因是一些人對超負荷資訊缺乏適應和承受能力,導致大腦皮質輸入輸出平衡失調,被認為是“資訊污染綜合症”的前身。國外一位現代病研究專家曾做過一個試驗,他讓一組志願者每天看幾萬張不同的照片,沒過幾天,這些受試者都患上了偏頭痛。

    像節制午餐一樣進行“資訊節食”

    早在199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法國資訊專家羅斯奈就向與會人士呼籲,要像節制午餐一樣進行“資訊節食”,幫助人們快捷、高效地使用資訊。但那時人們正在享受資訊極大豐富帶來的甜頭,並未在意,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但短短幾年過後,資訊污染已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

    為避免“資訊污染”的危害,政府和個人都需要努力。有關部門應控制資訊源,杜絕資訊垃圾;使資訊有序化、條理化、趣味化,以利於資訊的消化和吸收。而具體到我們每個人,平時接受資訊時,要善於篩選、分類、判斷和選擇,逐步增強接受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另外掌握資訊源,知道哪可以找到想要的資訊就可以了。要保持心態平和,做到有張有弛,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工作一定時間後調整一會兒,另外注意飲食營養、身體鍛鍊,保證睡眠充足,讓大腦得到休整和鬆弛。

    在資訊過剩的今天,如果你發現自己已在資訊污染包圍中,學著做資訊的主宰,而不是陷在其中,成為資訊的奴隸。(阿綠)

    《北京青年報》 2001年9月27日

    

    

    



相關新聞


消費者使用網際網路的信心呈上升趨勢



泰國上網族約350萬



“網路綜合症”為害幾何



我國首次發佈網際網路絡資訊資源數量調查報告



網上視頻接觸色情氾濫——記者親歷新"紅燈區"



究竟有沒有黎家明?網上連載《艾滋手記》受質疑



南韓首都利用網際網路反腐敗



網路“惡之花” 



“脆弱”的網際網路服務



謹防孩子網路幽閉症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