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要職稱有什麼用

陳焱

    近日,石家莊市召開職稱改革會議,公佈了今年職稱改革的有關政策:取消指標限制;開展社會化評價試點;工程、農業、衛生、科研、教育等五大系列綜合破格申報;衛生、經濟系列高級資格以測評(考試)、考核替代競爭答辯;申報材料及推薦結果實行公示等。此舉更引發人們關注職稱制度的前途命運。

    取消指標、申報材料公開,此舉據説能打假

    記者近日電話採訪了石家莊市人事局。 職稱辦有關人員,她就改革的具體內容解釋説:1.關於取消指標限制。“過去參加職稱考試和評選,一定是要有指標的,今年我市企業、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及已實現崗位管理的事業單位將放開申報,不受單位崗位職數及結構比例限制,其他事業單位則按適當控制、逐步到位的原則,按年遞增一定的比例申報晉陞,2至3年達到規定的結構比例。已超比例的,按退二進一的辦法申報晉陞。並不能一下放開,要爭取放控結合。”2.關於開展社會化評價試點。“從今年起,在工程系列中、初級職稱工作中將進行社會化評價的試點工作,委託社會化評價機構常年受理專業技術人員的個人申報,取得資格人員由單位自主聘任。由於今年評審

    工作時間緊,因此試點工作將安排在正常評審結束後進行,本次申報工程系列的人員仍按現行規定進行。”3.關於破格申報。“今年我省制定了五大系列的綜合破格條件,規定凡五大系列專業技術人員均可不受學歷、任職資歷的限制,破格申報相應檔次的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資格。不為資歷、不為學歷,屬於優秀的拔尖人才就可以申報,不拘一格降人才。4.關於公示。“另外,今年我市還要求對申報中、高級職稱者提交的申報材料在推薦之前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3至5天。推薦結果于2日內公示,公示時間為2天。公示沒有問題才可以上報市職稱改革辦公室。”

    新政策的出臺立即引起了強烈反響,據了解,自9月9日新舉措出臺以來,符合條件的人員正在積極申報。至於最終結果,這位負責人説,“正在進行評審,結果現在還出不來,但新政策無疑為人才測評增加了透明度,某些舉措在保證材料的真實性,防止弄虛作假上都有了突破。”

    中科院真的停止了評職稱?

    關於職稱改革,今年的北京新聞裏其實也有一條。此前有媒體報道説,中科院把職稱評定給停了。援引媒體的報道説,中科院改革的具體做法是:根據國家的需求,根據每個研究所科研發展的方向來設置研究員的崗位,實行的崗位培訓聘任制是按需設崗,按崗聘任,其目標是崗位與職稱掛鉤,評聘合一,所設的每個崗位都有嚴格標準。科研人員一旦被聘任某一崗位,而此崗位如果明確是由研究員擔任,那就説明被聘者有研究員的能力和水準,所以,在其任職期間就享有研究員的職稱。研究員必須有學士或學士以上的學位 ,1991年後參加工作的還要有博士學位 ,要獨立參加過某一方面的重要研究工作,論文數量、品質、科研能力、科學成就和發展潛力也要達到相應要求。如被解聘或任期已滿不續聘,那麼,隨著其離職,職稱也將同時取消。這是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的做法。

    針對這一説法,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的何岩石先生在日前接受有關媒體採訪時指出:“停了職稱評定的説法不準確,只能説我們改變了傳統的職稱任職資格的評審。”他説:中國科學院正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和高水準高素質的創新隊伍建設,因此我們比較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打破原有職稱評定帶來的一些束縛,我們將很難達到建設一個高水準高素質隊伍和知識創新工作的建設目標。

    評聘分離為何總是“紙上談兵”?

    無論是石家莊還是中科院,兩項政策的出臺在為人才評定鬆綁的同時,都遭到了一些質疑。説到底,職稱改革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也是一個爭論不清的問題,中科院、石家莊做出這樣的改革以後,全社會都在拭目以待,都在看有什麼樣的影響,甚至都在考慮會不會普及、要不要推廣的問題?回歸評定本身,人們不禁要問:職稱究竟意味著什麼?

    “過去,我們把職稱作為一種待遇、一種學術稱號,現在把它變成一種崗位,實際上就是要全面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任的崗位聘任制,使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能上能下,建立這樣一種新的機制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也符合科學管理的理念。”針對職稱改革,何先生認為:目前我們正處於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在這個過程中,對原有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人事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是必要的,職稱就是我們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之一。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職稱制度越來越多地制約著現在科技事業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們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的發揮。職稱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少了,那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現行的職稱制度和現在的行政級別、待遇、工資水準的掛鉤,同時現在職稱評定的弊端還體現在大鍋飯、鐵飯碗、終身制等方面。

    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中科院的職稱改革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還是一個比較順理成章、大家都能接受的事實呢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部人事學院的副院長劉爾鐸副教授説: 1986年以後,按照人事部發文評的是職稱的任職資格,也就是説評和聘是分離了。評的是資格,然後在有資格的人裏進行聘,但是從事實上來看還有很多單位一般評上職稱就得聘,不聘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雖然我們從法律條款上評、聘分離了,但是在實際上這個過程並沒有完成,在事實上還是有資格就得聘,這樣就出現了一旦評上了,就有可能馬放南山幹活不一定那麼認真了。

    職稱到底還有沒有存在價值?

    有人認為:現行的職稱制度存在的一大弊病就是,職稱一評定終身,減弱了人的積極性,缺少激勵,和國際做法不接軌。

    劉爾鐸教授説:“職稱和崗位是不一樣的,職稱是一種終身的學術稱號,也叫學銜,過去也是終身的。現在中科院把研究員的學銜、職稱變成了崗位,在這個崗位上今天你是研究員,過五年可能就不是了,再過五年可能是了,這樣就把你個人的命運、個人的前途、學術成就和一定時間內的考核結合在一起,督促你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奮進,增強了激勵職能。從這個角度來講,中科院的職稱改革適應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的趨勢,也是和國際接軌的一種做法。應該算是一種突破。”據了解,一些高校也在進行積極的職稱改革,如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不管你是中級、高級還是初級職稱,只要你評上之後就要定期考核,考核的依據就是你在崗位上的工作量。要不要進行年檢,有關專家指出:職稱進行年檢是必然,從某種角度上説也是一種激勵機制。石家莊的做法也正是基於在給你機會的同時還要給你施加一定的壓力。

    國家1978年開始恢復職稱評定的時候, 當時制度的設立也是有很多合理性的。但是,為什麼後來人們對職稱評定有那麼多的意見?那麼多的苦衷?那麼多的牢騷?那麼多的苦惱呢?為什麼説現在的很多人都對職稱失去了興趣?

    據北京市人事局的一份調查顯示,2000年國有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總量比1999年凈減22139人,減少了9.6%,而且這已是連續六年呈下降趨勢,其中有多種原因,但職稱的價值顯現不充分,工資價位偏低可以説是一個主要原因。不少人認為職稱帶有濃烈的計劃經濟色彩,指標限制、人情濃重,無論申報什麼系列一律用英語和電腦作為先決條件等,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早在1997年,國家人事部副部長徐頌陶在一次工作座談會上就已講過:“深化職稱改革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強化執業資格制度,淡化職稱,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有些職稱系列,在條件成熟後,可以逐步向執業資格制度轉化。”這種轉化必須是水到渠成的,比如律師,目前社會上的律師多就職于律師事務所,由於多是民辦性質,工資發放並不以專業技術職務作為標準,職稱在這裡就失去了意義,去年參加律師職稱評審的全北京市只有二三十人。在律師行業,執業律師已開始取代律師職稱。

    當時制度的設立必然是有很多合理性的。但是,為什麼後來人們對職稱評定有那麼多的意見?那麼多的苦衷?那麼多的牢騷和苦惱呢?在醫院工作的劉大夫這兩年為評高級職稱沒少下功夫,論文找人指導,業餘參加輔導班,很辛苦,説到職稱也是感慨萬分,她説:“其實,知識分子最主要的關注點是一個名分或者是説法。當然,收入也關心,但不是主要的。在國外,有的只是執業資格和專業技術職務,如教授、研究員、工程師,而且也沒有高級和中級之分,中國要加入WTO,也必然要走這條路。我希望未來的模式是執業資格作為準入上崗證,職務聘任作為水準能力證,而不再為一個名分來爭職稱。”

    為什麼説現在的很多人都對職稱失去了興趣?有人説:“主要就是目前的職稱本身就有貶值的問題。另外,很多人為了追求職稱,追求這個名分不惜一切代價,弄虛作假,甚至有死人的現象。職稱問題確實是困擾著整個社會、整個知識界,這是個大問題。應該是幹什麼吆喝什麼,幹什麼就是什麼。”

    也有人認為: 現在的職稱終身制其實給社會帶來了很多弊端,他本身不是教授,但是他評過教授,出去就可以説這是張教授李教授。這是什麼?這是虛偽,它是一種虛的東西,不是實的東西。你已經離開這個崗位多少年了,你現在已經修自行車、看大門、賣白薯了,你怎麼還是教授呢?可是有些人確確實實、扎紮實實在教學、生産、工作第一線玩命地工作,而且有很多成果的,卻因為沒有時間去參加評職稱的考試或者是一次沒有趕上機遇,所以他的職稱只能是低級的,這樣不合理。不能單靠職稱考核一個人的能力。

    北京職稱改革會不會馬上啟動?

    如果把職稱作為一個社會評價系統來看的話,它是有心理、物質兩個方面的內容。也許我在物質上不需要,但是我在心理上需要。這種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主張職稱應當改革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係研究生張琳認為:職稱不應該取消,應該改革,而不應該有終身制。職稱應該是一種心理、物質上的雙重需要。只有當我們的社會進步到這種評價系統失去它評價意義的時候,職稱才可能消亡。在近幾年當中也不可能失去意義,職稱還要評。在實際工作中,要建立一種競爭機制。從人事改革來看,有關專家認為:將來的職稱可能要分成三個系列:一是涉及國家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要採用職業資格制度。比如説,對從事律師、會計師、醫師、安全檢測師和資産評

    估師等職業的人可能都會實施任職資格制度。二是企業的職稱可能會單列,因為企業的發展是和企業的商業目的融于一體的,它的人事制度將更多地突出的崗位特點,你能為這個企業賺錢,我就聘請你;不行的話,我就不會聘你。三是國家全額撥款的或者半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的職稱問題可能國家還要管,但是它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在國外也是這樣的。

    “我覺得就是因為職稱評定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下一步我們更關心的是這個改革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能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操作性很強的制度?任何制度的改革,它是為人服務的,最後不要把它變成人為了制度所束縛。否則,人就會被制度異化,希望在改革的時候還是對人多關注一些。”北京市人事局職稱改革領導小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指出:因為職稱關乎的人眾多,改革措施必然要謹慎,不可能在尚未成熟時隨意出臺。北京的職稱改革工作也正在醞釀階段,至於什麼時候出臺,現在還不能透露。

     職稱回顧:我國現有的職稱源於建國初期的職稱的名稱,後來職稱的含義逐漸發生了變化。1979年以後,職稱逐步演變成區別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準或學識水準,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的等級稱號。1979年以來,我國先後頒發了高教、工程、農業、衛生、科研等22種職稱,每一種職稱都分為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三大類,大部分高級職稱還分正副兩檔。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暫停評定職稱,進行整頓。1985年國務院決定改革職稱工作,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在任職期間領取專業技術職務工資。

    《北京青年報》 2001年9月1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