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零售風暴逼近廣東

      就象進入6月以來的酷熱日甚一日一樣,連日來,境內外零售商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日資吉之島、荷蘭萬客隆以及上海聯華等高層人士在粵活動頻繁。一切跡象預示,一場由跨國公司巨頭搶進引起的零售界風暴,將在廣州乃至廣東掀起。

    境內外商家紛紛搶灘廣州

    據悉,巨無霸沃爾瑪已選址廣州大道南作為其在廣州的第一家分店,並採用輻射半徑更遠的山姆會員制的形式。緊跟沃爾瑪之後的還有家樂福、麥德龍,及已在叩響城門的法國歐尚和英國TESCO。

    跨國公司快速搶灘廣州,境內商家也不甘示弱。上海聯華進入廣東的業態將是多頭並進,包括購物中心、超市、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種形式。

    高速搶進,低調處理。沃爾瑪的高層人員在所有的公開場合都表現得溫文謙遜,刻意收斂任何鋒芒。6月19日,在一個研討會上,沃爾瑪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麥羅倫一面自稱“在市場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一面對媒體和帶某些疑慮的本地商家再三帶出在深圳的例子:深圳沃爾瑪開張最初的幾個月,當地的大型零售企業銷售額下降之後,又回升並平穩地發展。“競爭從未將任何人擠出市場”,在6月20日的商機交談會上,沃爾瑪中國區拓展經理黃鎮洋也是如是説。

    深圳萬佳的徐剛則對即將在穗重演在大鵬灣與沃爾瑪、家樂福雙贏的場景充滿自信:零售業是一個本土化特徵非常明顯的行業,在世界零售史上,還沒有發生過由於外國商家的進入而使本土零售業崩潰的例子。廣州宏城連鎖超市洪楚添則説,蛋糕不是只有固定的大,而是可以把它共同做大。

    與此相反,一些商家則顯示出冷靜和疑慮。廣州百貨業的“大哥”廣百的總經理房向前對新大新“先下手為強”與法國家樂福聯姻不置可否。按我國目前的政策,外資零售企業進入我國市場,必須採取與當地企業合作的形式。與荷蘭萬客隆有合作前例的中方公司“佳景”的一位負責人説,想當初萬客隆也是日入鬥金,最高日銷售額曾達600萬元。但中方做不了真正的決策者,以至於後來營業額大幅下滑也無可奈何。

    商機在哪

    眾多商家爭做廣州這塊蛋糕,看好的即便不是眼前可觀的利潤,也是長遠的市場消費能力。萬佳的徐剛説,2000年,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100個億,是深圳的2倍,市場容量很大。而且,廣州目前商業業態相對較單一,給彼此提供了充裕的機會。宏城的洪楚添説,廣州目前超市佔零售總額的份額還不到10%,一般情況下應是25%,國內上海就已如此,因此連鎖超市在廣州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引人注目的是,眾多商家在選點時,異口同聲都跟隨著廣州市政規劃而定,普遍向南向東發展。廣州市海珠區因區位優勢和擁有較大的地盤而更受青睞。在6月20日的商機交流會上,台資的好又多就分別與兩家房地産公司簽署了在南洲路和寶崗大道開辦大型超市的協議。好又多去年在海珠區的二家分店,做成了4個億的生意。

    對於沃爾瑪這類的跨國公司,商機並不僅在一城一池的得與失。麥羅倫透露,沃爾瑪2000年在中國直接或間接採購的商品超過了100億美元,其中80%來自廣東。也即是説,沃爾瑪的利潤不僅來自於普通的消費者,亦來自於中間的供應商。廣州每年兩屆的廣交會,沃爾瑪都是採購大戶。沃爾瑪倚仗其配送、衛星定位及在全球擁有4190家分店的成熟的供應鏈優勢和品牌優勢,將左右中間的供應商,從而比一般的零售商更有條件獲取利潤。

    政府用心良苦

    有心人發現,在廣州發生一系列的商業高層人士頻頻亮相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今年5月下旬作過批示:“上海在中高級批發市場方面,創辦了上海金屬交易所等;在零售商業上,創辦了連鎖經營、集中配售的聯華集團等一批有影響的企業,在流通革命上走在了前面,我省廣州、深圳要帶個頭,實現從“小商人”向“大商人”的轉變,從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的轉變,從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變。要創辦廣東的‘沃爾瑪’。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完全靠‘自由市場經濟’是不行的,政府的推進作用不可或缺。這也正是我們和上海的差距!”

    這個批示標誌著年初以來有關廣東零售業落後的呼聲得到了廣東省領導的重視,並再三強調了政府在推進商業體制改革過程中的作用。學者分析,廣東省目前空前重視零售業的問題,一是廣東零售業發展的滯後影響了經濟運作的進一步增長;其次是從規範市場流通秩序的高度去考慮。如連鎖業的發展,必須以信用、秩序為前提,所以必須引進外來的力量衝擊原有的流通劣習,使其有更大的長進。

    可以想見,廣東零售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一場變革的風暴正在來臨。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1年07月06日



相關新聞


中國零售業進入決勝期



廣東出境旅遊出現人民幣報價



家樂福停業整頓傳聞引爭議



廣東民眾對人大期望值升高 信訪量大幅攀升



京滬連鎖“巨頭”首次“連鎖”



低調宣傳高速發展 外資零售業不可小視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