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台灣經濟回顧 

關華

    2001年,台灣經濟可謂內外交困,經濟陷入戰後以來的底谷,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均創下戰後或近二十年來以來的最低紀錄。這次空前衰退既是島內外諸多不利因素直接衝擊的結果,也是長期結構性矛盾的累積爆發。展望2002年,台灣經濟仍將在低增長徘徊。

    一、經濟出現空前惡化,步入歷史底谷

    2001年,台灣經濟出現了多數人所未曾預料的全面惡化,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衰退幅之大、涉及領域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均為戰後以來所僅見。

    (一)經濟出現戰後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從宏觀經濟增長看,今年台灣經濟出現戰後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已成定局。按臺當局已公佈數據,前三季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91%、-2.38%與-4.21%,平均每季以近2個百分點速度下降,降速驚人。當局估計全年經濟增長率將為-2.12%,為戰後五十年來第一次。以需求面觀察,內需衰退是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的主因,其中民間投資額前三季較上年同期大幅衰退20.9%,預計全年衰退幅度將高達23.8%;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上年2.4個百分點下降為2001年的-3.9個百分點。支撐台灣內需最主要的力量民間消費,2001年增長率也大幅下降,估計全年對經濟增長率貢獻僅為0.8個百分點,遠低於上年的3.0個百分點。而從外需看,儘管今年台灣對外出口亦呈大幅衰退,但由於出口衰退幅度小于進口衰退幅度,台灣外部凈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反而是正值,高達1.6個百分點。

    (二)進出口貿易大幅滑坡,兩岸經貿衰幅最小

    2001年台灣出口貿易迭創衰退紀錄,1-10月份,台灣出口值較上年同期負增長17.1%,進口負增長22.8%,不僅與上年分別22%與26.5%的高增長率有著天壤之別,更創下台灣25年來的衰退紀錄。從貿易地區看,台灣對各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均出現大幅度衰退,其中尤以對美國市場衰退幅度最大,前3季衰退21.7%,對日本出口衰退20%;從美國進口衰退26.2%,由日本進口衰退幅度高達33.4%。相比而言,兩岸貿易雖也出現一定衰退,但衰退幅度最小,1-9月臺對大陸出口金額為173.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負增長10.7%,佔出口總額的19.1%;自大陸進口金額為42.6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7.8%,佔進口總額的5.3%。

    (三)工業生産連連重挫,高科技産業面臨空前挑戰

    2001年台灣經濟的生産面也出現前所未有的衰退趨勢。由於全球尤其是美國高科技産品市場大幅下降,對以電子産業為龍頭的島內工業産生了重要影響;加上台灣傳統産業競爭力進一步衰退,使得全年工業生産大幅度滑坡,並呈加速衰退態勢。島內工業生産第一季負增長4%,其中製造業負增長4.8%,製造業中又以輕工業衰退最為嚴重;第二季負增長升高至8.3%,其中製造業為-9.2%;第三季工業負增長率更達10.9%,其中製造業為-11.9%。1-10月,工業生産負增長率為7.8%,其中製造業為-8.6%。

    就製造業各産業看,則2001年前3季按資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民生工業四大類劃分,金屬工業衰退13.2%,衰幅最大;資訊電子産業衰退11.8%居次;民生工業衰退7.9%;只有化學工業維持0.7%的增長。2001年台灣高科技産業的核心半導體産業産值估計將大幅衰退26.4%,這是半導體産業在台灣崛起以來的首次最大幅度衰退。而台灣資訊硬體産業産值估計將衰退9.2%,産值預估為426.86億美元。

    (四)股匯市巨幅振蕩,房地産市場雪上加霜

    台灣股市在2000年2月曾一度達到上萬點,但民進黨執政後即開始持續大幅下跌,2001年繼續保持下挫勢頭,連續跌破5000點、4000點,並在“9.11事件”後一度跌破3500點,創下近10年來新低。從2000年5月到2001年8月,台灣股市總市值縮水4.6兆新台幣。2001年年底,在各項因素影響下股市出現恢復性反彈,交易迭暴巨量,但仍基本在5000點5500點之間,進一步上升泛力。匯市也出現巨幅波動,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由2000年5月份的1美元兌30.813元新台幣,貶值至2001年8月份的1美元兌34.554元新台幣,2001年年底隨著日圓大貶,台幣匯率再次重挫,1美元兌新台幣突破35元大關。房地産市場也雪上加霜,據2001年6月份臺“內政部”完成的地價評議,與上年相較公告土地現值,總計全島平均下調4.93%,這是自1977年島內都市與非都市土地全面實施平均地權以來,首度出現跌幅。

    (五)銀行經營體質惡化,壞帳率空前提高

    按照官方統計,島內全體銀行的逾放比例在90年代初尚不超過1%,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迅速攀升至4.36%。自2000年台灣經濟開始惡化後,島內銀行的逾放比加速上升,2001年9月底更高達7.79%,如果把三個月以上末正常繳息、未正常還本的放款列為逾放,台灣銀行的逾放比率高達11.57%。從逾放金額看,更是由2000年底的7735億元新台幣,上升至9月底的11,201億元新台幣,如果再加應予觀察放款額,9月底的逾放金額更高達18,571億元新台幣。美國權威信用評等公司穆迪以及所羅門美邦證券等估計,台灣銀行實際呆壞帳率應高於15%,總呆壞帳金額可能高達600億美元,佔GDP的20%。

    (六)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公債發行量迅速上升

    經濟惡化對臺當局本已困窘的財政産生了進一步衝擊。一方面,臺賦稅收入持續下降,2001年1-7月實徵數較上年同期減少62.%,其中關稅收入減少10.2%。另一方面,臺當局財政支出則進一步增加,2001年前7個月島內各級政府財政收入累計為10518億元新台幣,支出累計為12954億元新台幣,赤字為2436億元新台幣;其中“中央政府”財政收入6906億元新台幣,支出8504億元新台幣,累計赤字1598億元新台幣。為彌補赤字,臺當局不得不大幅增加公債發行額,2001年前7月臺“中央政府”公債發行餘額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2.9%,公債發行餘額佔歲出比例由2001年1月份的65.4%上升至7月份的83.4%,佔GNP比例亦相應由9.9%上升至11.1%。臺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對臺當局採取擴張性公共支出以拉動內需的經濟政策,形成直接制約。

    總體看,2001年台灣經濟衰退幅度之大、涉及領域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均為戰後以來所僅見,並對島內社會産生了嚴重的衝擊與影響。島內失業率在90年代從未超過3%,但從2000年下半年起迅速升高,到2001年9月份已上升至5.33%的歷史最高點。

    二、導致台灣經濟惡化的基本原因

    台灣經濟出現今年的空前惡化局面,其主要原因包括:

    (一)政治動蕩與兩岸關係僵持重挫民間信心

    從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台灣經濟增長率加速下滑,主要來自島內需求的下降。而島內需求下降則主要來源於民間消費疲弱與民間投資大幅的衰退。後二者的迅速衰退,則與島內所謂“政黨輪替”後的政局劇烈動蕩及兩岸關係緊張有著直接關係。首先,政局動蕩加速股市下挫與失業率上升,民間消費信心更趨保守,民間消費意願與能力日益疲弱。其次,兩岸關係的僵持與緊張狀態,增加了島內經濟的不確定因素,直接影響了外資及島內工商界在島內進行長期重大投資的信心,島內民間投資大幅衰退。第三,臺當局施政能力嚴重不足,經濟政策空洞模糊、前後矛盾,拿不出有效的振興經濟對策與方案。而有限的舉措如以舉債帶動公共投資,又受到在野黨強力杯葛,難以發揮效果。總之,民間信心不足已成為目前台灣經濟能否走出谷底的重要癥結。

    (二)國際經濟不景氣催化台灣經濟下滑

    台灣經濟的空前惡化,與美國經濟走緩、國際經濟景氣低迷也有著密切關係。今年以來,美國、日本、歐盟三大經濟體均不同程度地進入經濟衰退或增幅大大減緩,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還是第一次。尤其“9.11事件”後世界經濟復蘇的步伐大大推遲。2001年12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最新經濟預測顯示,2001年及200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均為2.4%,大大低於去年的4.7%。這將是自1993年以來世界經濟的最低增幅。台灣出口的大幅下挫,即是直接受國際經濟景氣尤其是美國景氣趨緩的影響。同時,美國納斯達克指數的不斷跌落,對島內股市也産生了較大的衝擊。

    (三)“泡沫經濟”破滅加劇了金融體質惡化

    島內金融體質的惡化,與“泡沫經濟”的破滅有著直接關係。8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曾先後出現二次嚴重“泡沫經濟”現象,均對當時金融經濟産生了嚴重傷害。台灣“泡沫經濟”的發生既有市場機能失靈因素,也很大程度上與李登輝上臺後大搞政商關係、黑金政治有著密切關係。這二次“泡沫經濟”發生後,臺當局並未從經濟體制進行大幅改革,而通過官方護盤、責令銀行對政商關係深厚的企業予以“紓困”等方式進行掩蓋,從而造成2000初的第三次泡沫經濟,股價指數在2000年2月再次升至萬點以上。這次股市泡沫受到內外環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衝擊,泡沫破滅之快遠高於前二次,對島內金融業造成的衝擊也更甚。由於股市大跌,企業財務危機更為嚴重,使島內銀行呆壞帳率迅速升高。

    (四)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是這次經濟全面惡化的深層原因

    此次台灣經濟的空前惡化,實際上是在內外因素激發下,台灣面臨新一次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內在結構性矛盾的總爆發。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

    第一,宏觀産業結構失衡,結構性矛盾突出。目前台灣第三産業所佔GDP份額已高達65%左右,總體産業結構水準與發達國家相當,但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卻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而且,第三産業在成為島內經濟的最大部門後,仍以島內消費市場與工業生産活動為需求動力,從而發生第三産業過度膨脹與島內需求市場狹小之間的矛盾。

    第二,第二産業過度集中于資訊電子産業,而電子資訊産業又過度集中在半導體及資訊産業。台灣出口産品也更集中于資訊電子産業,其出口比重高於東亞其他一般國家和地區的水準。這次國際景氣衰退,尤以IT産業市場衰退最為嚴重,台灣自然首當其衝。

    第三,台灣高科技産業龍頭産業面臨升級新關頭。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低價電腦的興起,國際跨國企業紛紛實行供應鏈管理,加速將中下游的生産與銷售環節向低生産成本地區和市場潛力大的地區轉移。在亞太地區,祖國大陸及東南亞部分國家成為全球高科技産業從事製造的重要一環。台灣在IT産業的傳統優勢面臨極大挑戰。一方面,台灣生産成本優勢逐漸失去,面臨外移壓力;另一方面,國際跨國公司對新興市場特別是祖國大陸市場的開拓,要求其島內的産品供應商就近生産以降低成本。因此,自90年代中期後台灣高科技産業特別是電腦硬體産業開始向祖國大陸加速轉移,其在海外尤其是祖國大陸的生産比重迅速上升,而島內生産則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入緩慢增長,今年甚至出現了前所有未有的衰退。在內外因素夾攻下,台灣高科技産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決非偶然。

    總體上,在新世紀之交,面臨轉型及産業升級的台灣經濟正處於脆弱,同時又遭受前所未有的全球經濟衰退、以及首次政黨輪替引發的空前政局動蕩的雙重衝擊,接連發生的颱風等自然災害也更雪上加霜,從而導致2001年空前的經濟惡化與衰退局面。由於這次衰退已傷及元氣,台灣經濟如果不能解決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尤其不能協調島內經濟發展戰略與兩岸經貿關係的關係,不能通過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緩和兩岸關係與穩定島內政局,即便國際經濟在2002年有所起色,台灣經濟也難從根本上振敝起衰,仍將在低增長期徘徊。臺當局估計2002年台灣經濟增長率在2%左右,即便如此,也是戰後以來台灣難見的低增長率。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中國網2001年12月30日


2001年台灣經濟大事記 
明年台灣經濟預計增長1.92%
台灣經濟墜入“景氣黑暗期”
臺報載文分析今年台灣經濟低迷的原因
台灣經濟回春待幾時?
臺綜合研究院預估台灣經濟今年負增長將超過2%
台灣經濟不景 商家奇招迭出
台灣經濟景氣下降復蘇態勢仍不明朗
張俊雄否認島內政黨輪替導致台灣經濟不景氣
感受台灣經濟景況
曹小衡:改善兩岸關係是台灣經濟走出困局的關鍵
台灣經濟嚴重不景氣 4年內24000公務員將失業
台灣經濟急劇衰退 年底選舉氣氛異常冷清
台灣經濟緣何這麼衰?
台灣經濟第四季度將出現衰退
台灣經濟短期復蘇無望
台灣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危機
給台灣經濟號脈
台灣經濟邊緣化的命運
“經發會”能發展台灣經濟嗎
台灣經濟一季比一季差
台灣經濟持續惡化
台灣經濟“沉淪”何時休?
台灣經濟形勢十分嚴峻
台灣經濟持續低迷
海峽兩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