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台灣經濟號脈

    彭維學

    8月17日下午,臺“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負2.35%,是近50年以來的最低點。人們不禁要問:過去曾以名列“亞洲四小龍”而沾沾自喜的台灣,其經濟緣何迅速衰退?這一負增長的數字會給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造成什麼影響?台灣經濟什麼時候才能復蘇?

    經濟衰退幅度大 六項指標創新低

    美國《時代》週刊不久前指出,台灣經濟將面臨1970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負增長”。如今這一大膽的預言竟不幸言中,只不過實際情況遠比預言要嚴重得多。台灣當局有關機構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六大重要指標均創“最低記錄”。

    一是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僅為1.06%,已創26年來的最低記錄。而第二季度由原來預估的3.26%,下修為負增長2.35%。“主計處”預計第三季度更差,第四季度可望恢復正常;而全年經濟增長率則由原來預估的4.02%,向下修正為負0.37%,將是台灣自1952年開始統計經濟增長率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二是進出口額大幅下降。台灣7月份的進出口額雙雙跌破百億美元大關,分別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28.4%和31.8%,創25年來單月最大跌幅。1—7月出口額衰退7.1%,新加坡則正增長0.1%。

    三是工業生産衰退。工業和平總值首季下降5.75%,創26年來最大跌幅;1—6月下降6.2%。新加坡下降3.6%,南韓則增長3.3%。

    四是民間消費衰退。“經濟部”發佈的商業營業額統計數字顯示,5月份衰退9.45%,1—5月衰退4.57%,6月份衰退約5%。

    五是失業率屢創新高。6月份失業率竄升至4.51%,創歷史新高。失業人口首次突破百萬,一年中增長了56%。預估7月份失業率為4.6%,全年失業率有可能突破5%。

    六是股市節節敗退,匯率走貶。在上述指標的影響下,作為島內經濟睛雨表的股市,從陳水扁上臺以來的近萬點,下瀉至7月24日的4040點(跌幅近60%),創近8年來最低。股市市值減少近5萬億元新台幣,每人平均流失資金20多萬元。7月11日的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跌破35元重要心理關卡(35.5元兌美元),創14年來新低。

    對上述數字作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島內經濟衰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速度快。即使是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巨大衝擊下,島內經濟仍以5%左右的增長率,保持中速發展。但陳水扁上臺一年多,島內經濟每況愈下,甚至急轉直下,速度之快創“亞洲奇跡”。

    二是幅度大。“主計處”預估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3.26%左右,結果卻大降2.35%,相差近6個百分點。

    三是上半年工業生産、進出口等總體指標的衰退程度比新加坡、南韓嚴重,可説是“亞洲四小龍”之最。

    國際經濟不景氣 泡沫經濟後遺症

    島內經濟全面衰退,經濟因素的影響當然不容忽視。在諸多經濟因素中,除民間消費與投資不振、公共支出效果不佳外,最主要的是國際經濟不佳。

    台灣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要特點:對美、日、歐的外銷市場高度依賴,出口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在50%左右。台灣高科技資訊産品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一半,同樣依賴對美、日的出口。前“陸委會主委”蘇起曾形象地説:“美國打一個噴嚏,台灣就會感冒。”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慢,日本通貨膨脹升高,歐盟經濟增長趨緩,尤其是美國高科技産業由“盛況空前”跌落至谷底,納斯達克指數跌破2000點大關,進口需求大幅萎縮,直接扼殺了台灣的經濟動能。

    泡沫經濟後遺症的影響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李登輝時期慣於以短期手法對付各類“非經濟因素”所引起的問題,如以“四大基金”、“國家安定基金”拉抬股市、操縱市場等,致使台灣泡沫經濟日趨嚴重,包括特權貸款呆帳死帳使金融體系陷入困境、資産價格的高估與假性需求擴張等。而民進黨既沒有像國民黨一樣龐大的黨産,也沒有像國民黨一樣盤根錯節的地方派系,根本罩不住業已存在的經濟、金融問題。7月26日,美國標準一普爾將台灣信用等級自“AA+”降為“AA”,並指出台灣的銀行20%以上的貸款為呆帳,影響經濟不景氣的因素升高。

    政治因素是主因 “戒急用忍”是病根

    不過,島內輿論普遍認為,台灣經濟困境的內生病源,“在本質上是政治大於經濟”應該説,這是一語道破天機。

    一是政局動蕩和當局經濟政策搖擺不定,沉重地打擊了島內工商界的投資意願。陳水扁不顧自己是“少數民意總統”、民進黨是“立院絕對少數黨”的政治現實,拒絕與在野黨分享權力大餅,致使“全民政府”僅存137天就壽終正寢、張俊雄“少數政府”跌跌撞撞。停建“第四核能電廠”引爆的“政治核彈”,更導致朝野對抗壁壘分明,政局動蕩不安。

    與此同時,陳水扁在財政、經濟、金融三大領域的政策乏善可陳、更是打腫臉充胖子,大開不利企業發展的福利支票以兌現競選承諾,如勉強擠出160億元新台幣編列“老人津帖”預算,在“國民年金案”、“工時案”等重大政策上也是反反覆復。政局動蕩和經濟政策搖擺不定,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投資環境惡化,重挫工商投資信心和意願,島內經濟全面衰退自是必然。

    二是“台獨”施政和“戒急用忍”政策制約了島內經濟的發展。陳水扁推行“台獨”施政,直接導致工商界因無法消除對當局“終將走向台獨毀滅道路的疑慮”,減少島內投資,加速外移。尤其是,臺當局為強化“實質台獨”,不惜違背客觀經濟規律,死抱“戒急用忍”不放,禁止兩岸“三通”,“使得企業界不是錯失大陸商機,就是另辟蹊徑投資大陸。”目前,已有5萬家台資企業、50萬台胞、500億美元台資在祖國大陸,“戒急用忍”早已史存實亡,但台灣卻因作繭自縛,經濟轉型受阻、國際競爭力下降,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台灣手提電腦的最大採購商戴爾公司已將設在台灣的“亞太採購總部”搬到了香港。不難看出,台灣的經濟問題,正如《中國時報》所言,“其實只有兩岸經貿、三通、戒急用忍”。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一針見血地指出,“不開放三通,只會讓台灣死掉。”

    民眾信心危機增 選情吃緊民進黨

    儘管陳水扁早就“提醒”島內民眾“要過年三年苦日子的準備”,但這一句不著邊際、不負責任的託詞,顯然不可能化解經濟全面衰退對島內政治、經濟和社會民心所造成的巨大衝擊。

    首先,經濟面臨惡性迴圈的困境。民間消費佔台灣經濟增長率的比重高達60%。但老百姓因財富大幅縮水,不得不“勒緊褲帶過日子”,這自然無法拉動毫無生氣的內需。加之,42%的廠商對未來三個月景氣復蘇不抱希望(看好者僅為8%),投資意願尤其低落。“主計處”預估今年民間投資負增長14.6%。這也就不難理解,“主計處”預計第三季度仍是負增長、並將全年經濟增長率向下修正為負0.37%的原因。

    其次,民眾不滿情緒,信心危機加劇。陳水扁競選“總統”期間,放言“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如今卻是“財富縮水,惡夢相隨”。島內民眾對民進黨的不滿情緒逐漸增強。對臺當局的信任危機進一步加劇。不少民眾批評民進黨“綠色執政,沉淪保證”大罵“新不如舊”、“今不如昨”。

    最重要的,也是陳水扁最為擔心的一點,那就是民進黨經濟包袱越背越重,年底選情更為吃緊。島內經濟嚴重衰退,毫無疑問成為陳水扁“政權保衛戰的最大罩門”,但正好成為在野黨爭取民眾的最佳宣傳題材。國民黨戲稱“民進黨站起來了,但台灣人民卻倒下去了”,強調“只有國民黨重新執政,才能使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親民黨認為,一年來台灣整體實力下滑,長此以往,台灣將會由亞洲的“小龍”變成“小蟲”。

    “拚經濟”流於形式 經濟復蘇遙不可及

    在選舉壓力下,陳水扁“拚經濟”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但國際經濟景氣短期內能否復蘇,並不操之在台灣;而政局不穩、兩岸關係緊張、泡沫經濟等結構性問題,並非陳水扁短期內就能解決,所謂的“拚經濟”恐將流於形式。

    首先,臺當局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僵局短期內無法打破,兩岸經貿關係能否有突破性進展尚面臨極大變數。8月12日,台灣“經發會”兩岸組通過了多項“共識結論”,建議當局將“戒急用忍”政策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積極開放兩岸經貿及投資、推動“三通”。陳水扁表面上“堅決支援”,但實質是打“兩岸關係牌”,欺騙輿論,撈取選票;加上呂秀蓮及“臺聯”的強大牽制,“經發會”能否通過這些“共識”不無疑問;即使勉強通過,也有可能換湯不換藥,即“名義開放,實質管制”。

    其次,不論年底選前還是選後,陳水扁不可能擺脫“少數總統”的困境,民進黨改變“立院少數黨”的可能性也不大,島內“朝小野大”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由於陳水扁堅持“大權獨享、資源獨吞”,在野黨未來也不可能與陳“認真交道”,島內政局將持續動蕩。這勢將進一步惡化島內投資環境,增強島內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再次,擴大內需與刺激出口短期內難見成效。內需與外需是拉動台灣經濟的雙駕馬車。但美國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台灣經濟要等到猴年馬月才有一個盼頭,短期內確實難以樂觀。如前所述,民間投資意願低落,民間消費衰退,寄望擴大內需顯然不切實際。

    第四,金融機構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快刀斬亂麻並非易事。“財政部”與“中央銀行”雖進駐接管36家資産凈值為負、經營體質最差的基層金融機構,意在整頓金融秩序,但這種手法有可能激起地方派系的強烈反彈、引起擠兌風潮,更有可能導致企業倒閉、銀行重組。島人輿論認為,期望陳水扁當局解決泡沫經濟問題,“不但不可能,也近似強人所難,經濟困境似乎還得拖上一陣子”。

    《參考消息》2001年8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