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發會”能發展台灣經濟嗎

    劉紅

    7月22日,台灣新當局的“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將舉行預備會議,正式掛牌運作,在此之前這個所謂的“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已經召開了多次籌備會。面對讓人沮喪、每況愈下的經濟局面,人們關注的是,果真“經發會一開,經濟自然來”嗎?

    病來如山倒 台灣經濟要砸鍋

    “台灣經濟要砸鍋”,近來一直像夢魘一樣困擾著台灣社會;“台灣經濟病況如何”,近來也一直是台灣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判斷經濟是否正常,第一個重要指標是反映經濟狀況全貌的“經濟增長率”。據了解,維持島內財經正常運轉,需要經濟增長率保持在5.5%上下,去年是5.98%屬於正常略高。今年第一季度增長只有1.06%,遠離維持經濟正常運轉所需的“生命線”,創下26年來單季度最低值,首季不順直接導致今年增長率不僅“保五”無門,就是“爭四”恐怕都難成。“經建會主委”陳博志本月13日甚至表示,“保三都有困難”,台灣“中研院”預測僅為2.38%。第二個重要指標是反映經濟運作狀況的“景氣指標”(“景氣指標”共9項,每項分為5等,最高45分,最低9分)。與首季經濟增長率劇跌一樣,4月份景氣綜合指標跌至已經不能再跌的谷底9分,為27年以來最低點。第三個重要指標是反映民眾對經濟狀況信心的“股票指數和匯率”。股票指數去年最高點是10888,平均數是7847,最低點是4555,本月13日跌至4485.68點,為1995年李登輝訪美導致兩岸關係進入危機引起股票下跌以來的最低點,穩定股市的5000億“國安基金”,虧掉1500億;新台幣匯率則在同一天下跌至14年來最低價,為35.05元兌1美元。第四個重要指標是具體體現經濟狀況好壞的“失業率”。失業率6月份高達4.22%,是80年代最高時的一倍,在夏季求職高潮到來後,失業率升高更是難免。測定經濟狀況的單項指標不少,只是對台灣當局和台灣同胞來説,佳音幾無。除了兩岸貿易和關停企業家數是呈上升趨勢外,其餘無論是金融和投資系統,還是內需和消費系統,基本上都處於下降狀態。

    台灣經濟確實病了!上述觸目驚心的數據,震撼著台灣同胞。真是病來如山倒,無論是從統計數字看,還是從實際狀況看,近20年來一直運作正常、成效不凡的台灣經濟,竟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高速度下降,大幅度下跌,大面積歉收,雪崩般的衰落,止不住的下跌,已經成為當局和民眾揮不去的經濟噩夢。

    病急亂投醫 “經發會”來救場

    去年政黨輪替前後,民進黨上臺,“總值要翻番”、“安定賺大錢”、“股票衝萬點”、“鈔票自然來”既是該黨的文宣訴求,也是不少善良民眾的期望,結果是反其道行之。確切地説,民進黨當局不是不想搞好經濟,只是不知如何搞好經濟而已;不是不想扭轉經濟頹勢,只是功力不夠無法醫治經濟頑癥而已。一年來民進黨當局為了解決經濟問題還真夠折騰的:

    一是“開會統一思想”。為給經濟診脈,新當局一個接一個召開大型會議。2000年8月26日舉行“財政會議”、10月13日舉行“總統府財經會議”、11月4日舉行“知識經濟發展會議”,今年1月8日舉行“經濟發展會議”、1月15日舉行的“科技會議”、2月25日舉行“行政革新會議”等。其中“經濟發展會議”經過兩天6場的分組討論,就9項主題作成116項結論,行政部門為此還通過了201項應辦事項。二是“強調經濟重要”。為搶救、振興台灣經濟,民進黨當局一直把穩定經濟作為施政重點,經常見諸於台灣領導人的談話中,也是新領導人的“嘉言錄”的主要內容。此人從中南美洲活動返臺時聲稱,“不能休息,出‘國’拼‘外交’,回來拼經濟”,今年將是“經濟的一年”。三是“處方偏方連出”。略舉數例:“擴大內需”,今年以來已經推出“八項行動”、“擴大內需”等兩個“經濟大餅”,準備再投資8100億元新台幣(下同)刺激內需市場,同時還推出“促進就業”、“健全房地産市場”、“行政革新”等方案改善經濟運作狀況;“改善金融”,推動銀行合併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加強金融監督和穩定基層金融機構,加大“國安基金”投入穩定股市;“拓寬門路”,扶持傳統産業和為中小企業排憂解難,加大科技投入和鼓勵新興産業發展,決定8類69個項目為重點;“加強後勤”,制定合理有效的財經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精簡機構,調整官營企業管理等等。

    在民進黨當局為振興經濟推出“快餐”、“套餐”不斷的情況下,現又推出“大餐”,由新領導人親自出任“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的主委。成立跨黨派機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最早是由新領導人在就職週年時提出的,成員有120人,在籌備會上通過了“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的“加速産業升級、開創新興産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推動財政改革、提升金融效能”、“促進就業、健全社會福利”和“促進兩岸經貿交流、根留台灣”等五大議題,具體內容幾乎涉及台灣經濟的各個運作層面。對台灣當局來説,似乎不怕問題多、只怕不開會,所有問題將會在會中一朝解決。人們在對接連不斷的會議和時有冒出的新機構應接不暇之際,不禁要問:“經發會”真能有效嗎?真能促進台灣經濟發展嗎?

    病去如抽絲 經濟出路在哪

    俗話説,中醫講調養,西醫講消炎,偏方治大病,硬招治急症,奇招治怪病,軟招治虛火。現今台灣當局為治理經濟是“中西偏方應有盡有,硬奇軟招一應俱全”,但島內一些有識之士和工商界卻認為大都是隔靴搔癢,摸不到問題的七寸。台灣經濟的病根究竟在哪?確實有經濟因素,如國際經濟景氣下滑速度出乎意料,自去年第四季度起美國和日本等國經濟結束了長達10年的景氣局面,造成主要依賴美日市場的台灣對外貿易急劇下降。外貿受阻,靠大進大出支撐的“海島加工型”經濟首尾梗阻,不可避免地出現經濟衰退。不過,國際市場不景氣對台灣經濟的衝擊是有限的,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台灣經濟也照樣“保五”而進,因此美日等國的經濟衰退不可能對台灣經濟造成如此大的破壞力。

    其實,造成今日台灣經濟疲憊不堪的最根本原因是出在政治方面。新當局上臺以來一直拒絕接受“92共識”,執行一條以“暗獨”為核心的分裂路線,因而造成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和島內社會秩序持續動蕩,進而無法為經濟運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民進黨“意識形態治政”和“為反對而反對”的思維,不僅財經決策失去正面作用,而且還為發展經濟製造了一系列障礙;新當局一年來的表現證明是一個能力和形象都有嚴重殘疾的“政府”,怎麼能領導經濟走出低谷?台灣當局每年武器採購和“務實外交”需要鉅額資金,成為納稅人和財政的沉重負擔,內需潛力因此耗費過大。島內工商界和社會有識之士正是看到了經濟困境的上述癥結所在,所以認為當局提出的振興經濟的措施是避重求輕,“擴大內需方案”是“新瓶裝舊酒”,提高行政決策和辦事效率是“空調”。至於靠會議促經濟更是值得商榷,貓多不捉鼠,會多不辦事,“經發會”只能是以往各次“經濟會議”參加者之間的再次“大拜拜”,難怪超過一半以上的民眾對“經發會”和當局振興經濟的措施缺乏信心。

    台灣經濟的問題既然出在政治層面,當然應該正本清源,從政治角度去思考解決的途徑。途徑有二:首先,台灣當局應該回歸“92共識”、停止“台獨”叫板,政局就能穩定,這是經濟振興的首要條件。其次,在台灣經濟統計數字中正面上升的只有兩岸貿易,兩岸經貿將是今年台灣對外貿易的惟一亮點,台灣工商界只要合理利用祖國大陸的巨大市場,對西方大國進出口下降造成的危機完全可以通過祖國大陸的市場來緩解,對因為內需不旺和投資環境不良造成的投資意願不高完全可以通過投入祖國大陸市場來替代。也就是説,台灣當局取消“戒急用忍”將是台灣經濟能否振興的關鍵。經濟大佬王永慶日前説得好:“只要政治安定,兩岸開始‘三通’,經濟和股票自然會漲起來。”

    民進黨當局憑著手中的權力,工商界能發展的地方不讓去,能賺錢的生意不讓做,有前途的事情不讓幹,道理很簡單,就是要把台灣同祖國大陸隔離,寧願讓“台獨”來影響經濟發展,也不要因為振興經濟來增加兩岸往來。民進黨確實搞“台獨”行,領導經濟不行;作“秀”表演行,施政領政不行;製造亂局行,穩定政局不行。俗話説,病去如抽絲,再加上民進黨當局是無奈多於辦法,造勢多於努力,因此“經發會”要發展台灣經濟並非易事。

    《中國青年報》 2001年7月1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