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危機

    台灣經濟持續惡化,失業率與痛苦指數節節攀升,儘管台灣當局今年以來連續借由多項財政與貨幣政策挽救,但天災人禍不斷,使得相關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據“中央社”7日報道,八月中旬台灣“主計處”正式發佈台灣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負百分之二點三五,並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為負百分之零點三七,均雙雙創下歷年來新低。

    儘管當局有關單位戮力推動“投資新台幣八千一百億元啟動台灣經濟”議案,並陸續多次調降利率,冀望借由擴張財政支出與貨幣政策效果緩和景氣降溫的衝擊,無奈國際景氣回春能見度仍未明朗,加以島內就業市場疲弱,財富及所得縮水效應日益顯現,民間部門增溫不易,使得相關激勵效果受到影響。

    就現階段相關財經政策而言,台灣“央行”今年以來雖然連續多次主動引導利率降低,不過仍未見具體成效,以目前仍處低迷的經濟環境而言,使人不得不聯想台灣經濟是否已步入日本後塵,産生“流動性陷阱”效應。

    根據凱因斯的經濟理論,所謂流動性陷阱是指貨幣供給持續增加,但是利率水準卻已無法再降低。另外的説法則是指利率持續走低,但是民間投資仍低迷不振。以後者觀點檢視,台灣經濟已隱約出現流動性陷阱的危機。

    臺“主計處”公佈的各項經濟數據顯示,利率水準今年已由一九九八年的百分之五跌到負百分之二點二三;台灣當局支出今年將由去年平均值為百分之二點零七降到負百分之零點五九;出口金額也將下滑。對此經濟惡化現象,台灣當局以一再降息的貨幣政策方式企圖加速景氣復蘇,但因投資環境惡化影響金融體系的貨放意願,使得貨幣政策的乘數效果大打折扣,未能達到擴張景氣的目的。反而會引發通貨膨脹的隱憂。

    臺學者認為,台灣值此低利率、高失業時期,應積極擴大公共支出、降稅等財政政策,經濟景氣擴張的效果才會明顯顯現。

    中新社2001年10月0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