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傳奇——來自浙江義烏市的調查報告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城鄉二元分割的中國,開始探索破解原有格局、全面推動社會跨越式進步的方式。農村城市化成為必然的選擇。當多數地方城市化進程剛剛起步,浙江省義烏市卻已生動而實在地讓人們感受到,城市化作為一種全新資源配置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神奇魅力。目前,義烏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6.7平方公里,人口36萬,城市化水準達到45%。城市化成為現代化建設有力的推進器。

    “城市的傳奇”賽過了“市場的神話”

    如果在幾年前,你問義烏人,義烏有今天靠的是什麼?答案會是:“市場”!如今問同樣的問題,許多人會告訴你:“城市” 。

    從二十多年前的幾十個露天買賣攤位,到如今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小商品城”,義烏人已把一個小商品集市辦成了“賣天下貨、買天下貨”的“華夏第一市”。每天客流量達20萬人次,商品通達全國200多個城市,而且出口到世界五大洲的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中國小商品城”的成交額達到200億元。

    據統計,義烏全市本地常住人口只有66萬,而現在登記在冊外來務工經商暫住人口就達40多萬。全國有4000多家知名企業在義烏設立了總經銷、總代理和直銷公司。境外企業在義烏設立的貿易機構有200多家,常駐義烏採購商品的外商達2000多人。

    龐大的物流和人流讓原本不過區區兩、三萬人的義烏小縣城--綢城鎮擁擠不堪。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義烏提出了“興商建市”的發展思路。近年來,義烏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化列為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戰略重點之一,作為推進義烏發展再上新臺階的突破口,確定了把義烏建設成為50萬以上人口大城市和現代化商貿名城的宏偉目標,並提出了城市化的階段性目標,即到2005年,建成中心城區50萬以上人口,建成區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在浙江省城鎮發展體系中,義烏與紹興、嘉興、湖州等一些地級市一起被確定為浙江省二級經濟中心城市。

    打破“雙輸” 締造“雙贏”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國內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城鄉二元分割格局。隨著時代的發展,二元分割造成了“雙輸”的局面:一方面,大量剩餘人口滯留農村,使農村人資矛盾日益突出,勞動生産率停滯不前,農業現代化難以實現,農民增收困難;另一方面,城市無法良好地發揮要素集聚和優惠配置的功能,工業化進程進展緩慢。城市化,正是對原有格局進行了有效的調整,取得城市和農村的“雙贏”,成為最有效的經濟社會推進方式。

    由於義烏城市的飛速擴大,功能日趨完善。工業化所需要的資金、市場、資訊等要素迅速集聚,使義烏成為服裝、針織、飾品、彩印、拉鏈等多個工業行業的發展寶地。原本工業比較薄弱的義烏,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

    今年,預計義烏全市工業總産值將達到300億元,比3年前增長55%。義烏正實施“發展、壯大、集聚、提升”的8字戰略,規劃並啟動建設了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5個現代工業園區和6個特色工業小區,規劃總面積60平方公里,已經和正在開發建設的面積達20平方公里。目前進區工業企業已達530多家,企業總投資40多億元,去年實現工業總産值50億元,預計3年後這些園區可形成年工業産值300億元以上的規模。

    一個不臨大江不靠海的縣級市,能夠如此神奇地邁出工業化步伐,並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調整多個工業行業的佈局,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了城市化機制的魔力。城市化、工業化以及它們聯動所帶來的第三産業等均造就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給人多地少的義烏農村,帶來了極大解放。

    僅今年上半年,義烏市就共舉辦30多次農村勞動力轉移洽談會,有8200多位農民從田頭走進企業成為“上班族”。義烏市31.6萬農村勞動力中,已有22萬人轉向二、三産業。據調查,義烏市今年上半年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為2942.37元,全年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有望接近6000元。

    專家指出,義烏農民收入高漲的奧秘就是城市化效應。半數以上的農民賺到高收入不説,還成為農産品的就近消費者,而留在地裏的農民不僅每人平均實際資源佔有幾乎增加了一倍,而且還不愁銷路,光種田就收入不菲。

    不僅如此,城市化和工業化還為農業的集約發展提供了資金和資源支援。義烏不少經商、辦廠能人在率先完成原始積累後,把目光投向了農業開發。目前全市已有70多名工商大戶投資開發荒山、荒地、荒灘等1.2萬多畝。昔日被稱為義烏“北大荒”的城北農業經濟開發區,通過土地改良和人工園林綠化,抬頭見綠樹,俯首是碧波,處處鳥語花香,四季果蔬果青,今年3月被水利部和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小流域。

    此外,城市化作為一种經濟機制,其最大的魅力還在於,城市的發展,推動了工業、三産的發展,而工業和三産的發展又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發展。

    文明新家園 煥然義烏人

    城市是一種資源配置的載體,但更是全新生活方式的締造者。

    老一輩的義烏人都知道,過去的義烏城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而現在義烏已是省級“衛生城市”。目前,城區建成了日處理能力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開闢了13公里的義烏江濱綠化長廊。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走在義烏的大街上,見到的都是行色匆匆、忙著經營和上班的人。過去許多人在聊天、打牌、搓麻將中消磨時光,習慣於得過且過。如今城鎮生活節奏的加快,使過去安於現狀的人坐不住了。他們想方設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

    發展意識使學習成為需要。每當夜幕降臨,在義烏城鄉忙碌了一天的人們,紛紛來到各個學校或培訓點,學習法律、管理、電腦、英語知識和務工基本技能。 城區和集鎮的30多所中小學校在節假日和晚上時間,為各種市民培訓班所利用。義烏投資1億多元建起了教育科技網,實現教育系統資源和市民的共用共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有18萬人參加各種業餘培訓。

    義烏市委認為,過去的發展,靠的是艱苦奮鬥、闖蕩市場的義烏人;今後的發展,更要靠高素質的義烏人。為此,義烏努力構建學習型城市,出臺了引進國內外優秀高級人才、加強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並決定在5年內投入5000多萬元,對全市經商者、企業管理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全面進行免費培訓,受訓人數將達60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達3萬人次。

    在義烏獻榮工藝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金榮的辦公室裏,《實用商業英語》、《英語會話指南》等書籍、磁帶擺放了滿滿一櫥櫃。這位原先與外商打交道只能靠手勢、計算器的人,通過自學、培訓,已能説一口較為流利的英語。彩條、聖誕樹等飾品由此打開了歐美40多個國家的大門。

    在網際網路進入中國不久,義烏人已意識到只有擁有資訊這一耳目,才能把致富的觸角伸向每一個角落,並在全國率先開通了縣級市因特網點。如今“商城資訊”、“中華商埠”等五大商務網站讓義烏與世界聯為一體。 目前,平均每天有1萬多人次點擊“中華商埠”網站,已接訂單2800多筆,協議成交額達到3000萬元。

    義烏商人告別“撥浪鼓”走進“滑鼠”時代。今年義烏全市GDP可望突破130億元;預計全年財政總量將突破12億元,實現3年翻一番。

    新華社 2001年12月18日 (吳克強 潘海平)


昆蟲:城市化新的威脅
當代青年面臨八大挑戰之迎接城市化
城市化與工業化關係之我見
技術、城市化、比較優勢與誰來養活中國人
城鎮化——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農村城市化:中國發展的動力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