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腦機介面來打《王者榮耀》?

發佈時間:2017-07-20 16:25:56 |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胡俊


2.資訊分析

收集好了足夠多的資訊後,就要進行信號的解碼和再編碼以處理干擾。腦電信號採集過程中的干擾有很多,如工頻干擾、眼動偽跡、環境中的其他電磁干擾等。

分析模型是資訊解碼環節的關鍵,根據採集方式的不同,一般會有腦電圖(EGG),皮層腦電圖(ECoG)等模型可以協助分析。信號處理、分析及特徵提取的方法包括去噪濾波、P300信號分析、小波分析+奇異值分解等。

3.再編碼

將分析後的資訊進行編碼,如何編碼取決於希望做成的事情。比如控制機械臂拿起咖啡杯給自己喝咖啡,就需要編碼成機械臂的運動信號,在複雜三維環境中準確控制物體的移動軌跡及力量控制都非常的複雜。

但編碼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這也是腦機介面可以幾乎和任何工科學科去結合的原因。最複雜的情況包括輸出到其他生物體上,比如小白鼠身上,控制它的行為方式。

4.反饋

獲得環境反饋資訊後再作用於大腦也非常複雜。人類通過感知能力感受環境並且傳遞給大腦進行反饋,感知包括視覺、觸覺、聽覺。

腦機介面實現這一步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包括多模態感知的混合解析也是難點,因為反饋給大腦的過程可能不相容。

 

  腦機介面歷史重要里程碑  

1924年,德國精神病學家Hans Berger發現了EEG。

1969年,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利用猴子進行腦電生物反饋的研究。

1990年代,Nicolelis完成對老鼠運動腦電波的初步研究後,在夜猴內實現了能夠提取皮層運動神經元的信號來控制機器人手臂的實驗。

1999年,哈佛大學的Garrett Stanley試圖解碼貓的丘腦外側膝狀體內的神經元放電資訊來重建視覺圖像。

2000年後,Donoghue小組實現恒河猴對電腦螢幕上的游標的運動控制來追蹤視覺目標,其中猴子不需要運動肢體。

2009美國南加州大學的Theodore Berger小組研製出能夠模擬海馬體功能的神經晶片。該小組的這種神經晶片植入大鼠腦內,使其稱為第一種高級腦功能假體。

2012年巴西世界盃——機器戰甲,身著機器戰甲的截肢殘疾者,憑藉腦機介面和機械外骨骼開出了一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